中國的藝術和道家的內丹壹樣,也有生命的問題,也把生命二字作為中國藝術的總綱領,但生命二字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形與神。先秦道家莊子把形神論擴展到美學範疇,開創了中國藝術美學中形神並重、形神統壹、形神充盈的形神美學體系。莊子的形神觀體現在對“術”與“道”關系的論述中,這也是其經典著作《養生大師》中“與神相見而不見,與知止為官而願為事”寓言故事的意義所在。
魏晉南北朝時期,形神作為審美範疇被廣泛使用,不僅體現在現實人物的審美上,也體現在藝術創作和欣賞中。顧愷之在《魏晉生畫贊》中指出,“誰生誰死,手有眼,死在前,是對的,但形式上寫神,其實是對的,用在生活中是好的,但在交往中迷失了。”其實對了就虧很多,不規律就虧壹點。它就像圖像壹樣清晰,如果妳沒有看到它,它就不清晰了。“(13)可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玄學文體的倡導下,形神作為壹對美學範疇,已經正式成為壹個不可分割的統壹整體。”“神”不僅指人的內在精神和情感,還指人的外在態度和精神,“神”本身就體現了壹種“形”;而“形”也指包含“神”的“形”,體現了形神不可分的關系。
不僅是繪畫,中國的音樂藝術,如明末秦樂家徐尚英的《Xi山琴況》就充分展示了精神與形式的密切關系。這本書的目的是把形式和精神結合起來。在琴的二十四個條件中,前九個條件是和、靜、清、遠、古、靜、逸、雅,這是作者融合儒道兩種文化哲學後所體現的精神。後十五個條件,如美、亮、艷、潔、綴、圓、堅、宏、細、順、健、輕、重、延、速,描述了琴聲的恰當條件。從《秦論》對神與形的第二種安排可以看出,作者認為神是主體,形是客體,所以把神放在討論的開頭,但形與神並不分離,兩者必然相互依存,所以討論形時神必然是統帥;依靠來世的支持。《西山樂境》反映了中國器樂文化的形神綜合觀,也是道家基本修養路線和美學思想在中國器樂文化理論中的具體表現。
在中國的器樂文化中,形與神有其特定的內容。形態是指器樂演奏中的物質形態,包括手指功能的鍛煉、技法技巧的掌握、內心氣息的運用等操作內容。神指的是精神神韻,是演奏者內在的精神氣質與演奏對象的精神面貌的高度融合,神韻凝聚在樂曲的意境之中。在中國的器樂文化中,形與神不是獨立的、割裂的個體,而是二與壹、壹與二相互依存的對立統壹,二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器樂文化的審美境界。“形神兼備”是中國工具文化美學的高級境界。
在中國器樂文化"雙修人生"與"妙形妙神"的互動過程中,"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起著重要的中介和轉化作用。在器樂演奏中“形”與“神”即“命”與“性”的形成和萌發過程中,“氣”是溝通和連接“形”與“神”的橋梁和通道。“形”與“神”可以通過“氣”的溶解和轉化而合二為壹,可以相互顯示。因此,在實現器樂文化的過程中,“氣”是基本功訓練的壹個基本問題。玩家壹旦掌握了氣這個中介,就有可能使形神出竅,而沒有氣的支撐,就很難把握形神兩端,確立形神兼備的存在,更談不上“形神俱妙”和“人生修煉”了。這樣就演繹出了中國器樂演奏訓練的基本路線:氣——形神兼備(雙修人生)。
因為氣是“形”與“神”之間可自由轉換的中介,所以在氣-形的範疇中,氣-形有自己的表述:勁。器樂演奏中的“力度”問題,其實是技術和技巧的巧妙運用。任何器樂演奏的技巧,既包括外在形體的規範動作,也包括內在氣息的巧妙配合,從而化氣為力,氣與力、氣與形的融合。在中國器樂演奏中享有“呼吸的藝術”美譽的長笛演奏,特別註重“氣”與“力”的綜合運用。在笛子演奏的基礎訓練過程中,采用了大量的針對性運氣和煉氣訓練,達到化“氣”為“力”的目的。如長音符、短音符、音程跳躍、音程重疊、斷和弦、三度觸入、五度觸入、音節遞進以及各種發音,都有相應的基本功配套練習。通過系統的、循序漸進的煉氣基本功訓練,達到解決呼吸與唇、舌、指協調關系的目的。
其實上面關於笛子呼吸法的討論,其實就是以人體的生理結構為載體,討論人體、天地、宇宙之間的精神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道家的目的壹樣,都要求通過氣的轉化與道發生聯系。只是他們使用的物質載體不同:壹個是樂器,壹個是身體,但煉氣運氣的結果是壹樣的,就是修煉者的身心發生了良性的變化。
上面已經介紹的是從“氣”和“形”的出發點來訓練器樂基本功的方法。從這個角度來說,器樂演奏是“形先於神”,“命先於性”。這是因為對於球員來說,技術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是壹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它要求演奏者采取分階段、循序漸進、有計劃、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這是任何器樂演奏者都必須經歷和嘗試的磨煉。沒有這個階段的訓練,演奏器樂根本不可能。
從“術”即“形”來訓練器樂的做法,與道教傳統養生法重視煉形,以及道教內丹南派“始於命”的做法十分相似。他們的思維方式相同,都主張“形先於神”,主張要培養生命、形式、技藝,生命、技藝是第壹位的。但與明清內丹北派和五六派相比,兩者的區別僅在於“性之前生”和“形之前神”的方式上,而他們“入先天無為之境”的終極目標是壹致的,這與兩派是壹致的,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煉形或煉靈不是內丹的最終目的,但達到長生不老才是內丹的真正目的。器樂演奏理論也遵循道家內丹的基本修煉原理,形神奇妙,生命雙修。道家身體觀的現代詮釋--形神兼備。
生命、形與神、身與心、身與神、元神與知、元氣與神、心與身,都是不同歷史時期交替使用的術語,但道教歷來重視身體。在道教中,身體是壹切存在的基礎,是體驗的場域和媒介,是其他價值得以實現的起點和場所。人們通過身體與外界交流。此外,身體還具有文化意義,人類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是由身體呈現的。存在就是身體裏的存在。沒有肉體,就無從談起心靈和精神。道教對身體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視,在世界宗教中是獨壹無二的。養生思想是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教,道教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奇妙,道真”,從而成為神仙或真人。
神仙或真人的概念是從古代方仙道那裏繼承來的。它的特點在於希望通過壹定的修煉,使人的精神和肉體得到轉化,潛移默化,見多識廣,超越現實世界的束縛。永生是與道的統壹,所以它是被信仰的道與現實的人之間的連接點。成仙理想是道教教義的核心之壹,養生是成仙理論和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同時,成仙在於追求形神之美,即形神的永久結合。雖然結合的方式,即妙形妙神的具體內涵,在歷代道家的理解中有所變化,但這也是道教與佛教等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
南朝道教理論家陶弘景簡要闡述了道教與佛教的主要區別。在他看來,仙家與佛教在性質(方面)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形神關系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上。“所有質量都像結,但形式和精神壹樣。形神合壹,人就是物;如果形神分離,就是靈和鬼。其不離不合,佛教所取,亦離亦合,仙道依之。今天如何做到這壹點?仙人極精,變化感也在情理之中。.....冒充神仙者,以藥石煉形,以靈雕神,以慈修其質,以慈解其糾葛。所有的方法都是無障礙的,沒有障礙。他們要在壹起,就騎雲騎龍。如果他們想離開,他們會解散他們的品質。如果他們不離開,他們要麽生存,要麽死亡。於是各走各的路,教了又教,漸漸的就沒完沒了了。畢竟他死了。”形神合壹,或者說解脫,是神仙家庭的根本特征,這與不求形神合壹的佛教有很大不同,因此著名學者唐用彤先生認為:“陶弘景在宗教理論上澄清佛道之別,似乎很重要。”
因此,神仙學說是道教教義和基本特征區別於其他宗教的標誌。從這個角度來看,神仙理論中所包含的養生思想,是道家特色的表現。
道教以長生不老為終極追求。長期以來,道家壹直在尋找長生不老、長生不老的方法。道教文獻中大量的養生著作和道教養生方法都是他們刻苦研究和不斷實踐的結果。這充分顯示了道教熱愛生命、渴望永生的熱情和探索精神。
所謂道教養生觀,是道教對人的生命、人與自然的關系、神與自然的關系等壹系列問題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也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基礎。實際上,道教養生思想是道教思想和哲學的主體和特色。
形神奇妙——道教身體觀的現代解讀在道教形成之前的中國史前宗教雕塑藝術中,在先秦時期的宗教雕塑藝術中,在秦漢時期的神仙雕塑藝術中,在東漢末年道教的產生中,在道教雕塑藝術的萌芽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和雕塑藝術的興起中, 而在隋唐道教雕塑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道教雕塑都追求形神兼備的精彩。 無論是石窟、摩崖造像、碑刻,還是宮殿雕塑;無論是玉、石、金、銀、銅、鐵,還是木、竹、泥塑等材料,都講究神的奇妙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