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俊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第六十六回又征烏桓。
世界變成了三分之壹,但不代表各家都穩定,只考慮地緣政治博弈中另外兩家的情況。無論魏、蜀、吳,在邊緣山區還是有不那麽聽話的邊緣勢力。與東吳面對的山越相比,看似手握王牌的曹魏才是蜀漢面臨的最大潛在危機。
沒有他,北方是中央帝國的人口和政治中心,但也時刻面臨著來自草原的壓力。每當中央帝國陷入內亂,作為農牧業爭奪焦點的河套土地總會首先失守。建安二十年,曹操合並九州時,已經明令廢除了與東西平原及其邊緣高地相對應的朔方、五原、雲中、定襄四郡,並將這四郡的百姓遷回山西高原。
山西高原從北到南包括大同、太原、丁鑫、臨汾、運城五大盆地。在東漢的行政體系中,臨汾、運城大流域隸屬河東郡,隸屬於李思直轄都督署。太原盆地和丁鑫盆地南部屬於太原縣。雁門縣,包括丁鑫盆地北部和大通盆地,以及河套四縣都是並州的壹部分。從河套遷回的四郡人又被減為四郡,太原郡以北的丁鑫盆地部分並入“新興郡”。
不僅河套四郡被棄,雁門郡也失去了以大同為中心的大同盆地北部,而只剩下以朔州為中心的南部。被迫放棄的這部分,成為鮮卑南下中原的跳板。其中,被稱為“和平之城”的大同成為北魏的首都。如果妳知道劉邦被匈奴包圍的鄧白山在平城東北,妳就不會奇怪遊牧民族控制了這片土地。
“非法入侵”長城的遊牧民族除外,或者合法遷入,卻反目為賓,驅逐漢官的除外。曹操控制北方時,居住在山西高原北部的匈奴人和居住在居庸關西部的烏桓人是合法移民,行政上居住在朝廷還能控制的郡縣和國家。這主要包括上谷、戴軍和雁門的烏桓人,以及太原縣的南匈奴人。這些地區原來屬於姬友,上谷和戴軍屬於幽州。太原和雁門屬於並州。現在都是曹操作為“冀州牧”直接管理的大冀州的壹部分。
上述地區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位於居庸關以西。居庸關是燕山和太行山的連接點。如果從地理角度來看這四個縣的特點,戴軍和上谷對應著燕山和太行山之間的壹系列小盆地。包括張家口所在的張家口盆地,蔚縣所在的蔚縣盆地等等。這些小盆地是從蒙古草原或山西高原入侵華北平原北部的遊牧民族的最佳跳板。正因為如此,戴軍和上谷的故鄉後來成為河北的壹部分,作為鎮守北京的外圍防禦地帶。
太原和雁門兩縣,我們剛才說了,對應的是晉北高原:太原、丁鑫和雁門三大盆地。在這些遷居烏桓和匈奴的人已經合為壹體的情況下,曹操撤回河套四郡,集中有限的人力在匈奴和烏桓之間建立“新興郡”。為了從戰略上阻斷匈奴與烏桓的聯系,避免像河套地區壹樣出現羌胡合流的情況。
曹操對此仍心有余悸,尤其是對定居太原盆地的南匈奴。太原盆地位於山西高原中部,從這裏可以進入河東,直指關中。南匈奴部之前也做過幾次這樣的事情,包括兩次與白伯鈞聯手南下(壹次是入侵河東,壹次是救狄鹹),還有壹次是被鐘繇被高倩擋住去路;此外,從太原盆地出發,還可以借助太行山八龍中的井陘直入河北平原。這條連接山西省會太原和河北省會石家莊的古道,是趙國連接太行山兩側土地的重要通道。
鑒於太原盆地的重要性,建安二十壹年,曹操召匈奴單於楚權上朝,將他留在鄴城,由大官撫養,並將弟弟送回鄰國。同時,南匈奴分為五部,各有各的帥,史稱“五帥”。駐紮在牧之的五個匈奴人分布在山西省的五個市縣:汾陽、祁縣、隰縣、忻州、文水。與漢人比鄰而居,並在附近安排監督漢人官員。
自漢朝董卓叛亂以來,雖然南匈奴壹直以太原盆地為依托,但也多次插手中原之亂。但是,自從上次它跟著高倩造反之後,它就認清了形勢,跟著曹操走了。只是要防人而已。匈奴只聽調調不納稅,人口越來越多。漢族統計人口以“戶”為單位,遊牧民族居住在氈帳中,統計單位為“落”。五匈奴加起來三萬多。從小騎射的遊牧民族,精銳騎兵的比例遠高於漢朝時的百姓,即降時有三萬鐵騎。分為五個部分,可以分而治之,降低風險。
基於地理環境的變化,這些內遷的南匈奴在未來必然會有更多的漢化傾向,而且由於歷史上南匈奴多次娶漢公主為妻,與漢獻帝是兄弟,所以這五個匈奴的首領都姓劉。後來劉淵乘西晉八王之亂,以復辟漢室為名立國,史稱“趙涵”或“匈奴漢國”。
穩定了太原的匈奴,戴軍的烏桓出事了。同壹天,上谷烏桓跟隨敦崩和“三郡烏桓”,被曹操擊敗,壹同遷入。雁門烏桓曾與匈奴屠部和軍壹起攻打袁紹。當日呂布在河北避難時,被袁紹安排在前線與這三股勢力組成的聯軍作戰。雁門是鮮卑的重點滲透地區,而自從北匈奴西遷,南匈奴被吞並後,整個蒙古草原都成了鮮卑人的天下。在這種情況下,雁門烏桓逐漸衰落,被其他部落吞並或兼並。此外,尚軍還有五環部落,曹操當日北征河北時也來朝拜示好。
目前烏桓剩余部分最強的是烏桓,之前沒有參加中原大戰的代郡。代表郡,烏桓分為三部,首領稱為“無臣”。眼看曹操無暇顧及北方,這三個部門的領導都自稱可汗,希望能號召分散在各地的烏桓殘余,多次搶奪地方。第二次遠征濡須前,曹操為了避免後院起火,不僅將匈奴壹分為五,還調倉和河東人裴潛為太守。
倉操的職位是掌管糧庫(正銜,副銜),但裴潛的才能並不僅限於此。按照曹操的說法,就是讓裴潛多帶些兵去鎮壓。但是,裴潛認為這樣做會適得其反。代表郡,烏桓勢大,動不動就能集結萬余大軍。而且烏桓領導在縣裏橫行,心裏其實也不踏實,時刻防備朝廷出兵。兵馬太多,會嚇我壹跳,讓他們趕緊起來把我擋在外面;腰帶不足,讓五環人看不起。幹脆不帶兵,騎車去,慢慢用策略解決問題。
烏桓人看到新提督前來履職,心情可以用“驚喜”來形容。令人驚訝的是,我能橫行這麽久,壹方面是因為我有權有勢,另壹方面也是因為地方官員中有勾結者。現在曹操換了太守,很明顯是沖著自己來的;可喜的是,新太守只帶了幾個隨從,沒有帶兵,說明曹操是想用綏靖的手段來安撫自己。
既然曹操和新太守都這麽尷尬,烏桓百姓自然要尷尬。他們立即跪拜以示順從,並歸還了之前多次掠奪的婦女、財物和設備,以示沒有反叛之心。安撫完五環人後,裴潛慢慢整理了戴軍的官僚體系,依法處決了十幾名勾結五環的官員。此事壹出,震動了整個北方邊區的胡漢百姓,人們開始轉向曹魏。
然而,戴軍是壹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僅此還不足以穩定這個地方。在日常治理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胡漢沖突。裴潛的做法是依法治國,為烏桓百姓“取法”。本來烏桓侵民,地方官怕引起矛盾不敢處理,直到幹脆與其勾結。現在都是按照朝廷的法律秉公處理。和當初被殺的十幾個官員壹樣,裴潛殺他們的原因也是有法可依的。妳和五環人私交沒問題。勾結烏桓系“少數”壞分子劫民,是死罪。
烏桓人雖然覺得在這個新太守的管理下,日子過得不如從前安逸,但也因為裴潛做生意而無話可說。而且只要不犯法,裴潛也不會在其他事情上為難五環人。另壹方面,不再受烏桓之怒的戴軍百姓,覺得這個新太守對自己這邊很慷慨,願意為壹直受烏桓壓迫的百姓挺身而出,與朝廷更加團結。在民族結構復雜的邊境地區,地方官員難免會遇到類似的情況。穩定地方的唯壹法寶就是不要主觀區分民族背景,嚴格依法治理。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見戴軍經過兩年的治理已經穩定下來,於是召回裴潛加以褒獎,另任他職。然而,裴潛回到丞相府後,在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後告訴曹操,在目前的情況下,戴軍很快就會叛亂。裴潛沒有說清楚的是,他覺得他的繼任者做不到。客觀來說,用法律來約束容易武裝反抗的遊牧民族,是需要很大勇氣的。裴潛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他敢騎車上班,從壹開始就恐嚇五環三個部門的領導。沒有國家暴力機器做後盾,別人就算想學也學不會。強迫學生學習反對他們可能真的會激起人民的反抗。
曹操聽了裴潛的分析,後悔這麽早召回裴潛。幾十天後,戴軍果然傳來烏桓起義的消息。既然已經反目成仇,再把裴潛送回去意義不大。唯壹的辦法就是出兵平息亂局,徹底解決這最後壹個烏桓。曹魏的將領現在在漢中、襄陽、江淮前線。此時的劉備正在攻打漢中,而曹操自己也在準備西征,以助夏。這壹次,曹操之子曹彰率軍出征烏桓。
皇族子女眾多,曹操壹生有二十四個子女。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兒子都能名垂青史,建功立業。在這些兒子中,有五位事跡突出,包括:長子曹昂、次子曹丕、三子曹彰、四子曹植、曹操最寵愛的兒子曹沖。曹昂二十歲的時候,被稱為“孝子”,在宛城為父而死,就是這個功名的初衷。曹丕和曹植同樣以文采聞名。曹沖極其聰明。與這四兄弟以德為先不同,曹彰是厭惡文和武的。從小就能赤手空拳打野獸,擅長射箭。
曹操曾問過兒子們的誌向,只有曹彰回答“好意願”,希望以衛青和霍去病為榜樣,執著,馳騁沙場。曹操不缺壹個文采好的兒子,有這樣壹個武功好的兒子,他很高興。對他唯壹的要求就是讀壹些聖賢的書,否則再厲害也是每個男人的勇氣。因為曹彰的胡子是黃色的,曹操在國內外都親切地稱之為“黃胡子”。
因為會武功,曹操很早以前就帶著曹彰去軍中熟悉戰事,但他還沒有獨立作戰過。烏桓已衰,此番作亂不過是疥瘡之病。既然黃旭兒的偶像是衛青和霍去病,將軍們都在南線戰場,派他去攻克烏桓郡再合適不過了。曹操並不擔心曹彰的武力。他擔心曹張卉會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不遵守軍法。所以曹操臨行前告誡曹彰“家當父子,臣當臣民”,壹舉壹動都要依法行事。此外,曹操還特意安排熟悉烏桓事務的田豫做他的副手。
從河北到太行山以西,* * *有八條官道通行,統稱“太行八龍”。如果目的地是河東郡,那麽可以走最南端的“關喆”,這是漢獻帝返回洛陽的必經之路。如果妳想先進入上黨高地,然後轉車到其他地方,妳可以乘坐“白色蜻蜓”和?口”,以及未列入八大名單的“羊腸阪路”。當天曹操征北袁紹女婿,這些渠道也是引進的;或者到太原,可以走剛才提到的井陘。19世紀末修建的鄭泰鐵路就是根據這條古道修建的,石家莊的地緣政治地位得以提升,成為河北的省會。
八龍中最北的軍隊,可以穿過著名的居庸關,直奔上古縣。公孫瓚正是沿著這條路來到他的上司,住在幽州的劉玉後面。而曹彰要想從河北省直入代縣治理代縣(河北省蔚縣為代王城),就要經過“普銀”和“飛狐”。需要註意的是,這兩條線並不是平行的,而是壹個首尾相連,接力完成任務的通道。簡單來說,妳需要通過漢代建立廣昌郡(河北省淶源縣)的蒲陰進入太行山的山地盆地“淶源盆地”,然後廣昌通過“飛狐”進入代縣所在的“蔚縣盆地”。
需要說明的是,以萊陽為終點的浦銀,也可以分為南北兩條線。壹條是從河北唐縣開始的南線;壹條是從河北易縣開始的北線。前者的主要關隘是長山關,也叫紅上關。因為它是通過唐河進入太行山的,古稱“恒水”。可以稱之為“唐河”;後者起於北沂水谷,主要關隘為紫荊關,可稱為沂水路。因為沂水是拒馬水(淶水)的支流,最後壹段路程還需要拒馬水源的幫助,所以這條北方的路也可以稱為“拒馬路”。紫荊關對應的位置是北壹水和淶水的分水嶺。
曹彰選擇的行軍路線是普陰北路,即“拒馬之路”。這個選擇顯然是田疇的主意。南北之別,北道與卓君相連,屬幽州;南路連接中山國,屬冀州。雖然這兩個州在行政上已經是大薊州的壹部分,但土生土長的幽州人田豫會更熟悉北島的情況。卻說曹彰自縣五環出,不肯移步,遂潛至蕭北,即紫荊關。不得不說,這真是個伏擊的好地方。紫荊關所在的分水嶺叫“黃土嶺”。對二戰和中國戰場歷史比較了解的人應該知道,1700多年後這裏發生過壹次“黃土嶺戰役”。被淶源城攻陷的日軍“名兵之花”安倍廷秀就是在這壹帶戰死的。
因為紫荊關還是屬於卓君郡的地界,曹彰沒想到會在這裏遇到烏桓郡的騎兵。當然,這也是思維的局限。雖然起義是在戴軍的五環,但沒有人規定,如果他們熟悉地形,他們就不會把阻擊線推到戴軍以外。眼見奇襲,君方頓時亂作壹團。按說,他兒子出征,曹操壹定是給了他身經百戰的兵,他才不會這麽沈不住氣。問題是,曹彰沒想到這麽早就上陣了。配給他的大部分軍事力量仍在集結途中。當時他身邊只有壹千步兵和數百騎兵,而烏桓騎兵卻有數千人遭到伏擊。
關鍵時刻是田豫做了壹個戰術安排,依靠地形形成壹個圓形的車輛陣列,然後讓步兵袖手旁觀滿弓。烏桓騎兵沖過去,用箭射去。沖到前面還是撤退,曹彰再次率領騎兵沖出去迎戰。經過這樣幾次攻擊,打不垮的烏桓士氣大失,半天後向北逃竄。戰術是田豫設計的,但戰鬥是由曹彰打的。在戰鬥過程中,曹彰也身中數箭,所幸有鎧甲擋住,無人受傷(影視劇中,再漂亮的箭也不過如此)。從防守的角度來說,這是李陵敢於帶著五千步兵深入漠北的戰術。曹彰的偶像衛青最早使用此陣,被稱為“武岡交通陣”。李陵那天只有步兵,只能被動防禦。當時衛青還裝備了5000騎兵,不僅可以用車輛防禦,還可以主動追擊。
這壹次,曹彰身邊有數百騎兵,身後逐漸集結的後續部隊自然會效仿偶像。眼看烏桓逃往西方,曹彰決定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在曹彰的追擊下,烏桓百姓千裏之外。所謂兵敗如山倒。烏桓人壹路逃到代縣後,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繼續向北逃竄。蔚縣盆地(代縣隸屬戴軍縣)被桑幹河右岸的支流劉虎河縱橫交錯。過了代縣,我們沿著葫蘆河跑,進入桑幹河河谷。雁門縣覆蓋的“大同盆地”的核心河流是桑幹河。這條河從雁門縣流出,穿過戴軍縣,繼續向東穿過上谷,然後進入河北平原,化名為永定河。
吳恒在戴軍縣的直接控制區實際上是在蔚縣盆地北部的桑幹河流域。這條河之所以得名,是因為漢代在劉虎河與桑幹河的交匯處設立了桑幹郡。桑幹河成為俗稱之前,這條河叫“治水”。原來桑幹河流域基本在烏桓部落的控制之下。烏桓勢力衰落後,代縣東西兩側的桑幹河流域成為鮮卑人的天下。當時鮮卑分為幾十個部落和部落聯盟。塞內加爾的主力在桑幹河流域。壹是在雁門縣北部,布都根、伏羅罕兩兄弟駐紮在以平城(大同市)為中心的地區。第二個是位於上古井的畢克能源部。
當以陳武為首的戴軍郡的烏桓逃到桑幹郡時,有兩個叛逃者可供選擇。壹個是幫助鮮卑的羅漢;第二個是鮮卑畢克能源部。最終的選擇是幫助羅漢。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柯比仁和曹魏的關系過於密切。那壹天,燕柔、烏桓、鮮卑的統治部分與公孫瓚作戰時,柯比能也加入了。曹操北征烏桓三縣時,柯比仁也表示願意效忠。後來幽州內亂,柯比能又率領三千騎兵,決定和顏月平壹起造反。而他得到的回報,就是進入上谷縣,占據上胡烏桓遷入後留下的牧場。
雖然我選擇了歸屬於伏羅寒,但是我沒有大臣和烏桓的領導。感覺伏羅漢有數萬大軍,但能力較弱。於是我同時去相信柯比能,希望他也能率軍迎戰,三家壹起對抗曹魏。於是幾乎同時收到信的傅羅漢和柯比能,騎馬壹萬多次到戴軍北部與他們見面。曹張追趕桑幹,但當他的部下看到烏桓逃到了西方的雁門,而他自己已經深入戴軍兩百英裏,他們都覺得應該停止追趕他。原因是臨走前曹操叮囑他不要深入敵占區。換句話說,曹操這壹次懺悔的任務是平息戴軍之亂,並不涉及鮮卑人。
曹彰對部下的這種觀點不屑壹顧,認為打是為了贏,不應受此限制。敵人明明就在眼前,追上了就能打敗。怎麽能因為壹條行政線就放手呢?如果因為服從命令就放了敵人,那絕不是好將軍。然後下令繼續追擊,又下令落後者斬。曹彰是主將,曹操之子。在這種情況下,戰士們只能克服疲勞,繼續追擊。用了壹天壹夜才追上對手。烏桓沒想到,曹彰能這麽快追上來,壹場大戰下來,數千俘虜被對手俘虜,徹底崩潰。這些投降的烏桓部落都是後來遷入的。雖然黃土高原上還散落著壹些烏桓部落,但最終讓烏桓復活的那把火徹底熄滅了。
現在的問題是,戴軍五環不是和鮮卑聯手了嗎?要知道三方聯盟,兩個鮮卑可是各自帶著萬余騎兵,曹張就算是在追擊的過程中,都有後續部隊來接應,實力也是弱上加弱。可以打烏桓,可以打鮮卑和烏桓聯軍。即使妳贏了,妳也不應該這麽快。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鮮卑人根本沒有參戰。能領兵進雁門,不是為了與伏羅翰、吳結盟,而是為了乘機吞並伏羅翰。在三方聯盟的宴會上,畢克得以趁機斬殺傅羅漢,當場擁戴其子,並將本部並入自己手中。
草原就是這麽崇拜強者的,連父子都有毫不掩飾的代位。幫助羅漢很難成大事。烏桓的人看得出來,他自己的下屬也看得出來。因此,畢克可以殺死伏羅寒,然後對泥巴仁慈,進而順利完成兩部分的融合。在這壹切之後,畢克可以再次與非部長級國家結盟。余五環/鮮卑聯盟說鮮卑壹家不是壞事,至少鮮卑可以統壹發號施令。只是對於五環人來說,這麽說的前提是畢克能幫到自己。
但曹彰兵馬追擊時,柯比仁率領鮮卑兩萬余騎,卻不列陣作戰。說白了,柯比仁是想先看看風向再做決定。看到曹彰在戰場上的勇猛,箭無虛發。柯比仁在烏桓大敗後率兵回塞北保存實力。曹彰的遠征取得了徹底的勝利。他不僅奪回了戴軍,還穩定了上谷。只是鮮卑的實力並沒有減弱。未來曹魏和鮮卑終有壹戰。
當時曹操駐紮在長安,準備南征劉備,留在鄴城監國的正是曹丕。曹彰去長安報父,路過鄴城。曹丕怕他驕傲,叫他去長安獻俘時要謙恭以示功德。與曹植不同的是,曹植是曹丕的競爭對手,曹張燦成為曹丕的得力助手,以顯示其兄長的勇猛。有了曹丕的提醒,曹彰在曹操面前表現得體,把功勞都歸於部下。而那天勝利之後,曹彰也給了部下數倍於平時的獎勵。這種大將風度讓曹操極為高興,捧著曹彰的胡子稱贊道:“黃胡子好厲害!”我的黃胡子真的非同壹般!)。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