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城市化對未來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需要兩千字左右,非常感謝。

城市化對未來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需要兩千字左右,非常感謝。

我不知道妳的主要觀點是什麽。。尋找壹些信息。。如果合適的話按照這個寫2000字應該不成問題。。不合適。沒辦法。。嘿嘿。

目前,中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時期。對於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狀況,我們贊同現在乃至未來幾年中國將出現嚴重的“城市荒”的觀點,這不僅是經濟意義上的短缺,也是社會結構上的短缺。因此,討論城市化的社會影響關系到制定和實施城市化戰略以及如何推進現代化等重大現實問題。

城市化給我們帶來了什麽?雖然人們對城市化的社會影響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但評價的“觀測點”很少,因此評價的內容不夠全面。本文以溫州為例對這壹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城市化的社會影響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評價。

城市化是壹項巨大的社會變革“工程”,其社會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從溫州的實際過程來看,這種影響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但積極作用遠大於消極作用。

在溫州,城市化的積極社會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城市化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積極影響主要是指由於城市化的發展,勞動者的活動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從而形成了農村勞動力“離土離鄉”的流轉趨勢,即農業勞動力離開農業進入城鎮從事非農生產經營活動,壹般與產業轉移和空間轉移同時完成。這種循環過程在溫州持續了20多年,主要采取兩種方式。壹是農民通過民間投資建立家庭產業,脫離農業勞動,逐步擴大企業,在城鎮定居,成為城市社會的壹員;二是進城經商,從事第三產業,或者進城打工,成為城鎮新增勞動力。而且這種在溫州的流通既快又大,從下表可以看得很清楚。

溫州農業勞動力流量表單位:萬人

年齡

農村勞動力總數

工業

建築工業

運輸

商務飲食

社會服務等

流動轉向

組合計劃

1984

234.38

(%)

15.08

(6.43)

8.86

(3.78)

3.71

(1.58)

3.39

(1.44)

13.27

(5.66)

44.31

(18.91)

1995

318.34

(%)

61.1

(19.19)

11.97

(3.76)

8.93

(2.81)

24.7

(7.76)

58.33

(18.32)

165.03

(51.84)

2001

362.33

(%)

90.55

(24.99)

14.97

(4.13)

12.35

(3.41)

47.61

(13.14)

61.66

(17.02)

227.14

(62.69)

(註:表中數據來自《溫州統計年鑒》或根據年鑒計算)

從上表可以看出,農業勞動力的絕對流量在工業中最大,其次是社會服務業,商業、餐飲、交通運輸和建築業也有相當大的流量;從增速來看,增速最快的也是工業,年均增長65438±0.02個百分點,社會服務和其他行業位居第二,其次是商業、餐飲、交通運輸和建築業。到2001,這種流動已經達到2271.4萬,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62.69%。如果沒有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很難實現這樣的流動。

2.人口結構的變化

城市化的表現之壹是城市人口的增加。然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引起了城市化地區社會和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在溫州,人口社會結構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壹,人口就業結構的變化。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溫州就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演變過程可分為三個時期:第壹個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這是溫州就業結構從“傳統型”向“發展型”轉變的時期。因為這壹時期溫州的就業結構既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傳統型”,也不是“發展型”。從65438到0985,這種變化得到了明顯的體現。當時溫州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例為:第壹生產47.33%,第二生產27.13%,第三生產25.42%。這種就業結構接近“發展型”,但並沒有完全實現,也具有傳統特征。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是溫州就業結構進入“發展性”階段的時期。此時溫州的工業化已經如火如荼,工業的擴張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向二三產業,從而使溫州的就業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發展型的人口產業結構。按三個行業分類的從業人員分布比例以1986達到“發展型”的標準線。①第三個時期是90年代以來,是溫州“發展型”就業結構的擴張期。20世紀90年代,溫州經濟快速發展,發展型就業結構開始全面擴大。第壹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不斷下降,從1.990下降到2000年,下降了1.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增長較快,1年增長11.3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表現較為平和,穩中有升。

第二,人口職業結構的變化。城市化帶來了專業化,專業化造成了社會分工的細化,催生了許多專業崗位,促成了人口職業結構的變化。在溫州,從1982開始,按行業分類,人口的職業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如下表所示。

溫州人口職業結構變化單位:萬人

1982

1990

在2000年

數字

比重%

數字

比重%

數字

比重%

相當於

231.58

279.17

373.55

專業技術人員

11.2

4.84

14.88

5.33

21.72

5.8

代表

3.84

1.66

4.79

1.72

6.75

1.8

辦事人員

2.03

0.88

4.04

1.45

12.66

3.4

商業服務人員

14.26

6.16

34.93

12.51

79.99

21.4

農業勞動者

119.53

51.61

122.38

43.84

82.34

22

生產和運輸工人

80.44

34.74

99.77

35.74

169.89

45.5

不方便歸類的人

0.26

0.11

0.33

0.12

0.17

0.04

(本表基於人口普查數據。)

上表反映出農業工人、商業服務人員、生產運輸工人和文員變化較大,與溫州工業化和第三產業發展相壹致。

但按照“智力型”和“體質型”的分類,整體變化率並不大。從1982到2000年,“知識分子”職業人口僅緩慢增長了3.65個百分點;“體力”職業人口也在緩慢下降。而且人口職業結構中“智力型”從業人員比例明顯偏低,“體力型”從業人員比例偏高。在發達國家,80年代“智能”職業人口達到30-40%,2000年溫州才達到11%。這可能成為溫州進壹步發展的壹大障礙。

第三,區域人口結構的變化。地域結構是指人口的空間分布。由於溫州城鎮主要沿沿海、沿江發展,所以溫州城鎮的地域分布是以瑞安、樂清為兩翼的帶狀結構。受此影響,人口的地域結構也呈帶狀,即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帶狀區域。比如2001,瑞安和樂清的人口密度分別為877人和984人,而永嘉和文成就低很多,分別為335人和287人。此外,區域人口結構的變化還體現在城鄉人口結構的變化上。根據人口普查統計,1990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28.21%,2000年達到51.49%;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1978年為9.97%,2006年18.15%。

3.加速的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層。

在傳統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中,社會流動速度極慢,社會分層程度低,社會階層封閉;經過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城市社會本質上是壹個開放的社會,需要物質、資金、信息、人員等資源的快速流動來保證城鎮的運轉。因此,城市化必然帶來人口在空間、行業、職業、社會地位以及各種社會組織、團體和單位的全面快速流動。這種流動解凍了原有的階層,分化了原有的社會群體,進而重構了社會階層,使社會趨於多階層化。

溫州社會流動的加速,從農民的快速分化就可見壹斑。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農民分化全面鋪開,向工業、建築、交通、商貿、餐飲、文化、教育、衛生、社會和科學服務等行業流動。說明分化規模大,速度快。1984年,溫州農村勞動力總量為234.38萬人,其中農業(含農林牧漁)為187.37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79.94%,非農勞動力為470100人,占總量的20.05%。到1992,農業勞動力減少了107800,非農勞動力增加到1255600,增加了21.51個百分點。從1984到1992的9年間,農村勞動力分化出來的非農勞動力達到78.55萬人,即每年分化出8.73萬非農勞動力,年均增長2.28個百分點。從1992到2000年,非農勞動力增加了84.33萬人,非農勞動力占農村總勞動力的比重提高到60.3%,上升了18.74個百分點,年均提高2.08個百分點。

溫州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了人們職業地位的多樣化和階層化,從而形成了多重階層。原來的三個階級和階層演變成了幾個階層(如何劃分有不同的看法)。根據對政權、財富和文化資源占有的不同,溫州的社會階層可分為十個具體階層:國家和社會管理者、私營企業主、經理、專業技術人員、辦事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無業人員、貧困人口。在所有層次中,又可以細分為多個層次。其中,中產階級的“隊伍”已經初具規模,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必然會發展壯大。簡而言之,社會分層已經出現。

4.消費結構的變化。

改革前,我國城鄉居民總體生活水平處於由貧困向溫飽過渡階段,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在消費結構中占有壓倒性的比重,消費需求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遠未得到滿足。改革以來,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人們的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市化地區的居民開始接受城市生活方式,消費結構逐漸發生變化。溫州消費結構的變化證明了這壹點。

改革開放前,溫州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總體上是傳統的消費結構。其基本特征是消費者收入低,大部分消費支出集中在生活資料上,享受和發展資料少。恩格爾系數普遍在60%以上,消費序列結構為:吃、穿、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普遍推進,居民被誘導並被迫改變原有的消費結構,從而進入中間消費階段,即過渡性消費結構。此時溫州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54%和57%(1985),消費序列結構如下:勞動(勞動消費支出)、使用、食品、住房和衣著。20世紀90年代,溫州居民的消費結構開始向現代消費結構轉變。這是壹種建立在較高收入水平基礎上的消費結構,其中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勞動消費大幅提升,精神文化消費比重突出。此時,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49%和47%(1993)。到2001,這兩個數字會變成39%和46%(90年代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低於城鎮居民,主要是因為農民在住房上的花費很大壹部分。)。雖然溫州的消費結構已經進入高級階段,但從“收入決定購買”向“需要決定購買”轉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5.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

城市化能夠促進教育、科學和文化的發展,主要是因為城鎮具有優於農村的各種發展條件和機遇。突出表現為:(1)城鎮往往是某壹地區的文化中心,聚集了各類人才,是城市教育、科學、文化發展的首要條件。(2)鎮內各種設施齊全完整,有利於開展各種活動。(3)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有利於舉辦各種活動,會形成“競爭”環境,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這些優越的條件是教育、科學、文化發展的基本“儲備”。沒有這些條件,發展就會極其緩慢。

城市化極大地促進了溫州教育、科學和文化的發展。以教育為例,從下表可以看出,到2001,溫州初中以上受教育人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溫州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總人口的80% .

1982

1990

在2000年

大專或以上

0.25

0.63

2.35

高中和中專

2.99

4.37

9.39

小學

6.14

18.68

33.94

小學

36.01

43.16

39.57

(本表基於人口普查數據。)

城市化對教育的影響主要在於教育結構的變化。城鎮獨特的工業、貿易、經濟和技術結構影響著教育結構的變化。(壹)城市產業結構對教育專業結構的影響。顯而易見,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調整必然要求教育專業結構的相應變化和調整。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溫州職業學校開設了與當地特色產業相關的專業,如服裝設計、制鞋、旅遊、酒店管理等。(2)城市經濟的技術結構決定了學校教育的等級結構。當技術結構水平較低時,溫州大力發展學前和小學教育;當技術結構水平提高後,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成為發展的重點。這時,大量的民辦高中和職業中學湧現出來,普通高校也從2所發展到6所。(3)城市國民經濟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影響著辦學的投資結構和體制結構。民營經濟和平民建鎮是溫州的特色,民辦教育在溫州也相當突出。除了普通國民教育,溫州還有以下幾種辦學形式:(1)聯合辦學。有教育部門和民辦共同辦學、民辦辦學、國有民辦等形式。(2)企業自主辦學。(3)行業協會參與辦學。(四)城市經濟的地域結構制約著教育的布局結構。在溫州,城市經濟發達的市縣教育發展速度和水平都高於欠發達地區。

6、概念結構的變化

從根本上說,農村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城市經濟以市場經濟為主。因此,隨著城市化的擴大,自然經濟支撐的傳統觀念必然向市場經濟支撐的現代觀念轉變。

這種變化在溫州的突出表現就是農民觀念結構的變化。因為,通過城市化,市場的擴大,商品經濟關系向社會各個方面的滲透,改變了農民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傳統觀念。

城市化增加了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特別是農村社會與外界的文化和信息交流。農民成為市場和財產的主體,民主法制意識和主體性逐步增強,開始註重自己的民主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的權利,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已成為常事。近年來,出現了多起村民罷免村官的案例,說明溫州農民的“怕官”意識正在被自主、自愛、自強的意識所取代,民主法制觀念正在強化。

今天,溫州人的許多舊觀念正在消失(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大大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人口向城鎮集中,改變了傳統農村社區群居的分布格局,大大削弱了宗族觀念。與市場經濟相壹致的新觀念和創新觀念正在形成和加強。比如就業觀念,“下崗工人清靜,不找市長找市場,不叫下崗工人轉崗,不叫失業創新產業”;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能不能賺錢才是最重要的。創業的概念,“中央紅頭文件明確規定,堅決不允許做;沒有明文規定的,要積極做,創造做的經驗,豐富中央文件;妳明確規定妳能做的,妳就大膽去做,放手去做。”競爭管理理念:摒棄“安於現狀”的觀念,認為有壓力才有活力,競爭才有質量,勇於市場競爭;做生意講究從小處著手,務實,努力。只要賺到壹分錢,就會不遺余力的去做,從不好高騖遠,也不求大成功。功利主義,商品經濟意識強,“不管妳怎麽對我,我就是想賺妳的錢!”人生價值觀,摒棄傳統的自卑觀,認為無論職位高低,做壹個好公民都能體現自我價值。

7、生活方式的改變

城市化對生活方式變化的影響,主要是人們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人際環境、思想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改變了的環境與農村環境有很大不同,在這個新環境中工作的人必須學習、接受和傳播新的生活方式。

雖然壹些溫州人仍然保持著舊的生活方式,仍然有著刻板印象,但城市化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溫州人的生活方式。(1)生活方式的改變。隨著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大量來自農村各地的農民轉移到城鎮,單壹家庭的村莊被模塊化的住宅區所取代。(2)生活活動內容的變化。與農牧緊密相連的生活內容被與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相連的生活內容所取代。(3)自主活動和休閑活動時間的增加,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結構。人們不再局限於家庭狹小的生活圈子,旅遊已經成為壹種生活方式。(4)溝通方式的改變。雖然傳統的走親訪友方式仍是人們交流的形式之壹,但已不再是主要形式。人們更多的是通過朋友、遊戲群、各種娛樂場所、社區組織進行交流。(5)娛樂方式的改變。如社區文化娛樂活動、俱樂部式表演藝術、遊戲活動等。

8.家庭功能弱化

城市化的後果之壹是家庭職能的外移。因為城市化伴隨著生產和服務社會化等社會生活的充分社會化。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原本的家庭職能轉移到了社會上,由社會承擔。

在溫州,家庭職能的這種變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生產職能的向外遷移。80年代初形成的家庭作坊式生產已不能滿足生產經營進壹步發展的需要。到了80年代中期,普遍出現了大量的合夥企業。商品生產活動開始逐漸脫離家庭生活環境,走向獨立的工廠。(2)教育功能弱化。因為以照顧和教育孩子為主的家庭主婦大多去城鎮打工或經商,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漸退化,進而轉向專業的教育機構。目前溫州有大量的托兒所、幼兒園,這是主要原因。(3)支持功能的外移。由於大量中青年外出經商,城市生活節奏快,原本由家庭承擔的養老功能也開始轉向社會專業機構。(4)娛樂功能弱化。城鎮中隨處可見的娛樂場所大大降低了家庭的這種功能。

9、人類行為標準化、社會組織化

城市社會與農村社會相比,組織性和紀律性很強,人們的工作和學習都要按照壹定的程序進行。而且,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以及個人活動能力的限制,使得人們不得不采取壹定的組織和群體形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其結果是迫使人們的行為得到規範,社會得到組織,這是城市化帶來的社會化大生產的根本要求。

就溫州而言,這種變化的主要表現是:①人際關系的契約化。用合同、協議、條約、章程來約束人的行為。②社會法治化。用法律規範規範人們的行為。(3)規章制度已經成為人們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④企業組織的普遍建立。⑤官僚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流行。⑥建立了社會中介組織。⑦社區團體的增加和擴大。

與此同時,許多原有的農村規章制度、民間習俗、傳統習慣和非政府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下降,其中壹些已經解散或消失。

10,“文明”

城市化是城鄉居民創造和享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互動過程。城市化本身就是人類社會步入文明的重要表現。

在溫州,城市化引起人類文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小城鎮的普遍興起,從根本上改變了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促進了城鄉壹體化發展,使經濟社會結構實現了現代性轉型,也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了鄉村文明的整體升級,進壹步促進了農民自身的現代化和文明化。(2)城市化帶來的教育、科學、文化的發展,提高了社會的整體文明程度。

雖然現在溫州人還有壹些不文明的表現,但不能妨礙整體文明的提升。無論如何,城市化推動的人類文明的以下兩個趨勢不會改變,而且會逐漸加強:(1)人類行為的文明化。(2)人民精神文明的提高。

城市化趨勢使中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戰略主體的組織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即整個現代化模式的全面轉變。這種轉變是從傳統到現代,從落後到發展。因此,我們對城市化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城市化帶來的負面社會影響。溫州在城市化進程中,與其他地區壹樣,出現了壹系列問題,如(1)增加了社會資源的消耗;(2)交通擁擠,住房短缺;(3)越軌犯罪數量增加;(4)就業壓力加大;(5)加劇社會心理緊張;(6)人際關系復雜,人際矛盾和沖突加深。這些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正視城市化的負面社會影響,有利於正確制定城市化的方針政策,克服矛盾,解決問題,從而加快城市化的步伐。

  • 上一篇:家裏怎麽做醬牛肉有什麽好的建議嗎?
  • 下一篇:外國美女穿著傳統服裝跳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