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安生態博物館是中國與挪威聯合建立的的壹座保護侗族文化遺產的文化博物館,這回我將去的地點就是生態博物館所在地,堂安。我將我壹路上的所見聞記錄下來。
堂安是貴州遊中讓我意猶未盡的壹個景點。
堂安是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2012年12月17日公布的第壹批646個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的壹個(備註:至2014年11月已經公布了三批,目前全國合計有2555個中國傳統村落)。而堂安與這些上榜村落不同的是,它還是中國與挪威合作建立和保護的唯壹壹座“侗族生態博物館”,被譽為“濃縮的侗鄉”、“人類返璞歸真的範例”。200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堂安列為全省二十個重點民族村寨保護之壹。
P2.早上8點多晨霧還沒有散盡的堂安梯田更秀美?
堂安侗寨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1795-1820年),坐落於黎平縣東南肇興鎮東邊的“關對”山坳上,背靠“弄報”山,沿半山腰地勢較緩處依山而建。堂安侗語稱為“堂俺”(Tangc
Nganh),堂即塘的意思,俺是壹種植物名。相傳堂安的祖先每天趕鵝到此放養,因為鵝很喜歡吃“俺”的植物並產蛋於此,祖先們認為這裏是塊個寶地,於是就在堂安的這片土地定居。
據2015年11月的“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網站資料顯示,堂安全寨206戶889人,以贏、陸兩姓為主,還有潘、藍、吳、楊、石姓氏,散居於抱博、幾定兩嶺之間。寨子裏村民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水稻和油茶種植,由於山坡上壹塊塊的梯田面積不大,耕作方法還是比較原始的人揮鋤頭和耕牛犁地的方式。
來堂安的徒步遊客不少,但大部分是過路客,不在寨子中消費(寨子裏似乎也沒有什麽場所可以讓遊客消費)。加之堂安不收門票,看上去村民的生活不如山下肇興侗寨富裕。
P3.堂安停車場旁邊豎著的遊覽線路圖?
2005年5月18日正式開館的堂安侗寨生態博物館是壹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它沒有專門的館舍用於展覽,而是把堂安及其周邊侗族村寨村民的生活、生產及其環境,包括侗族民族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鼓樓、梯田、寨門、民居、戲臺、花橋、古墓群、瓢井、風俗習慣、民間藝術以及生產生活等內容統統涵蓋在其中,是壹座生活著的博物館。堂安侗寨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傳承保護發展示範村。
從肇興到堂安,網上說5公裏徒步山路----梯田旁的田埂路。從海拔410米的肇興上升到海拔935米的堂安,凈高差525米,比之前已經累得夠嗆的海龍屯還要高出差不多150米。身手矯健的遊客最少也需要爬2-3個小時。考慮到我們行程時間不夠,也照顧爬山能力弱的同學,組織者劍峽木鵝先生果斷決定租了2輛車把我們從肇興壹下子拉上了堂安,然後,從堂安下山,在下山途中看梯田。
不能不說劍峽木鵝先生這個決定非常的英明,大大節約了時間也節省了體力。雖然說只有5公裏(這個數據後面會更正)的山路,並且是下山的路,但是從早上8點鐘駛出肇興的後寨門到11點鐘回到肇興,基本沒有休息的我們壹路走壹路拍居然花了整整3個小時的時間。
P4.已經有200年歷史的青石板古道在山間蜿蜒盤旋?
要說意猶未盡,是租車把我們載到堂安寨子西頭時,我們沿著寨子裏東西向的的道路徑直往肇興方向走,急匆匆地想著往山下去看梯田,而沒有駐足在堂安稍作停留,在寨子裏轉轉,去看壹看這個博物館中最為有名的“侗家人的長城梯田”;沒有停下腳步看看就在路旁的、體現堂安侗文化悠久歷史的兩片百余座清代墓地上雕龍刻鳳工藝精美的墓碑;包括寨門、戲臺、風雨橋(花橋)、還有那座九層20米高四邊形攢尖頂的鼓樓,也是在行走途中隨手壹拍(詳見下面視頻),都沒有好好站定了選景。給這座寨子帶來冬暖夏涼四季長流清泉水的瓢井、以及挑水婦女在瓢井前打水的照片、還有村委會的照片等,都是用長焦鏡拉入鏡頭而沒有離開那條東西向的道路半步。實際上堂安寨子並不大,抓緊壹點半個小時這些景點應該都可以搞定。
P5.
用木頭預制板做壹圈圍堰,然後用水泥灌漿制作梯田圍墻。在其它地方很多農民放棄土地進城的今天,黔東南的侗族兄弟對土地還是如此的熱愛,把土地看得還是如此的金貴!看到此景應該可以理解前篇博客中提到的鎮遠古城墻的青石磚被農民搬去造梯田的緣由了。?
在山上制作梯田是壹個技術活,據說用石頭砌梯田時只能壹個人幹,人多了不僅田砌不好還會垮了。關於“長城梯田”的傳奇故事是這麽說的:清光緒四年(1878年),已是61歲高齡的堂安鬼師潘傳大,毅然放棄已從事多年的鬼師職業,決心為後人造壹塊好田。於是他吃住在山上,12年如壹日,親自挑石上山,終於在他73歲那年完成了長約150米,最矮處1.5米、最高處5米多的梯田傑作。如今,138年過去了,後山上“長城梯田”仍然屹立,向遊客們展示著侗族人民精深的稻作文化和不屈服於惡劣生存環境的奮鬥精神。
P6.
壹般來說插秧時間(即谷雨後立夏前的5月上旬)去拍梯田可能會更好看些。我們去堂安的時間是4月15號,還沒有進入谷雨,但田裏已經有水了,遠處也有炊煙,遺憾的是時間有點早太陽還躲在雲霧後面。?
P7.壹塊的梯田面積太小了,大部分農民都是使用老牛犁地?
P8.犁地農民後褲袋插著的手機暴露了這不是農耕時代而是信息社會,古老和現代的完美結合?
堂安回來,我對網上說的5公裏的山路心存疑慮。因為平時快走,1小時3英裏,差不多4.8公裏。5公裏下山的路,除了在夏格上寨走了不到100米的岔路外,壹直在唯壹的那條青石板路上行走。下山途中前半段山勢平坦,視野開闊,拍照多些;後半段基本是在山間行走,路徑狹窄,兩邊雜草半人多高,視野受阻。而且陡峭山勢使人有壹種往下沖的感覺,必須時時註意收住腳步(說明下山的速度很快),5公裏的路我們怎麽會用去3個小時呢?
上堂安時我坐在副駕駛位置,壹路都在拍攝,從照片記錄的時間得知上山用時17分鐘。由於上車前已經與駕駛員談好了壹輛車70元的價格,不存在繞圈子的必要。3小時減掉開車上山時間,我們徒步下山的時間應該是2小時40分鐘。為什麽糾結這個事情呢?原因在於肇興街頭豎著的地圖顯示:從仁團的風雨橋出發,徒步前往堂安是3.5公裏;從肇興東北角的寨門走公路到堂安是7公裏。而堂安停車場旁邊豎著的遊覽線路圖顯示:走公路到肇興5公裏,徒步只標註了到夏格上寨的距離而沒有標註堂安。當地地方政府官網上關於肇興到堂安的徒步數據也是不盡相同,有5公裏,也有6.5公裏
來此堂安倒是見聞堂安農村生活模樣,此番離去,不知未來幾時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