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納赫簡介
《塔納赫》(Tanakh),也就是壹般所謂的《希伯來聖經》(Hebrew Bible),分為「律法書」(Torah)、「先知書」(Nevi'im)、「聖卷」 (Ketuvim)三部分,Tanakh壹詞即由這三部分的第壹個字母組成。《塔納赫》亦有別的稱呼,在拉比文獻中被稱作Ha-Sefarim(the books),另可被稱作Sifrei Ha-Kodesh (the Holy Books)或Kitvei Ha-Kodesh (the Holy Writings ),偶爾也被稱作Mikra (Proclamation),但猶太人並不接受「舊約」的稱呼,盡管在內容上《塔納赫》與基督宗教的《舊約》基本上是壹樣的。
《塔納赫》由多部書卷組成,律法書的部分包括:〈創世紀〉、〈出谷紀〉、〈肋未紀〉、〈戶籍紀〉、〈申命紀〉這五卷書,因此律法書也被稱作「五經」(Pentateuch)。先知書又分為前先知書與後先知書,前先知書包括:〈若蘇厄書〉、〈民長紀〉、〈撒慕爾紀〉上下、〈列王紀〉上下;後先知書包括〈依撒意亞〉、〈耶肋米亞〉、〈厄則克爾〉、十二小先知書。聖卷包括〈聖詠集〉、〈箴言〉、〈約伯傳〉、五書卷、〈達尼爾〉、〈厄斯德拉〉、〈乃赫米雅〉、〈編年紀〉上下。
壹、律法書
在第1世紀,律法書就被寫在壹份長卷軸上,被視為壹個整體。對猶太人來說,律法書的地位高於《塔納赫》的其他書卷,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律法書的作者傳統上歸於梅瑟,但近代的鑒別學挑戰了這個看法。無論如何,律法書的編纂與古代以色列人流亡巴比倫的歷史經驗與回歸以色列地的渴望相關,以致於律法書屢屢呈現出「流亡——回歸」的敘事結構。
〈創世紀〉是壹本關於「起源」的書,在古代近東文化中,事物的起源標誌出事物的性質與目的,〈創世紀〉論及自然的起源、文明的起源、以及以色列的起源,但未論及天主的起源,因為天主自己就是萬物的起源。〈創世紀〉多元敘事的文體特征突顯出古代希伯來信仰的宗教意義首先來自於與天主相遇的活生生經驗,其核心關切是神人經驗的可能性、而非敘事的準確性,這也引發對經文詮釋多樣性的追求,此壹追求後來亦成為拉比文獻的基本特征。
〈創世紀〉講述的列祖故事,至〈出谷紀〉轉化為壹個民族的故事,這民族在埃及被役奴、經由梅瑟的帶領獲得自由,之後在飄流曠野的過程中確立以色列的宗教體制,這個宗教體制透過位居整部律法書中心的「會幕敘事」(出谷紀25章至戶籍紀10章)來呈現,這段敘事涉及整個以色列的國族認同與宗教型態,建立起律法、祭司制度、聖殿崇拜的形式、並以支派作為社會的基礎。〈戶籍紀〉透過多重文體反映出壹段飄流的歷史,終結於在摩阿布曠野安營、預備進入客納罕地。〈申命紀〉,所謂的「第二律法」,乃是梅瑟對〈出谷紀〉中所頒布之律法的闡釋,詳述律法在生活中的展現、並為人民建立有約束力的儀式,並建立起報應神學的史觀:順服得賞,悖逆受罰。透過〈申命紀〉,西乃之約被轉化為摩阿布之約,以色列人不再透過梅瑟的中介,改由人民自己與天主立約。
二、先知書
對猶太人而言,先知書接在律法書之後,意味了它被用來確保人民忠於律法,並提出道德行為之準則,以作為對律法儀式的必要補充。先知書又分為前先知書與後先知書兩部分,前先知書呈現出歷史記敘的特質(在基督宗教中這壹部分被歸類為歷史書),繼承來自〈申命紀〉的報應神學,並與〈申命紀〉***同構成壹個「申命紀史」。〈若蘇厄書〉敘述若蘇厄如何帶領以色列人進占客納罕地。〈民長紀〉敘述以色列人如何墮落、受罰、悔改,天主再透過民長拯救以色列人的歷史教訓。〈撒慕爾紀上〉描述民長時代的沒落與撒慕爾的興起,天主透過撒慕爾選出撒烏耳與達味為君王;〈撒慕爾紀下〉則敘述達味王朝的興起與沒落。〈列王紀〉的敘述是從達味王朝的衰落開始直到巴比倫之擄,從流亡的角度回顧王國的歷史,嘗試解釋王國敗亡的原因,並以「應許——應驗」的預言模式來闡述以色列人如何透過對這敗亡原因的克服來期待王國的再起。
前先知書的先知形像較為隱晦,偏向私下勸戒君王,後先知書的先知形像就相當分明,其事工偏向公開警告社會大眾。後先知書中的先知包括依撒意亞、耶肋米亞、厄則克爾3位大先知,以及甌瑟亞等12位小先知。若從警告對象來分,後先知書包括:(壹)針對北國以色列,有甌瑟亞與亞毛斯。(二)針對南國猶大被擄前的百姓,有嶽厄爾、依撒意亞、米該亞、索福尼亞、哈巴谷;針對被擄中的百姓,有耶肋米亞、厄則克爾;針對歸回的百姓,有哈蓋、匝加利亞、瑪拉基亞。(三)針對對外邦國家,有亞北底亞、約納、納鴻。
就身分來說,先知可能是:(壹)天主的代言人,用命令語氣和完成時態來表達未來要發生之事;(二)對社會整體情況有洞察力的先見,特別是對社會的敗壞提出警告並預見社會的結局;(三)有神秘經驗的見異象者,通常這異象本身就是壹個要向百姓傳達的信息。整體說來,先知的信息通常是召喚百姓回轉歸向天主、順服與天主的約定、追求個人生活的聖潔、社群生活的和睦、並預告上主之日到來時,天主會審判人類的壹切罪惡。
三、聖卷
聖卷包含了眾多文獻各異的素材,有詩歌、智慧書、歷史書、天啟文學等。聖卷通常分為三部分,第壹部分有〈聖詠集〉、〈箴言〉、〈約伯傳〉。〈聖詠集〉是崇拜儀式中贊美天主的歌詞,其內容幾乎涵蓋以色列人生活的所有層面,很容易引發***鳴。〈箴言〉是壹部智者嘉言錄,具有教誨的目的,鼓勵讀者(尤其是預備成為領袖的年輕男性)去過正直和公義的生活。〈約伯傳〉則以論辯的體裁表達出對報應神學的反省。
聖卷的第二部分是五書卷(hamesh megillot),包括〈雅歌〉、〈盧德紀〉、〈耶肋米亞哀歌〉、〈訓道篇〉、以及〈艾斯德爾傳〉,常常在節期中公開誦讀。〈雅歌〉用於逾越節,〈盧德紀〉用於五旬節,〈耶肋米亞哀歌〉用於聖殿節,〈訓道篇〉用於住棚節,〈艾斯德爾傳〉用於普珥節。
聖卷的第三部分是3卷歷史文獻,包括〈達尼爾〉、〈厄斯德拉〉——〈乃赫米雅〉、以及〈編年紀〉上下。〈達尼爾〉是壹部包含天啟預言的作品,但在拉比傳統中傾向於否定這部作品的重要性,包括達尼爾的異象以及他與巴比倫王拿布高的關系。〈厄斯德拉〉——〈乃赫米雅〉通常被視為壹個整體,以後流亡時代的素材(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墻與聖殿)強調回歸者與前流亡時代的連續性,也把自己(聖殿的重建者)詮釋為既是亞巴郎之約的應驗者、亦是先知回歸預言的應驗者。〈編年紀〉與〈厄斯德拉〉——〈乃赫米雅〉關系密切,從被擄歸回的角度、以註釋的方式重組以色列歷史,以聖殿祭祀為核心重新組織既有的素材,著重描述達味與撒羅滿的輝煌成就,強調對國家禮儀的恢復。
對猶太人來說,《塔納赫》與對它的研讀和詮釋密不可分,對《塔納赫》的詮釋通常立基於以下預設:(壹)整部《塔納赫》具有內在的融貫性和壹致性,因此對任壹經文的詮釋都必須藉由其他經文來進行、並與其他經文和諧壹致。(二)《塔納赫》具有多重含義,是無可窮盡的真理泉源,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含括了世上的全部真理。(三)《塔納赫》是無誤的,因為它出於天主的啟示。(四)對《塔納赫》的詮釋包含讀出(exegetical)和讀入(eisegetical),這是同壹個詮釋行動不可分割的兩部分。
歷史上的猶太教多元分雜,對《塔納赫》的重視程度、以及引用與詮釋的方式,有著諸般不同的傳統,但《塔納赫》終歸是猶太人在信仰上的公約數,塑造了猶太教主要的世界觀和信仰語匯,並在節期禮儀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