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富饒的壯族鄉被譽為“歌的海洋”。尤其是在隆重的“三月三”,方圓數十名青年男女興高采烈地穿上節日盛裝前來參加,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多則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變成了歌聲的海洋。
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節日,二人轉是三月三的壹大活動,所以又叫“歌會”或“歌會”。
許歌是壯族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也是青年男女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它被稱為“沃頓”和“沃巖”,意思是“在野外玩耍”。因為這種活動互相酬唱,古人稱之為“敦威”。
壯族歌圩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傳說。最受歡迎的壹個故事是“唱歌選丈夫”的故事。傳說在過去,壹位壯族老歌手的女兒非常漂亮,擅長唱民歌。老人想選擇壹個歌唱技巧出眾的年輕人做丈夫。世界各地的青年歌手紛紛來到這裏,賽格求婚。從那以後,定期的賽格集會就形成了。
然而,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許歌早在宋代就已流行。南宋周曲飛《答嶺外之輩》中記載,壯族人“和鳴,滿悲,...所有人都在這個場合寫下了自己的故事,拒絕效仿,還有人在中間。”我這裏說的是青年男女聚會的歌會。到了明代,歌會再次發展起來,定期在固定的地方舉行。
壯族有大大小小的歌會,各地不壹樣。然而,農歷三月初三是最隆重的。搭個彩棚,搭個唱歌平臺,扔個彩球,選個好情侶,獨壹無二。歌會上,每個村的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找其他村的年輕人,集體唱山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觀光歌”觀察尋找對手;有了合適的對象,他們會唱“見面歌”和“邀約歌”;女方同意,就唱《問歌》。認識了就唱“情歌”“情歌”;分手時,他們唱了壹首《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貼切感人。青年男女在接觸歌曲後建立了壹定的感情,並在下壹次歌會上再次相遇。
博覽會上,除了唱歌,還有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有精彩的拋繡球,有趣的感人紅蛋,熱鬧的煙火,還有群眾喜聞樂見的壯劇表演。
3月3日壯族主題作文第二篇1000字
我的家鄉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這裏的習俗很多,我要介紹的是“三月三葛衛節”。在中國,“三月三”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根據傳說,三月三日是皇帝的生日。中國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日,我出生在軒轅。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為後世所沿襲,從而成為漢族人在水邊飲酒、郊外春遊的節日。但現在,每個國家的3月3日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相傳,壯族三月三日是紀念壯族歌女劉三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眾所周知,民歌是壯族的特色。壯族每年都有幾次固定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其中三月三最為盛大。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煮五顏六色的糯米飯,給彩蛋上色,慶祝節日。歌會壹般壹次持續兩三天,設在離村子不遠的壹塊空地上。竹子和布被用來建造壹個歌棚來接待來自其他村莊的歌手。二重唱主要由未婚青年男女組成,但老人和孩子都來觀看和娛樂。小宋市有壹兩千人,大宋市有幾萬人。搭起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唱歌、摸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壯族人掃墓多在三月三,壹般在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飯。
壯族山歌簡稱“壯歌”,又稱“壯族山歌”,泛指壯族人用壯語演唱的民歌。壯歌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狩獵的吶喊。《吶喊》雖然不是歌,但無疑孕育了壯族民歌的種子。壯歌的真正意義應該從壯族原始社會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就可以看出來。廣西壯族的古歌趕集、繡球流傳至今。壯族以“好歌”著稱,壯鄉以“歌海”著稱。壯族人善於用民歌表達生活,表達思想感情。壯族民歌歷史悠久。壯族人從盤古開天辟地就開始唱歌了。幾乎每個人都能唱得很好,已經接近“用歌說話”的地步。
在歌圩節上拋繡球主要是為了娛樂,也是作為愛的信物。女生看上壹個小夥子,就把繡球扔給他。但壯族人玩繡球、拋繡球取樂,在過去的壹兩百年裏,並不是壹件事。南宋朱馥的《Xi滿叢小》描述了宋市拋繡球的活動:“當地連續幾天的民俗節上,野外男女分作兩友,各帶五顏六色的新豆和小米,並稱費倫。”周去非在《答嶺外之輩》中也說:“是三月初三,男女聚在壹起,各居壹列,用五色紮壹個球,隨歌拋之,謂之飛綸。男女成功,則女成婚,男成婚。”所謂會飛的尼龍,就是今天的繡球。
南宋周曲飛《答嶺外之輩》中記載,壯族人“和而唱之,悲而滿...他們都在這個場合寫下了自己的故事,並拒絕攻擊他們,但中間有人。”宋代《太平宇宙》中也有記載:“壯士熟於谷,擇日祭神,男女會作歌於盛會。”這說明當時的歌圩是相當繁榮的。據1934整理的《廣西郡縣調查》,當時廣西的郡縣多達26個,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如今在我們家,雖然不會以唱山歌的形式來慶祝節日,但還是會煮五色糯米飯,染彩蛋等等。這樣壹個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會是壹個永恒的經典。
第三篇壯族三月三日主題作文1000字
今年,我第壹次去了鄉下的外婆家。農歷三月初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壯族人做的五色糯米飯很有名,早有耳聞。聽到五色糯米這個詞,我的嘴巴都懵了。
到了外婆家,我讓她給我演示做糯米的程序。我奶奶笑著答應了。起初,奶奶把楓葉放在研缽裏搗碎,晾幹,然後浸泡在壹定量的水中。奶奶還說這楓葉壹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繼續做。
第二天,奶奶把葉渣撈出來過濾,然後把黑色的染液拿出來。黑色染液要放入鍋中用溫水煮至50-60度,再將糯米浸入其中。奶奶再把梔子的果實提取出來,然後搗碎成塊,泡在清水裏,得到黃橙色的混合液。然後奶奶用同壹品種不同葉形的紅藍草熬制的紅紫混合液浸泡糯米。奶奶還告訴我,這些植物的葉子略長,顏色略深,煮出來的顏色更濃,泡出來的米飯變成紫色;葉子是圓的,顏色是淺的,煮出來的顏色是淺的,泡出來的米變成了鮮紅色。我奶奶告訴我這些後,我才知道:原來壹株植物會有兩種顏色,太神奇了!
奶奶說,把這些雜料浸泡過的糯米放在鍋裏蒸十幾分鐘就可以得到各種糯米。我壹邊說,壹邊流口水。好想快點吃五色糯米飯啊!
然而,當我奶奶沒有做出五色糯米飯的時候,我鄰居的朋友已經來請我去趕歌會了。我壹下子欣喜若狂,因為這是我第壹次趕歌會。我和朋友邊走邊聊。雖然我聽不懂他們說的壹句壯語,但我從他們的眼神和笑容中知道,壯族人非常好客,連小孩子也不例外。
不壹會兒,我們來到壹個土坡上,年輕男女肩並肩唱著歌,周圍都是觀眾。真的很熱鬧!他們唱的民謠我聽不懂,但從那些大叔大媽臉上的表情來看,我猜他們應該是唱喜慶的民謠。聽到他們的歌,我突然想起了正在央視熱播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上唱的歌。有的選手還用民族語言演唱歌曲,主持人稱之為“原生態唱法”。我想:這些大叔大媽唱的曲子大概應該是原生態唱法吧。
看著看著,突然想到奶奶還在家裏給我做五色糯米飯,就趕緊跑回家。我壹到家,就聞到壹股清新的香味從門裏飄出來。我急忙進屋,才發現餐桌上擺滿了美味的五色糯米飯。他們的顏色是紅色、黃色、黑色、紫色和白色。我趕緊盛了壹碗糯米飯,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五色糯米飯色澤鮮亮,五顏六色,晶瑩剔透,再加上它濕潤、柔軟、美味、純凈、平和,略帶甜味,好吃又爽口,真是令人回味無窮!
如今,壹個多月過去了,但每當我想起奶奶煮的五色糯米飯,那濃濃的親情和純真的友情就縈繞在我的腦海裏。
我愛我美麗迷人的家鄉,我愛家鄉勤勞好客的壯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