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始於兩千多年前。通過海陸兩條絲綢之路,兩千多年來中國生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大量湧入西方。16世紀明朝中期以後,歐洲傳教士來華傳教,海上貿易興盛,西方世界開始對中國有了真正深入的了解,為18世紀歐洲思想家濃厚的中國情結和歐洲社會的“中國熱”奠定了基礎。
青花瓷給歐洲商人帶來巨大商機。從16到18,* *超過3億件瓷器登陸歐洲,銷售遍布地球大陸的三分之二。明朝的海禁使到達歐洲的青花瓷身價倍增,壹時成為只有有權有勢的人才能擁有的奢侈品。直到17世紀上半葉,通過荷蘭人非凡的商業組織能力,青花瓷才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瑪麗二世女王對青花瓷的喜愛推動了整個英國社會收藏瓷器的時尚。西方世界對青花瓷的獨特好感,在當今各大國際時尚品牌的發布系列中不難看出。時尚界的青花瓷時代是羅伯托·卡沃利(Roberto Cavalli)開創的。2005年卡沃利秋冬成衣系列發布中,呈現了壹長壹短兩件青花瓷紋連衣裙。在此之前,沒有哪個西方設計師能如此自然地應用中國元素。之後,這件青花瓷禮服不斷被其他品牌模仿和膜拜。它的影響如此深遠,以至於克裏斯汀·迪奧2009年春季發布的高級定制系列中使用的白底藍色圖案被視為青花瓷風格的延續,盡管其靈感實際上來自中世紀歐洲佛蘭德斯的壹種傳統色彩,而非青花瓷。在cavalli 2013早春假日系列新品女裝中,青花瓷印花再次呈現在服裝上,帶來東方風情的柔美氣息,契合西方人眼中青花瓷高貴典雅的印象。在stella mccartney的2012秋冬系列中,白底藍色浮雕刺繡圖案也呈現出青花瓷的感覺。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上海,是西方時裝設計師揮之不去的東方情結。當時上海遍布西方租界,金融商業繁榮。那時候它和紐約、巴黎壹樣有名。它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被譽為“東方巴黎”。十裏洋場穿著改良旗袍的時髦女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性感女神。隨著妮可·基德曼1997身穿鵝黃色刺繡迪奧高級定制旗袍走下奧斯卡紅毯,壹場全球華人時尚風暴席卷而來。在阿瑪尼2009春季高級定制系列中,展現了20世紀30年代的海派風格,精致的寶塔形斜肩大衣,流蘇裝飾的濃郁絳紅色紐扣,旗袍般緊致的輪廓,勾勒出美麗曼妙的身材。2010香奈兒高級定制系列發布會上,旗袍的出現無疑是為了贏得中國富人的高級定制市場。2011路易威登春夏系列發布中,旗袍的小立領、斜翻領、搭扣,以及直抵大腿上部的艷麗高叉,性感至極,堪稱馬克·雅可布為遠東顧客精心策劃的時裝發布。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開始敞開大門,歡迎各界來客。對西方世界來說,當時的中國社會就像是地球上的另壹個世界。他們對冷戰時期封閉了幾十年的中國非常陌生和好奇。西方人對那個時代中國的印象就像電影的蒙太奇,不可避免地要斷章取義。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香奈兒“巴黎上海”2010高端手工藝坊時裝發布:解放軍服裝、雙C標誌取代五角星的解放軍帽、越南帽...顯然,這是壹個對中國知之甚少的西方人腦子裏帶著中國元素拼湊出來的不知所雲的故事。不知道是出於調侃還是懷舊,國人的日常用品也成為了國際大牌的靈感來源。路易威登的農民工蛇皮袋、菜籃子袋、“為人民服務”的軍用雙肩包、香奈兒的溫水袋和中藥袋、古馳的郵差自行車...都被知名品牌重新包裝過,這些被拋棄的舊物都變成了時尚品牌。對於西方設計師來說,中國元素就是能讓外國人想到中國或者中國的元素。同時,似乎很少考慮到中國人的感受和喜好,所以在解讀上會有這樣的錯位。
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國。壹些西方設計師並不滿足於之前對中國元素“形”的模仿,開始探索“神”的再現,深入解讀中國抽象的審美思維。於是,形式散、精神圓、追求意境的中國水墨畫被不約而同地選中。普拉達的成衣發布於2008年春夏。以細膩的色彩和流動的插畫式印花,優雅的半透明生絲薄紗隨著模特的腳步閃耀,帶邊的變形衣領襯托出女性細膩的肌膚,在風景中充滿自然的意趣和情懷。在2008年Kenzō Takada的秋冬系列發布中,以中國傳統梅花和玫瑰圖案為主題的禮服設計融形與意於壹體。西方設計師也是把中國人作為審美主體來創作,而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西方人的異國心理。
同樣值得關註的是近年來活躍在國際時尚舞臺上的中國設計師,他們對中國元素的詮釋也是獨樹壹幟。“婚紗女王”王薇薇在2013早春女裝系列中使用了中國風的提花刺繡圖案,對中國元素的運用十分謹慎。紐約華裔設計師吳京在他發布的2012秋冬系列中,將他對中國元素的理解總結為三個方面:軍事化的中國、清朝的中國、三四十年代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軍綠色和紅色的運動服和裝甲肩夾克用來代表軍事化的中國,清朝官員的帽子、有祥雲和華麗刺繡的裙子用來代表中國,三四十年代的好萊塢電影用旗袍式的晚禮服來代表中國。這些手法和西方人看中國的感覺沒什麽區別。在2012秋冬系列中,中國鞋履設計師周在鞋面上運用了大量的中國刺繡,充滿了優雅婉約的女人味,並將中國風恰如其分地融入了他壹貫的優雅設計中。在東西方交融的香港長大的譚燕玉,壹直致力於中國元素的塑造,呈現出東西方結合的視覺效果,她設計中呈現的中國元素趨於豐富多樣。
鑒於中國的國際政治經濟水平,中國設計師無法掌握時尚的話語權。同樣的中國元素被國際品牌和國內品牌使用,會被解讀為不同的結果。作為當代中國人,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自己的需求,但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以外的世界,找到基於中國傳統的普世價值。通過認識世界來認識自己,通過認識自己來認識世界。正如顧文達所說,“廣義而言,妳身邊的任何古典文化都包含中國元素。”中國元素的運用,既不能膚淺,也不能凝重。前者不耐人尋味,後者曲高和寡。也許我們可以向中國當代藝術的兩位國際大師徐炳和蔡國強學習。徐炳的《天書》壹看就是中國的書法,其實是世界語言——英語;蔡國強使用的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壹,卻是以煙火的形式呈現。兩者都包含著中國古老傳統的元素,卻又與當今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積澱,任何壹個元素都是滄海壹粟,都能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詞匯,就看我們怎麽講得精彩了。中國元素不僅是探索中國的過去,更是關註中國的現在和未來走向。中國元素只有與當下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生理和心理層面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才能真正走下聖殿,成為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