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的許多特點被杜甫繼承,他也為他的祖父感到驕傲。他寫了《我祖詩古》(《致蜀僧陸秋兄弟》)、《詩是我家》(《宗武聖日》)等詩,表達對祖父的敬仰之情。杜甫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文采。“七歲思強,鳴鳳”(莊友)也是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良好教育,受到當時很多人的稱贊,他也懷有偉大的政治理想。就像:
就在昨天的青年節,我提前看了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敵以材,建家以詩。李詠求知,王翰願為鄰。
自詡相當出位,鄧梨想要金鹿。至國君,堯舜,再使風俗純。
——《魏作成二十二韻》
另壹個例子是:
在過去的14或15年裏,我遊歷了書法領域。斯文·崔偉就像壹個信徒,對待我就像班揚壹樣。
——《莊有》
雖然杜甫在少年時期就有意識地想進入官場,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他的求官之路並不平坦。第壹次科舉失敗後,他繼續“趙齊荒淫,秋馬輕佻”(莊友)的浪跡生活。第壹,漫遊在盛唐的年輕文人中盛行。二是因為當時的科舉考試離不開結交權貴,提高知名度;第三,漫遊生活可以排遣科舉失敗的苦悶,同時可以開闊眼界,增加閱歷。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過30的杜甫在長安虛度光陰,求仕無門,加上第二次科舉失敗(李示野無遺,本支無人當選)。傲慢的杜甫只能為了生計而放下高貴的頭顱,東張西望,正如他自己所說:
這個想法其實是壓抑的,歌也不藏。騎驢十三年,旅遊吃京華春。
在富人的門口,黃昏帶著肥馬的塵土。到處都是碎杯冷烤。
主已經看到了壹會兒的跡象,但他渴望擴展它。綠鬼掛著翅膀,卻沒有豎鱗。
我以公公厚為恥,我知道他公公是真的。每次去百裏,都聽到新的故事。
竊龔,難窮於元賢。妳怎麽能不滿足呢?妳只是四處遊蕩。
今欲東去海,西去秦。猶憐南山終,回首清渭濱。
我常打算報個飯局,大臣匡懷慈。白鷗並不強大,但誰能馴服萬裏呢?
——《魏作成二十二韻》
毫無疑問,杜甫無論是為了實現“尊君守法,然後移風易俗”的崇高理想,還是為了保住“奉儒守官”家族的最後壹張臉,還是為了生存和養家糊口,都急需朝廷的壹個職位和壹份俸祿。然而參加科舉考試,乞求名士權貴推薦,能想到的辦法都用盡了,杜甫的名利之路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幾年後,命運終於給了杜甫壹個機會。他向朝廷贈送“三禮”,得到唐玄宗的認可,被招入集賢院,讓宰相親自測試他的書寫水平。他在詩中說:“記住蓬萊宮三贊,是壹種恥辱。薊縣學士如墻,看我在書堂落筆。”(《勿疑》)那種自豪的感覺溢於言表。在當時的杜甫看來,我怕自己要飛升了。然而,結果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麽好。最後只被授予河西縣尉的小官職(做九品)。在他自己的堅持下,他被曹沈駿取代,他是壹名右後衛軍官,領導政府士兵(從八級)。他是壹個小官員,負責看守國庫的武器和鑰匙。這壹年,他44歲。
在隨後的安史之亂中,杜甫表現出的更多的是他的政治氣節,而不是他的政治才能。他千裏迢迢來到唐肅宗所在的鳳翔(今陜西鳳翔),試圖逃脫叛軍的囚禁。君主和大臣見面時,他已經心慌了。“麻鞋見天子,袖露兩肘”(《蜀懷》),唐肅宗用人時很感動,賞賜了他。
在此之前,杜甫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政治才能,而唯壹能分析杜甫實際政治才能的事件,可能就是接下來發生的“宅事件”。
桂芳是蘇宗即位後,玄宗派往靈武的使臣之壹。當時的是文化部(即吏部)的部長,同校秘書(到成都後又加了尹陸博士),他是宰相。方毅會見肅宗時,陳述了玄宗退位的意圖,提到了時局,言辭慷慨。唐肅宗認為芳芳很有名,真心待他。方毅也自負,以復興天下為己任,決策政務(特指皇帝巡視的地方,這裏指流放的朝廷)。
後來,方冠上了蘇宗的表,請求親自率軍收復兩京。唐肅宗任命他為使臣守節,招安西京,鎮守普通二關,並讓他與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壹起平定叛軍,並同意自己挑選幕僚,給予他極大信任。方毅自己也是信心滿滿,把壹切軍務都托付給了讀書人李毅和劉智,說:“叛軍雖強,如何能與我謀士劉智相抗衡?”
可惜,戰爭的現實並沒有方方想象的那麽樂觀。遭遇敵人後,他“創造性地”采用了春秋時期戰車作戰的方法,以兩千輛牛車出擊,並下令馬步護送。反叛者順風放火,化為灰燼。唐軍人畜混雜,傷亡多達四萬人,只有幾千人逃脫,隨後唐軍接連損失慘重。整個戰役被稱為“陳濤斜戰役”。方毅逃回前線,向唐肅宗坦白。唐肅宗原諒了他的罪行,仍然像以前壹樣對待他,並要求他招募已經崩潰的士兵,讓他們重新進步。
這時,北海太守賀蘭來金銘看我。肅宗問他:“我準備讓方毅代理國事,可以嗎?”賀蘭·金銘說:“今天是唐朝復興的時候,應該使用有實際才能的人。但是,方毅是個心胸寬廣、愛吹牛的人,他不是宰相候選人。”蘇宗逐漸開始不信任家具,家具的鋼琴師董被彈劾受賄。兩件事壹整合,肅宗下令將方方貶為丞相。
桂芳和杜甫是好朋友。面對好友被貶的局面,杜甫自然不能坐視不理,行使“拾遺”的職責幫助桂芳。他提出“罪細不宜免大臣”的說法,希望幫助桂芳脫罪,觸怒了蘇宗。幸好宰相張高為杜甫求情,才使杜甫免於刑罰。
至此,事情可以告壹段落了。杜甫態度堅決。他對蘇宗寬宏大量,表面上認罪,語言中卻諷刺蘇宗的貶低行為。不堪忍受的唐肅宗疏遠了杜甫,詩人的政治之路走到了盡頭。
這件事在後世為杜甫贏得了很多同情,認為他敢言,這種疏離屬於“言而有信”,但其實杜甫的疏離暴露了他政治才能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