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從本村實際出發,調整農作物品種結構,積極引進萬壽菊種植,大力推廣科學實用技術,增加了村民收入,呈現出強村富民新氣象。新農村建設,街道硬化亮化了。豐富了村民的休閑娛樂活動,擴建了圖書館,實現各類圖書500余冊,方便了村民隨時閱讀學習,吸收“營養”,掌握實用技術。
大房山村委會充分發揮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落實政策,結合地域、人才特點等有利因素,全面加強新農村建設,創造了新農村的新面貌,使整個大房山村呈現出經濟繁榮、村容整潔、處處和諧的景象。
房山村簡史
位於三晉第壹城漁陽古道南山村,因三面環山而得名。東接蔚縣,南接壽陽,西接萬裏,北靠五河。國土資源分布廣泛,物產豐富,人傑地靈。
追溯歷史,歷代方山人為傳承文化、積澱文明、創造輝煌做出了巨大貢獻,將永載史冊。
房山在古代屬於仇猶國,後被牽制在蔚縣平定府。現屬太原陽曲管轄。古往今來,吳是多數。寫村史,談今昔,突出吳家,以示後人。
據《吳氏家族史概論》記載,自唐代房山人開山祖師龔智洪以來,吳家已有百余位官員加冕,壹時顯赫。歷代有太師、少師、尚書、時宇、侍郎、杜摯、傅玄、太守、知府、刺史、留守、知縣等等60多人。此外,科舉狀元、謝園、進士、龔升、舉人、中國留學生、吳生等“名門望族”、“書香門第”等名人,在各府各州各縣都很有名。
始祖吳受,初唐共元,拜太師,開創了吳氏家族獲取功名、冊封官職、參政輔佐國家的先河。從唐朝到清朝,歷朝歷代有影響的文官武將中,除了祖上之外,還有北宋的秀才宣贊舍人,因晉朝勁敵張邦昌而死的名將吳歌,南宋的六營禁衛之壹。四川立吳_,封新安為王,賜他為太師。四川立吳磷,晉代晉代唐玄宗唐玄宗唐進士,晉代左劍門將軍吳滿。安源將軍吳\、東三州宣傳助戰使、豫使吳、魯使吳殷、、文、吳艷艷、吳儀征、吳、郎武湖、吳聰、吳鼎、杭判官、清後知縣、文化名人吳樹仁。吳的血統揭示了碑亭的輝煌。
吳的祖先墓誌銘說:“吳住在方山,離郭秋最近,相距五裏,所以我很少去他的地方。”但歷代因公務在外,不少定居者遷居山東、浙江、豐鎮、獨石口等地。
晉代天惠年間,時任商州刺史、光祿大夫的吳捐資修建了吳家墓。後人擴地修絨後,修建了三賢祠堂、石碑坊、月門、正殿、門樓等。,並修建了數十條河堤。城墻綿延,方圓數裏,松柏遮日止雲,顯官家。
曾經是三晉商業重鎮的房山,被漁陽古道環抱,有萬盛店、駱駝店、聚賢樓店、德勝店、三興閣、天堂、協和魁等多家店鋪。,幾百年來商人絡繹不絕,經濟繁榮。房山商人獨特的商業倫理和商業倫理精神將永存,這是建立在公正、誠實、公平和正義的基礎上的。
村裏有很多風格各異的寺廟,佛教壹度興盛。最著名的“清心殿”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可與北京的紫禁城和太和殿正殿相媲美。寺內的十二藥王廟、東西羅漢房、四大天王殿、鐘鼓樓、附殿、戲臺等建築在視覺上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以其獨特的建築群落賦予房山文化全新的詮釋。
形勢變了,戰火紛飛,文革浩劫,昔日風貌不明顯,許多文物古建築消失,令人痛心痛惜!然而,房山文化的巔峰與輝煌,卻給世人留下了厚重的壹頁。
20世紀30年代,房山許多仁人誌士踏上革命征程,播撒革命火種,組織群眾開展減租減息鬥爭,抗日剿滅頑匪,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不朽貢獻。晉察冀二師政委吳潤德,抗日死亡縱隊新二師幹部吳錫福,房山第壹黨支部書記吳本寬、吳存生、,參加解放太原的戰士,村婦救會主任、遊擊隊員吳,誌願軍戰士吳二孝,在生死考驗面前,都表現出了巨大的英雄氣概,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壯麗的篇章,英雄。"
新中國成立後,房山人民積極參加土地革命和新民主主義建設,推進了社會主義事業。
回望過去,放眼現在,黨風正,人心齊。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房山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十業並舉,富村富民,農村面貌日新月異,人民幸福指數大幅提高,社會發展和諧穩定。壹個“富裕、和諧、宜居”的新房山正在崛起,為其近代史增添了新的色彩。
房山文化是房山人民數百年來嘔心瀝血、銳意進取的巨大遺產。我們要爭第壹,發揚廣大。2012年,年輕壹代中的有識之士以發掘和研究房山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己任,尋訪族譜、古碑、聖賢、長輩,力圖打造文化產業的新亮點。
今天捐款修建房山歷史人物紀念館,目的是謳歌和頌揚房山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和清官,讓外界全面了解房山,彰顯地方文化。同時,鼓勵後代依戀和熱愛家鄉;依戀並懷念房山。以崇尚修養、追求卓越的高尚情操做強做大文化產業,打造更好更精致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讓房山的明天更加美好。
大方山村附近有東山頭活動遺址、北社賽林寺、青龍古鎮、流浪寺、陽曲大王廟等旅遊景點,有陽曲小米、太原五加皮、陽曲大蒜、白馬掌小米、陽曲白桃等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