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階段(明初鐘、鄭愷的祖先遷居大橋頭定居創業——清同治二年,向清廷投降)屬於大橋頭村初創期。這期間,村子人口不多,最多只有40戶左右。村落的空間形態顯示,鄭主要分布在村落的西南面,鐘主要分布在村落的北面。兩個姓氏是獨立的,但是在村裏的事務上是合作的,比如抗匪,解決兩個姓氏之間的糾紛。據的後人鄭(現居澳洲)回憶,早年在村的東西兩側建有壹座帝王廟,供奉洪聖王。廟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壹個談判的地方,解決糾紛鄭和鐘在村裏。兩個姓氏的人口也大致相當。
第二階段(同治二年——民國末1949),大旗頭鄭氏後人鄭少忠對全村進行全面重建。相傳,鄭少忠因孝順父母回到家鄉,開始準備重建私宅。然而,他最初的提議並沒有得到鄭氏族長方(康太公長子)的積極配合。最初,打算重建鄭氏家族所在的整個地區。由於長房支部(於人支部)的阻力,他的想法沒有實現,只好把改造的重點地區集中在自己的支部(三房裕利支部)當時他已經是廣東水師提督,排名第壹,在農村很有人緣。因此,在重建過程中,鄭少忠仍然刻意突出了三防制的地位和力量。整個建築群的布局以鄭祠堂為中心,祠堂旁建有自己的史書。這壹方面凸顯了它的地位,另壹方面也凸顯了鄭少忠的孝心,以示他將永遠與祖先同在。在建築朝向和層次上,也刻意與村中其他鄭氏支系和鐘村民聚落區別開來(見圖1-1和圖1-6)。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村其他地方的民居建築朝向為東北-西南、西北-東南,而鄭少忠建造的建築朝向為東西,民居建築朝向為東,寓意“紫氣東來”。還聘請專業設計師(風水師)勘察設計。建築面向正東和南北,形成壹個像軍營壹樣的整潔的村莊布局。同時,結合整個村莊的空間方位,突出了鄭少忠對軍隊的貢獻和在戰場上殺敵的將軍形象。村中的建築群落以禦敵為基本理念,加強了核心部分——鄭少忠及其直系後裔住宅的防禦。整個村落既體現了軍營整治的形式美,又體現了村落防禦的實用功能。這壹時期是大旗頭村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也是村莊整體形態、結構、功能最為完善的時期。繼鄭少忠之後,村裏的第二個姓鄭忠的人進壹步改善了村莊的建設,最終形成了壹個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的宏偉村莊。
第三階段(建國後——1980年前後)建國後,鄭少忠在大旗頭的房支被視為反動地主階級,其古建築群被紅六團稱為地主莊園,即當時廣東的“寧國府”、“郭蓉府”,並撰寫了《三水縣大旗頭村鄭錦地主莊園調查》。隨著土地改革、破除資本主義、五反、推翻孔家浜、文化大革命等壹系列革命群眾運動和無產階級專政運動,大旗頭村的歷史遺跡,尤其是家廟、祠堂、大宅、寶塔,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圍繞鄭少忠及其族人修建的各種紀念性建築,不是遭到嚴重破壞,就是被挪作他用。建威地曾經是大旗頭小學的教室和活動室,因此有過多次增建、改建等嚴重的損毀和破壞——墻壁被粉刷粉刷,加了門窗和隔斷,原有的門窗被堵死,原有的室內匾額、對聯全部丟失,家具全部丟失。珍味地被改成了牛棚。尚書第的情況也差不多。這裏曾被用作倉庫和食堂。只保留了尚書第的頭像,東立面保存完好。然而,大廳的內部結構已不再相同。原來的擡梁結構已經換成了簡易的棚子結構,大廳裏的閣樓也全部不見了。屋頂上其他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和陶塑,如鄭祠堂和將軍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鄭少忠的原始畫像和這家人收藏的古董都被毀了。這些對深入研究鄭少忠及其家族的發展史、大旗頭村的近代史及其歷史文化價值都有很大影響。
第四階段(1980-2005),這壹階段的村莊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1)隨著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深入發展,經過20年左右的發展,大旗頭村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村裏的青壯年壹代已經不喜歡住在這樣陰暗潮濕的古宅裏了,因為當年的房子為了防盜防賊的防禦要求,窗戶都很小,室內明顯采光不足,潮濕。這樣的古宅,對於追求它的人來說,是非常潮濕的。這樣,那些有錢又想提高生活質量的村民,都搬到了蓋樓的村外建房,而那些沒能搬到村外的,以及那些在這裏生活了壹輩子的老人,對村子本身和歷史都有著深刻的記憶。此外,還有壹些外來務工人員被出租給外地農民。由於村裏人口銳減,很多傳統民居無人問津,時間久了自然荒廢廢棄。2004年,古建築內的居民幾乎全部遷出。
(2)隨著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特別是國家加強了對傳統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從歷史辯證法的角度審視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大旗頭古民居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保護。
1994大旗頭村被評為三水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被評為佛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7月,被評為廣東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6月,大旗頭村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2村)。
2004年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第壹村。當地政府加大了對古村落保護和改造的投入力度,這座嶺南奇葩古村落重現新氣象。大旗頭村傳統上是壹個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村莊,以種植水稻為主。在歷史時期,這裏曾經有過壹些碾米、釀酒(當地的壹種特產米酒)等小規模的家庭手工業,但總體上是壹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村落。村民只在農閑時去附近的樂平、西南、佛山從事貿易和手工業活動。“所謂‘八工壹職大率培植,其余交易’(《三水縣誌》)。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戰爭不斷,生產力受到嚴重打擊。解放初期,大旗頭的整體生活條件很低。新中國成立後,大旗頭的經濟發展經歷了壹個從恢復到發展再到繁榮的過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該村的經濟結構也由傳統的純農業經濟轉變為以農業經濟為主體,工業經濟適度增長,旅遊業和第三產業年均產值顯著提高,逐漸成為該村第二大增長力量。生產方式也由純手工生產向專業化生產轉變,註重市場變化和需求,形成了以城市為依托、註重經濟作物全面發展的基本趨勢,由水稻種植向農業生產等經濟效益高的專業生產發展。村民經濟狀況的改善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村民人均收入水平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三)經濟產業1。在農業經濟發展史上,大旗頭的農業生產壹直是該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即使是改革開放後,農業產值占全村總收入的比例也是最高的。以上表為例。1985-2004年期間,農業產值在1987、1988和2000年的比重約為70%。除了這三年,大旗頭村的農業產值基本保持在85%以上。原因如下:(1)雖然大旗頭村的農業生產壹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不同時期在生產方式和農業內部結構方面仍各有特點。改革開放前,大旗頭歷史上的農業生產以水稻種植為主,間作經濟作物和蔬菜以自給自足為主。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周邊城市和村莊的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大旗頭村在農業生產領域迅速調整生產結構,從傳統的水稻生產轉向集中力量發展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和大棚蔬菜,建設了壹批大棚蔬菜生產基地,主要生產水稻、西蘭花、西紅柿、奶白菜、冬瓜等。同時,大力發展池塘養殖,池塘養殖產業已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壹。(2)從區域經濟格局來看,佛山市三水區位於佛山西北部,整體經濟實力與順德、南海、禪城區不可同日而語。由於整體經濟發展滯後,加上大旗頭村在發展工業方面存在原材料缺乏、交通相對閉塞、村民創業創新意識不足等先天不足,大旗頭村在珠三角地區經濟快速工業化進程中相對滯後,農業經濟產值進展緩慢。2.工業經濟發展如表1-3所示,大旗頭村的工業發展壹直比較落後。從1985到2004年的近20年間,大旗頭的產業發展在1986-1988和2000-2004年兩個時期略有起色。統計顯示。1986-1988期間,大旗頭工業產值占全村產值的比重明顯上升。原因是村裏建立了制磚廠,村裏的工業產量因為投產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對村裏總產值的貢獻還是比較小的。而且由於汙染、原料、競爭等問題,磚廠不到三年就倒閉了,所以從1988開始,大旗頭的工業發展又恢復了沈寂。從1989到1999的10年間,大旗頭村幾乎沒有像樣的工業生產規模和產能。進入2000年後,村裏開始加工五金,生產其相關產品。因此,大旗頭村的工業收入從2000年開始恢復,從前壹年的1.3萬元(1.999)恢復到25萬元(2000年)。隨後幾年,工業產值壹直保持在20-30萬元之間相對穩定。究其原因,在我們看來,主要在於村民觀念相對落後,村內現有資源不足,交通相對封閉,以及政府在發展思路上對大旗頭村的定位。3.在第三產業和旅遊業發展的歷史時期的大旗頭村,幾乎沒有任何形式的第三產業,唯壹的商品交易行為主要是實物交易,不具備商品經濟的特征。這種情況壹直保持到解放後幾年,以滿足村民日常生活用品為主的雜貨店出現。如果從嚴格的產業形態來看,大旗頭村的第三產業應該是真正出現的,主要是圍繞著大旗頭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旅遊業的發展,經過幾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以旅遊業為主導,相關產業(交通運輸、餐飲貿易、建築承包等服務形式)協調發展的基本局面。就第三產業的貢獻率而言,旅遊業的貢獻率仍然非常有限,尤其是在90年代初中期,第三產業的主要貢獻者是交通運輸和建築承包。65438年至0994年,大旗頭村被當時的三水市定為第二批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後,在思想上沒有隔閡的情況下,人們對鄭少忠的個人歷史和大旗頭古民居群落的歷史文化價值非常感興趣。在保護文物和了解歷史進程的推動下,大旗頭村被越來越多的人參觀。在這種情況下,三水旅遊局、樂平鎮市政府、大旗頭村開始關註大旗頭古民居。資料顯示,自2000年以來,大旗頭旅遊人數逐年增加,旅遊收入也從2000年的16597.5元增加到2004年的559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