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整合

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整合

(壹)教育信息化的意義

是“以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解決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推動教育的改革創新”,所以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和支撐”。這種激勵和支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可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享有,從而促進教育公平;

(2)能有效提高教育質量,建設學習型社會;

⑶在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方面可以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徑和方法

手段是指充分利用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途徑和方法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整合。

建立教育信息技術支持與戰略研究體系,包括五項具體內容:

(壹)建設壹批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研究和成果轉化基地。(2)開展新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實驗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教育信息化關鍵技術和裝備。⑶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規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模式。⑷通過信息化實驗區和試點學校的整合創新,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促進信息技術、設備和教育的融合。⑸建設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機構,跟蹤分析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和趨勢,評估教育信息化進展,提出發展戰略和政策建議,為教育信息化決策提供咨詢和參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概念代替“融合”概念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壹種真正有效的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即壹種真正觸及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途徑(而不僅僅是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等“漸進的修修補補”),可見“深度融合”概念與傳統“融合”概念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要用技術來改進”。後者只是停留在利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的環境”或“教與學的方法”的較低層次,而從來不敢觸及(或從未想到觸及)更深層次的“教育體系的結構性變革”。

因為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眾所周知,也是除遠程教育以外的各級各類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應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既然“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那麽“課堂教學結構”自然應該是“學校教育體系的主體結構”;既然“課堂教學結構”是“學校教育體系的主體結構”,那麽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自然就等同於實現學校教育體系最重要的“結構變革”,這應該是壹個合乎邏輯的結論。

“學校教育系統結構變革”的確切內涵是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眾所周知,所謂課堂教學結構就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實實在在地體現在課堂教學系統四要素地位和作用的變化上,即教師要從課堂教學的主人、知識的鼓動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學生要從知識灌輸的對象、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情感體驗和培養的主體;教學內容要從只依賴壹本教材向教材和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如學科網站、資源庫、光盤等)轉變。).教學媒體要從只幫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直觀教學工具轉變為不僅輔助教學,而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和情感體驗與內化工具。

國內外多年的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經驗告訴我們,如果不牢牢抓住“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這個中心,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過程中,是不會有效果的,是會付出代價的。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不能僅僅停留在利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法的較低層次,而是要在利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法的基礎上,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即, “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新的課堂教學結構”,這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中提出並倡導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理念和實踐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質和確切內涵。

二,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整合的認識

經過10多年的實踐和總結,中國市政府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思想,推進教育信息化。

(壹)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要實現這個根本目標,光有先進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壹些信息技術手段是不夠的。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新技術和新手段的應用上,也給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更新的理念和動力,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是將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利用信息技術逐步改變原有的教育教學過程和模式,實現從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向以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的教學方式的轉變,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習者的需求,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選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從而進壹步突破傳統教學活動的時空限制,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 這種變化的過程就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整合。只有整合才能體現信息技術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作用,這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質。

(二)“整合”不是技術的壹般應用,而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相互促進。

壹方面,信息技術要進入教育教學過程,改變教育教學模式,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另壹方面,為了實踐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需要有相應的信息技術提供支持,這也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康教授提出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過去只是從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法”的角度(最多只是從同時改變“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法”的角度)強調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只是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等“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他認為,每壹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有意識地認識到,我們不應該只是在較低層次上利用技術來改善“教學環境”或“教學方法”,而必須在利用技術改善“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壹步實現教育的結構性變革——也就是說, 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這種課堂教學結構,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提出並倡導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全新理念和實踐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質和確切內涵。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整合的基本思路

在總結以往的經驗中發現,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不能簡單地以硬件驅動,而忽視課堂教學的應用。這種方式相對容易做到,但是很難持久,效果會大打折扣。中國教育部公開表達的基本思想是采用應用驅動。壹是著眼於解決教育改革發展中的問題,應用於教與學的主戰場。這種應用應該是師生廣泛參與的日常教學活動,應該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應該是對現有教學方式的改造和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學改革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出新應用,實現新應用。即從教育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習者的需求出發,以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革為目標來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註重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才能找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點,真正體現出整合對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強大支撐作用。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無止境的。技術的不斷創新將為應用提供新的動力和條件,教育的需求和發展也將對信息技術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尤其是課堂日常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習者的學習方式便捷化、個性化,從而獲得高質量的學習結果,這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和本質,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國市政府制定的“十二五”期間“三通兩平臺”的核心目標和任務,都是按照應用驅動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了屬於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範疇的“寬帶網絡校校通”之外,“優質資源班班通”和“人人網絡學習空間”都從不同側面強調了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推廣。“班班通”強調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享有和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深入普遍應用。他們提出了三種推廣班班通的方式:搭建專送教室、名師教室、名校線上教室。“人人互聯”是雲技術為學習者提供的網絡服務空間和環境,每個學生或老師都可以在網絡上擁有壹個個人管理平臺,逐步實現課內外的教學、學習和交流功能。“人人互聯”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來的發展方向,強調以網絡為載體,著力探索信息時代教學模式、學習模式、師生互動的新模式。

  • 上一篇:太極傳是如何運用他的思想的?

    太極拳屬於傳統武術家傳拳法,太極拳的修煉是不需要功夫的,那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歡迎閱讀!

    太極拳提倡用意念帶動身體四肢,練太極拳鍛煉大腦思維靈活,練太極拳用意念引導四肢。

    在內丹學中,“理念”被稱為“黃坡”,但這種理念絕不是迷途的思想,而是被定性為“真意”,相當於認識論中的末世知識。思想在武術中的應用類似於氣功,追求熱、脹、麻

  • 下一篇:【鯉魚的文化含義】抓紅鯉魚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