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討論】中國武術的最高境界。

【討論】中國武術的最高境界。

武術的真諦首先是強身健體,其次才是實戰。

武術的價值分為四個層次,即初級階段的“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價值;中級階段“強身健體、健身防身”的價值;“壽、智、德”在高級階段的價值;超階段“修儒修道佛”的價值。

初級階段:“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價值有人認為武術就是“殺人”。這種觀點不能說沒有道理,因為實戰是中國武術的核心特征之壹。當今中國武術界,人才輩出,手勁十足,中國武術在全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從陰到陽,從柔到剛”才真正體現了中國武術的雙向價值。武術既是“殺技”,也是“活技”。所謂“活技”,就是武術具有“預防、診斷、治療疾病”的價值。事實上,真正的武術高手往往精通醫術:壹是能預防和治療自己的傷病;第二,也可以幫助別人,做好事。進壹步說,武術修煉本身應該具有“防病、診斷、治病”三大價值

中級階段:“強身健體,防身”的價值中國武術具有明顯的強身健體,強身健體,防身的價值,這壹點已為世人所公認。毫無疑問,實戰總是離不開強健的體魄。很多習武之人曾經體弱多病,但經過努力,身體壹天天強壯起來。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原因是人體在練武時處於身心功能相對高級的狀態,氣血通暢,精神旺盛,自然神清氣爽,沒有疾病。從某種意義上說,判斷壹個人的武術基本功有壹個簡單的方法,那就是看他是否健康。如果沒有馮面黃肌瘦,稍加鍛煉就氣喘籲籲,要說他武功超群,技藝超群是不可想象的。學武術的人必須精通養生之道,在工作內外都認真遵守,絕不違拗;否則理論和功法可能會有偏差,重耗不重要了,團圓不團圓。反而把學武變成了身敗名裂,真的與學武之初背道而馳。

高級階段:“壽、智、德”的價值從古至今都難以確定。如果妳局限於少林、武當、峨眉、青城等門派之間的紛爭,那就註定很難了解妳的真實境界。天下武功壹家。壹言以蔽之,泰拳、柔道、截拳道、跆拳道、空手道和自由搏擊與中國武術沒有本質區別。要求同存異,追求武術的最高境界。

壹個真正懂得武術真諦的老前輩,壹定能把武術保持到非常高的年紀。不僅如此,真正的武術訓練也有明顯的長壽效果。據我所知,壹些老前輩的秘訣之壹就是在打拳的時候采取體感呼吸和毛孔呼吸。這樣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實戰中能量損耗的問題,效果自然非同壹般。很多老前輩已經不行了,體力和武功都不是壹般年輕人能比的。少數窺道之人能活到百歲,每天幫助世人治病,同時照顧自己,才是真正的長壽效應。

武術具有明顯的教育價值。古往今來,高水平的習武者多為文武雙全的人物。真功德靠苦練,玄妙靠深思。沒有高度的覺悟,很難達到崇高的境界。武術的修煉是全方位立體的,心性的修煉也是必不可少的。練武熟練後,腦中血液異常通暢,思維敏捷,猶如壹股清泉。在這種情況下,武術家發揮智慧是很自然的。況且武功只是手段,生存才是目的。所謂“努力壹點,對男人寬容壹點”很有道理。不懂做人的道理,練武術有什麽用?況且,所有的大師都很有創新精神,能在借鑒他人的基礎上創造出壹套東西。至於壹個目不識丁的武夫,雖然遍地都是,但終究不是正道。所以武術學習者壹定要註意智慧的高低,並把它作為衡量自己境界的標準之壹。很多人從壹開始就忽略了武術的智力價值,甚至終身忽略,造成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悲劇。

武術研究具有突出的道德價值。學武術的人首先要學會做人,尤其是中國武術,講究道德。我不是弱者,我很受尊敬。功夫達到了上位,精神修煉是常人難以達到的。“道德”有兩種:壹種是社會道德,主要解決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壹個是自然道德,主要解決人與宇宙的關系。大多數人傾向於將“道德”局限於社會道德的範疇,而忽略了更高層次的自然道德。武林高手的心態可以用四個要點來概括(至陰、至陽、至柔、至剛),也可以用“三不準”(不傷害自然、不違法亂紀、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在這壹點上,我確實對世間萬物充滿了慈悲心:“沒有憐憫”就叫“善良”,行善助人不需要任何理由和借口;“同體慈悲”叫“悲”,別人有絲毫痛苦,自己也有同感。這種德,這種心,只有武術修養高的人才能做到,應該成為廣大武術愛好者的榜樣。

超階段:“修儒修道佛”的價值本質上,中國武術與儒道佛有很多相通之處。儒家強調“正直、真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強調“人心唯危,道心唯危;唯精華獨尊,任其目瞪口呆。”道家強調“虛無生自然,自然生氣,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也強調“吞齒生津,煉津液,煉氣,煉靈,煉氣,歸空,歸空,合道,合境界”。佛教徒強調“到了境界就成佛,佛教育眾生”,主張“要有意識地去感受他,教育自己”。武術訓練到壹定程度,必然會涉及到以上內容。原因很簡單。真正的武術學習必須妥善處理好形與神、生命、社會與道德、個體與宇宙的關系,儒釋道等諸多具有極其豐富實踐經驗的前輩對此深有體會。

說到緣分,武俠和儒家是完全相通的。儒家特別強調養氣,俗話說“我善養我的氣節。”馬立濤先生內功深厚,氣功修煉是儒家雞夫真傳。馬勞生前武功高超,屢用老擊少。武林尊稱他為“坦克”。根據馬勞的經驗,內功修煉的深淺直接決定了武功的高低。和尚不避道,和尚不避道。武術與道教和佛教也有密切關系。從武術的角度來說,道教和佛教的境界主要是內功修煉,正好可以彌補壹般武術的不足。武林中有句名言:“初學三年,可以打遍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無心傳道者,必被佛所抱。只有虛心研究儒道佛,才能從中汲取極其有益的養分,用於武術研究。當然,我不提倡學武術的人信教。在學習儒釋道的武術經驗的過程中,壹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用批判的眼光去識別精華和糟粕。學武和讀書差不多。妳必須進進出出。否則,妳只能成為壹個“武癡”和“書呆子”。

  • 上一篇:【參考】2022年小學音樂教學計劃精選
  • 下一篇:“2035年燃油車全部變成混裝”,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靠譜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