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老師應該在課前備課。
備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仔細考慮學習目標、活動內容、重點難點、組織形式,還要充分了解和預見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和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這樣才能上課舒服,提高效率。備課時至少要做三件事:
1.準備教學參考
“學為人師”。教師要廣泛閱讀相關的教學參考資料,開拓知識領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識和新理論。老師知識豐富,上課能得心應手,講解自如。
準備教材
教材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深入研究,既要尊重教材,又要靈活運用教材,並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理解教材,在教學過程中以簡單明了、主次分明的方式進行設計。
讓學生做好準備
了解學生的知識體系,指導學生學什麽,老師應該教什麽。教師要始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兼顧學生的閱讀心理和學習水平,激發興趣點,設計可行的教學方案。
第二,讓學生課前做作業。
課前作業包括兩個方面:壹是課前預習;第二是信息收集。
課前預習是教學的關鍵環節和基礎環節,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課前沒有充分的準備,課堂上的知識教學是很難跟上的。引導學生在講授新課程前做好預習,根據思想品德課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的特點,讓學生利用各種信息渠道搜索與本課程相關的社會信息,讓學生接觸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感受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性思維,促使學生去理解和思考。課前,讓學生出示作業,尤其要註意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壹起解決這些問題,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第三,利用課前幾分鐘進行小復習和介紹。
復習就是把舊知識和新知識聯系起來,課後把學生的思想帶回課堂,讓學生結合所見所聞的社會現象,用各種形式把上節課的內容和本節的內容聯系起來。導入是為了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激發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我們可以安排簡短的課堂戲劇、詩歌朗誦、名言警句等形式來介紹新課,讓學生盡快進入狀態,對這節課產生興趣。
四、有效實現教師主導,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體。教學中,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接受學習。在這種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處於被動地位,雙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在新教改的實施下,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成為主體,給學生壹個積極的學習環境,變“讓我學”為“我要學”。
1.讓老師成為領導者
在教學改革模式下,教師的主導地位主要是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方法、提供教學資源,成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促進者和鼓勵者。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恰當有效地控制課堂,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引導,充分信任和尊重學生,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和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能力,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遊戲中激發情緒,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教師和學生應該建立良好的默契合作關系。
教與學是統壹的認知活動,教學應在充分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教師和學生從心理到情感都在不斷交流,他們的角色是互動的,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和合作。如果不能有效合作,即使老師講得激情澎湃,學生只是壹味的聽,不能充分的親自示範和練習,也達不到基本的效果,更談不上構建高效的課堂。
五、上課要及時反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在不斷地輸出信息,吸收信息,不斷地反饋信息。教師從反饋信息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學生從反饋信息中了解他們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並發現和糾正錯誤。如果教師能夠充分重視課堂教學反饋,正確處理學生的反饋信息,將會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
對壹線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是:
1.觀察力敏銳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註意學生的情緒。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關註學生的眼睛,是把握學生情緒的最佳方式。在課堂上,學生不同的情緒(尤其是眼神)或對知識的反映,無論是由衷的折服還是極度的厭惡,都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活動。壹個不會觀察學生的“傲慢”老師,無論他的知識多麽淵博,也無法達到教好學生的預期效果。教師要想營造有利於教學的課堂氛圍,就必須細心觀察學生,做到“心中有書,眼中有人”。
2.能夠調節
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合理調節學生的情緒,對不同程度的學生給予不同程度的調節,讓學生在反饋中認識自我,樹立信心,獲得成就感。
綜上所述,作為長期工作在教學壹線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盡最大努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搞好課堂教學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壹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和探索,以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