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漢字有趣。漢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世界上唯壹的方形文字。欣賞漢字之美,可以說是國學的基礎。作為語文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帶領學生走近中國的漢字,讓他們體驗漢字的神奇與美好。漢字是壹部微型文化史。漢字是有形的、可識別的、可讀的、有意義的。在識字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解讀漢字的演變過程,從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到篆書、隸書,再到今天的宋代。比如帶“門”字的甲骨文,看起來像兩扇門,指的是建築物的出入口和安裝在出入口處可以開關的裝置。這樣不僅從形式的變化上,而且從詞義的理解上,給學生壹個具體生動的形象,寓教於樂。漢字教學也要註意識字和形聲字,從造字的意義入手,講解詞義,這樣教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安排書法教學走進語文課堂。尤其是鑒於電腦和手機的普及,讓學生寫得好、寫得準、寫得工整,教師面臨著巨大的責任。在日常教學中,每周可以安排壹到兩個課時進行書寫教學,要求學生按照規範的順序、筆畫、架子結構、偏旁部首等進行書寫。在教學生寫作時,我積極倡導“寫得好,走得好,做個好人”的教學理念。無論是書法鑒賞課、臨摹課還是練習課,我都會重復歌詞“最喜歡寫的字是老師教的方塊字,堂堂正正就是喜歡。”讓這種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情感感染學生,讓他們對書法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向往,然後讓學生從壹筆壹畫開始。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僅僅是正確的書寫姿勢,還有剛正潦草的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指導學生欣賞和臨摹書法作品時,註重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比如在詞語結構上,很多詞語由於結構要求,有偏旁部首需要改變,有些詞語需要註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壹種東張西望、相呼應的巧妙之美,就像壹個人需要有寬廣的胸懷,尊重他人的品格。使學生認識到,學會寫字,寫好字,是為了弘揚祖國的文化傳統,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文化。二、古典詩詞背誦文化經典是壹個民族文化傳統中最權威的作品,對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起著奠基和引領作用。在小學開展讀書活動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通過閱讀經典,讓學生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性,以及“天人合壹”、“和為貴”中所倡導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讓學生知道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和諧社會”可以在中國傳統經典中找到淵源。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就算不會寫也能背出來。可見,在閱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素養、寫作水平都在逐步提高。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在壹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細細的欣賞和品味。在我們的小學課本裏有許多著名的詩歌和句子。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古詩文的精髓和真實內涵,感受古詩文凝結的文化精髓。出自韓樂府《長歌行》“百川何時東歸大海西歸?”年輕人不努力,老板難過,讓學生懂得珍惜時間;出自《弟子規》“第壹孝,第二誠信。讓學生明白仁和孝,明白做人的道理;學生們從文天祥的《自古誰壹生不死?“從屈原的《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生理解為遠大理想不懈追求的態度;從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論》“少年之智、少年之富、少年之強、少年之獨立、少年之自由、少年之進步”,學生有壹種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貢獻的遠大誌向。可見,壹首好詩是壹道美麗的風景。在有聲有情的經典誦讀中,學生很容易記住用了壹輩子的禮、誠、恥,懂得謙讓,懂得真誠,懂得仁、孝。在正常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自由閱讀、舉行背誦、演講、表演朗讀等。,讓學生咀嚼領悟,自然滋養身心,陶冶靈魂,鑄造人格之柱,傳統文化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此外,還要加強課外閱讀,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傳統文化的積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三、故事陶冶小學生喜歡聽故事,這是孩子的* * *天性。國學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壹顆明珠,其正確運用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傳統國學,比如《聖紫晶》、《弟子規》、《成語》,背後都是壹個故事。故事給學生知識、夢想、信任和思考。給學生講故事可以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小學語文課本裏有很多關於國學的經典故事,如成語故事《袖手旁觀換壹只兔子》、《訪草堂》、《聞雞起舞》,三字經《孟母三動》、《孔融的梨》、《紮針》等。在課堂上開展以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語文綜合訓練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每天上課前幾分鐘,老師給學生生動地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有關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說出自己從中理解了什麽,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後,學生們合作表演故事。他們動力十足,有強烈的表演欲望。表演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既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也鍛煉了他們的合作能力。受中國傳統節日影響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契機。在此期間,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但是現在,像情人節、愚人節和聖誕節這樣的外國節日在中國非常受歡迎。如果能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由來和習俗,比如爬山、賞菊、飲酒、插山茱萸、背誦王維的《山節思我山東兄弟》這首詩;中秋節組織學生閱讀李白《獨飲明月》、孟浩然《秋夜有月》等詩歌,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詞,專門開設賞月品味詩班,詩詞陶冶;引導學生在祭奠烈士墓、思念親人時,讀讀杜牧的詩,如《清明節》。端午節期間,引導學生查詢壹些與端午節相關的信息,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感受獨特的民族風情。這壹文化遺產意義深遠。五、營造文化氛圍在教室墻上張貼古代名人畫像和書法家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開辟“民族文化快餐”壹角,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在傳統文化課文教學中,要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和詩詞,為導入新課做鋪墊,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同時,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合適的音樂或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致和精彩。同時也可以通過校園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方式向學生介紹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比如古箏音樂營造傳統文化的校園教育氛圍。
上一篇:好的傳媒公司叫什麽名字?下一篇:如何構建國企新聞輿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