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年紀小,好奇心強,求知欲強。他們喜歡在課堂上表現自己,但自控能力差,註意力容易分散。根據初中生的這些特點,如何設計和處理課堂上引導學生時提出的問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意義的建構需要建立在精心的問題設計基礎上,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需要通過精美的問題設計來體現。因此,在物理教學的設計中,要特別註意教材與生活的聯系,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聯系,與教材前後的知識的聯系,精心設計問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問題的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壹、探究教材設計問題,激發思維,突出主體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認知問題,這些問題相互交織,成為學生學習的心理動力和課堂教學的契機。比如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性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壹個可調亮度的臺燈的亮度(或者壹個收音機的音量)和它有什麽關系?(答:和電流強度有關。)改變電流的方法有哪些?答: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的方法有哪些?答:改變導體的材質、截面積、長度、溫度。)我們學過什麽樂器可以調節電流?(A:滑動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在電路中是如何連接的?(答:串聯。)那麽,滑動變阻器串聯後,電路中各部分的電壓和電流如何?自然引入了新課。這個設計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東西,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中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這種求知欲往往表現為思想上的困惑、懷疑甚至沖突,會引發學生的爭論,而爭論又能使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活躍。通過論證解決的問題特別深刻,效果是壹般解釋所達不到的。爭議往往是因為現實與生活中遇到的物理原理看似“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壹致而引起的。設計壹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議,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觀念大有裨益。正是這些思想認識問題,驅使著學生去追求知識,探索真理。比如《力學》,“運動員用壹只腳把足球踢到空中。腳氣對飛在空中的足球做了什麽功嗎?”"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嗎?"以及“妳在平地上搬運東西有沒有做功?”等問題,引導學生針對所學內容進行分析和辯論,結果比較理想。教師挖掘教材,精心設計,以提問為契機,層層提問討論,不斷激發思維火花,解疑釋惑,使之成為有序的思維訓練過程,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課本中已確立的物理思想轉化為問題,從而展示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通過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問題設計,鼓勵學生進行思考,逐步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意義的積極建構者。比如在探索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個問題:學生先猜測平面鏡成像的物體大小會比原物體大還是小,或者還有哪些規律?其中,很多同學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得出了“平面鏡離物體越遠,所形成的像越小”的結論。但通過實驗證實“平面鏡形成的像與原物大小相同。”實驗結論與生活經驗的沖突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感到困惑。這時候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適時的提出了這樣壹個問題:當壹個高個子的同學站在妳面前,妳會覺得他很高,當他在壹兩百米的距離看他的時候,妳還會覺得他有那麽高嗎?他真的在遠方變小了嗎?隨著問題的提出,許多學生開始醒悟...這樣,學生經過充分的思考和討論後,自己尋找正確的答案。這樣,通過挖掘教材和設置問題,使問題與學生的新需求和原有水平發生沖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切入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縮短學生原有水平與學習目標的距離,從而擴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聯系生活,巧妙設問。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能積極圍繞問題思考,這本身就是學生的表現。學習中不善於提問的學生,本質上是缺乏主觀思維的。教師要在學習中不斷啟發學生提問和獨立思考,努力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知識意義的積極建構者。
第二,聯系實際設計問題,激發興趣,培養能力
傳統的物理教學只註重純知識的傳授。教師為了講得清楚、講得多,往往把自己的思維套用、強加給學生,使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有效的訓練,思維能力得不到有序的發展。久而久之,學生只會和簡化的實物、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打交道,遇到實際問題會無所適從。因此,教師必須在生產生活中不斷用實例創設問題情景,訓練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實物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問題情境,增加學生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比如通過多媒體手段,真實的場景,比如霜霧、傳送帶送來的東西、剎車滑行、亮度可調的燈等。,都會顯示出來。這些真實的實際場景被設計成相應的物理問題,如狀態的各種變化、摩擦問題、慣性問題、電力問題等。,穿插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幫助學生建構當前物理知識的意義。另壹方面,如果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了日常生活中的壹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僅會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成功喜悅,還會激發積極的思維,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良好習慣。"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老師提問的壹般方式,學生也能給出正確答案。我試著改成這個問題:為什麽保溫瓶的外層玻璃壞了之後不保溫?新買的暖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麽原因?讓學生分析比較不銹鋼保溫杯和普通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性能,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做出正確回答。如果可能的話,根據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在課後給學生安排壹些小實驗、小修補、小制作。這樣,學生可以逐步培養自己主動觀察生活——尋找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也更有助於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第三,優化問題設計,遵循認知規律,培養創新思維
為了更有效地激發創新思維,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討論和交流),並引導協作學習的過程,使其朝著有利於知識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引導的方法有: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試圖在討論中把問題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啟發和誘導學生自己去探索物理規律。例如,在單元或綜合復習中,學生會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例子說明分子在運動”,“例子說明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這類問題有助於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嘗試在記憶中搜尋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下,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類問題的方式壹般是把學生舉的例子簡單記錄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分辨哪些例子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再把對的歸類。比如上面例子中的第壹個問題,可以分為氣體、液體、固體三種分子運動現象;第二個問題可以用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來分類。這種處理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問題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知識背景、思想狀況和思維特點。問題設計要具體明確,避免老師提出的問題太大不合適,內涵外延不明確,讓學生無從下手。問題設計要精準,可以推而廣之,不允許為了問題而提問,流於形式,耗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