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處理規範教育與發揮道德主體性的矛盾

如何處理規範教育與發揮道德主體性的矛盾

長期以來,我國的道德教育都是通過灌輸的方式,把成年人認為自然合理的價值觀教給學生,讓學生想“對”的事,做“對”的事,追求以“服從”為標準,以“服從”為目的的教育。這是壹種忽視學生主體性的“馴服”德育。這種教育與現代社會追求開拓精神、呼喚獨立理性的時代精神格格不入,與把學生視為主動選擇和吸收教育影響而不是被改造的主動主體的現代教育要求格格不入。壹、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壹是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不銜接。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德育模式化,德育目標單壹,對全體學生使用統壹標準,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缺乏針對性和層次性。另外,德育過於理想化,對學生的要求過高,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道德認識水平。過於刻板化、理想化的目標要求,使高校德育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同時,德育內容缺乏時代內涵和實際應用價值,以灌輸教育法為主,難以將教育內容轉化為學生的思想實際,德育實效性差。二是對德育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到位,德育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高校德育工作主要由專職德育教師和其他德育工作者實施。專職德育教師的教育活動主要通過“兩課”教學來進行,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徑;其他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動主要通過學生的日常管理、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來進行。事實上,由於缺乏相互理解、溝通與合作,德育的合力沒有形成,德育的人力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德育往往流於形式。此外,壹些高校領導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德育教師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忽視了德育教師的培養,未能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其發展。導致德育教師的積極性被嚴重挫傷,導致高校德育教師隊伍不穩定,責任心下降。第三,高校德育評價機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德育尚未建立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尚未形成有效的德育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在學生德育評價中,存在著知識考核與品行評價脫節的現象。在大學生德育評價中,對第壹課堂的評價主要以理論知識為評價指標,而第二課堂的德育實踐沒有納入德育課程和評價體系,在知行合壹的育人過程中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由於學校領導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德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沒有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學校德育評價體系不健全,德育的效果和功能被削弱。第四,德育內容陳舊,缺乏說服力。當前,我們正處於壹個創新變革的時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推動道德生活的變化,出現新的道德問題,這就要求道德教育的內容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豐富,以貼近生活,增強道德教育的說服力。但現狀是,大學生普遍反映德育內容陳舊,過於理想化,嚴重脫離實際,枯燥乏味,無法面對開放的社會和多元的價值現實,無法對社會道德問題做出合理解釋;過於註重道德教育而忽視實際問題,內容過於教條;過於註重理想教育而忽視基本的文明素養,內容過於模糊。這使得大學生大談如何樹立遠大理想,如何堅持集體主義,卻不願意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註重日常文明修養,缺乏處理現實生活中各種矛盾的道德判斷能力。高校主體性德育是教師根據社會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通過師生平等交流、交往和對話,促進大學生現有思想道德素質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從而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社會主體意識的人的德育活動。二、主體性道德教育的培養目標主體性道德素質的核心素質包括自主自理素質、主動獨立素質、自我發展素質。這些品質和相關的道德能力是主體性發展德育模式的主要培養目標。1,培養學生的道德自主性,讓學生學會自律。個體道德自主性表現為個體在道德情境中獨立行使和支配自己權利的能力,並使自己與周圍環境相區別,成為相對獨立的主體;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主選擇外部信息;要清楚自己該做什麽,正在做什麽;能自覺地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規範。這種品質可以幫助個體合理地選擇和接受現有的合理規範,使個體適應社會環境,這是個體獨立發展的最基本前提。實現這壹目標,主要是培養受教育者客觀的自我評價能力、積極的自我體驗和主動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受教育者自覺接受道德要求和規範的約束,學會自我控制和自律,自覺抵制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培養學生自覺遵守社會規則、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人格特征。2.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個人采取道德行動的前提是有能力采取道德行動。主體性發展德育的關鍵在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要實現這壹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使他們不僅具有較高的道德自律水平,而且能夠自覺地采取行動解決人際沖突和道德矛盾。道德選擇能力是個體能動性的反映,是指個體面對現實中的各種價值取向和觀念做出最有意義的選擇,並根據自己既定的價值觀選擇自己行動方式的道德能力。道德選擇能力是壹個人的道德動力系統,它為純粹的道德規範和原則註入活力,使之不再機械地作為壹種異己力量而存在,而是融入人的人格,成為個體穩定的、不可或缺的壹部分。3.提高學生道德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是超越的,是指道德規範已經內化為個體品格,主體不再滿足於自己的道德現狀,把德性的形成和道德人格的發展作為壹種需要和追求目標。他們能夠創造性地解決新情況、新問題,不再感受道德規範的約束力,實現“為所欲為而不越界”,處於準主體狀態,體驗道德生活帶來的審美境界。它是主體發展性道德教育的最高和最重要的目標。道德需要的提升是人們探索、認識、肯定和發展自我的積極手段。三、高校實施主體性德育的方法1。把德育融入到良好校園氛圍的建設中,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校風,是學校文明的標誌,體現和滲透到學校管理、教書育人的各個方面和過程中,關系到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良好習慣的形成、人文素質的提高和學生技能的培養。校風是學校的校風,能夠展現學校的整體風貌,反映校園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反映師生的同伴行為和心態,是教育機構中重要的“軟件”。但校風的形成和變化需要較長的時間,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良好的校風壹旦形成,就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形成學校無形的約束力,對學生的心理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師生的身心健康和陶冶情操產生巨大的影響。2.樹立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在實際的班級管理中時刻註意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激勵人。班級是學生學校生活的中心。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立、自主、自我教育。所謂全方位,就是班級活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由學生自己管理;其次,全體學生參與管理活動,做集體主人,是民主管理的最高形式。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充分認識學生自我管理的意義和可能性,提高班級自我管理的自覺性,充分發揮班幹部的作用,健全班級管理組織,不斷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民主班級管理的實施,使每壹個學生都從單壹的被管理人變成了管理者。他們既是被管理的對象,又是被管理的主體,他們都在管理和被管理的系統中。這樣就增強了民主意識,從而煥發了管理層的積極性和對班級的責任感。事實證明,學生民主管理體現得越充分,積極性就越高,班風學風就越好,就越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3.註重學生幹部的培養。如何選拔培養學生幹部?主體性教育認為,選拔培養幹部,簡而言之就是培養獨立能力、鍛煉獨立人格的過程;總的來說,應該是壹個現代民主和法制啟蒙的過程。要特別重視學生幹部的培養,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校和班級管理,強化學生幹部的服務意識和生命意識;采取定期培訓、掛職鍛煉、定期述職等方法,使學生幹部具備四種“前”的意識和能力:壹是在老師提出建議前做好規劃;二是在老師處理矛盾之前進行協調;三是在老師發現問題前檢查;四是在老師評價前總結。學生幹部擺脫對老師的依賴,從“管理助理”變成“管理專家”。4.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促進學生的主體性教育。高校要針對學生思維敏捷、生動活潑、參與意識強的特點,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開展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比如舉辦學術講座,組織學生進行深入實踐和社會調查,結合實際討論,還可以利用知識競賽、圖片展覽、演講辯論、誌願者環保行動等多種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讓德育成為壹種獨立的行為。主體性德育不僅僅是壹句口號,而是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培養主體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能力,充分發揮德育的發展功能,壹層層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 上一篇:如何使用華夫餅機使用華夫餅機的三種方法
  • 下一篇:如何理解數字貨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