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仁的實現途徑——學會思考,達到壹* * *識。
道,真理,真理。仁是中國傳統美德的精髓,傳承了幾千年,成為中國文化的瑰寶。作為學校教育,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傳承文明的美德。
在開展慈善教育之前,我們的認識存在壹些偏差:壹是害怕步入復古的誤區;二是怕影響教學質量;第三,怕老師難以跟上;第四,怕增加師生過重的負擔。但後來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特別是面對當前德育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進行了全面的推測、反復的討論和論證,最終得出了以下* * *認識:
1,中華傳統美德有著不朽的歷史地位。儒家倫理體現了中華美德。聯合國非常重視孔子思想在全世界的傳承和推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78個成員國建立了孔子學院,孔子的哲學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可,尤其是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有壹種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緊迫感。
2.中華傳統美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美德思想發展了2500多年,其間經歷了幾次毀滅性的沖擊,但結果是不臭不臭地被打敗和批判,足以說明它在引導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方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儒家是經典,德是國粹。如果我們拋棄它,社會就會動蕩,如果我們促進它,社會就會穩定發展。因此,弘揚儒家文化,傳承中華美德,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3.弘揚傳統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腐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過各種渠道侵入中國社會,廣大中小學生面臨各種不良誘惑,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面臨各種挑戰。我們清醒地看到,壹些人的榮辱觀顛倒,是非觀念模糊,是因為人們對傳統優秀倫理道德產生懷疑,對社會主義道德和榮辱觀失去信仰。國家對此非常重視,先後提出了“人文精神”、“以德治國”、“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八榮八恥”等理念。這些都表明,弘揚傳統美德,正本清源,尋找不應失落的精神家園,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4.弘揚傳統美德是未來賦予教育的神聖使命。少年得誌則昌,少年得誌則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是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新的環境、新的要求需要新的發展平臺,於是“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自然成為切入點。我們要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向上的心理,讓他們懂得愛,懂禮貌,孝順父母,形成這種良好的品質,讓他們終身受益。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開展的慈善教育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理念的壹次實踐,是學生人生寬度的壹項基礎工程。
走出誤區,了解仁道,思路清晰,眼睛明亮。每個人都積極參與慈善教育活動,從而形成了巨大的工作活力。
第二,廣仁之舉——強化措施,有序推進
我們將“仁、禮、智、信”的仁愛核心與現代文明精髓相結合,將仁愛教育與綠色教育、創造教育有機結合,以“仁愛教育行動”為主線,采取有力措施,播撒仁愛種子,有序開展教育活動。具體來說,我們堅持“八個講”。
1,抓學科規劃
2005年秋,經過醞釀、論證、策劃,我們制定了完整的項目計劃,計劃用三年時間分三個階段開展研究,有組織保障,有措施激勵。項目先在市教科院立項,後在省教科所正式立項,後在北京東方道德學院排名。從那時起,我們的慈善教育被納入科學研究。
2、抓宣傳。
5438年6月+2005年2月,作者在全校師生大會上作了“弘揚聖賢之德,鑄造善良之魂——讓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孩子心靈”的動員報告。稍後校領導會議講善良,匯報工作,先評善良。仁愛教育和教學工作是並行的。去年6月中旬5438+2月,學校組織了兩次大型家長會。在大會上,作者談了開展慈善教育活動的意義和方法,要求家校合作,共建精神家園。國家級雜誌《新風教育》、《仙桃日報》、《希望雜誌》、《仙桃廣播電視報》對學校的相關活動進行了報道。至此,大新路小學的慈善教育從校園走向了社會。
3、抓好學習和培訓
仁愛教育以傳統優秀文化為基礎,融入現代精神文明,要求我們的項目實施者具備壹定的文學素養和思想道德修養。因此,加強專業學習成為當務之急。基於此,學校十分重視仁愛教育的校本培訓。
首先是專項輔導。專題講授仁學教育的“八德”,即忠、孝、誠、信、禮、義、誠、恥。主講人精心備課,了解古今,去粗取精,與現代文明理念相融合,深入淺出地進行演講,讓師生能夠理解、記憶、學習。
二是讀詩念經。我們把仁愛的思想滲透到教學中,每周開設壹節閱讀課。師生們誦讀《三紫晶》、《弟子規》、《論語》、《仁教二十條》、《仁德八德之歌》等經典古詩詞,努力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壹年來,我們學校老師讀了2本經典書籍,中高年級學生背誦了70首古詩。
三是考試內化。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學校定期檢查老師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檢查筆記、經驗和總結。學校將仁愛教育理論考試納入第七屆“創造杯”教學競賽,讓全體師生參加筆試,教師成績計入繼續教育學分。
4.把握文化設計
為了在校園內形成濃厚的仁愛教育氛圍,學校邀請、市教科院舒主任出謀劃策,進行教育設計。目前,我們的校園文化布局出現了壹些新的變化:壹是在主教學樓中央懸掛“忠、孝、誠、信、禮、義、誠、恥”八個大字,時刻警示師生做中華美德的接班人;二、“踐行孝道,學會感恩”是第24位孝德人物教導立德;第三,仁愛教育的座右銘和警語催人上進;四是“愛心之星”展板成為愛心教育壹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壹切與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凈化融為壹體,彰顯了大新路小學校園仁者文化的鮮明特色。
5.抓校本發展。
我們在廣泛閱讀經典著作的基礎上,組織了專題課,精選了壹些適合小學生的內容,編寫了《仁學八德歌》,開發了《仁學新綠普及讀本》,讓師生們都能欣賞到這些人生瑰寶。
6.抓住活動展示
(1)形成壹個教育序列。學校以“愛心行動”為主題,將思想教育物化為教育行動,形成了社會愛心教育行動、家庭愛心教育行動、校園愛心教育行動、班級愛心教育行動的教育序列。通過順序活動的開展,培養學生說好話、做好事、行好禮的良好習慣。
(2)活動展示激勵。我們讓學生上講臺,上擂臺,上舞臺。師生們唱情歌,表演愛心節目,獻愛心才藝,在活動中引領,在引領中升華。壹年來,我們組織了兩次仁學教育故事講座、兩次仁學教育辯論賽、兩次仁學教育讀書報告會、兩次文藝演出、兩次朗誦比賽、1“仁在我心”征文活動。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展示活動,讓仁愛的理念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3)創新班級管理。班主任是仁愛教育的核心力量。壹年來,學校狠抓班主任培訓活動,通過“仁學教育窗口班”、“仁學教育現場會”、“仁學教育之星”評選活動,鼓勵學生自主踐行仁學。同時通過班主任的經驗交流活動,促進了仁愛教育的均衡發展。
7、抓“四·壹”行動
“四·壹”活動是每天學壹門語言,每天做壹件好事,每天寫壹篇文章,增加壹周。學生每天學習壹句善良格言,做壹件好事,寫壹篇日記,加壹顆善良之星。達到100顆星就是“神舟壹號衛星”,達到200顆星就是“神舟二號衛星”...諸如此類,讓孩子永遠做好事,永遠追求。
8.重視家校教育。
家庭和社會是慈善教育的延伸。我們的慈善教育是以社會學校為平臺,按照“學校主導、家庭互補、社教聯動”的三元框架,努力教育壹個學生,帶動壹個家庭,輻射壹個社區。學校成立了社區慈善教育領導小組,聘請相關家長擔任校外輔導員,建立了慈善教育家學校聯系卡,形成了三位壹體的家校教育網絡。
壹年來,通過不懈的學習、宣傳、落實和提高,仁愛的思想和精神已經內化為師生的自覺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