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深入發展,社會對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很多學生在高考中可以取得不錯的英語考試成績,但是他們的英語運用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能力仍然欠缺。這當然是學生自身的原因,但與高中英語教學無關。隨著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明顯提高,我們不能不考慮教學需求的變化,我們的教材和課程類型也要及時改進和調整。
2.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
“語言的本質是它的實用功能。要了解壹門語言,不僅要知道如何發音造句,還要知道在什麽情況下用什麽詞”。高中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培養語言應用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活動既要有利於基本的語言訓練,又要有利於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僅要重視句子層面的語言訓練,還要逐步培養自己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和實際交際能力。從這個目標出發,語言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實際能力,即交際能力。人的交際能力是在對話中進行的,語言學習也必須在對話中組織和教授。從這個角度來說,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語言教學和應用型教學的有機結合,應該是高中英語教學的壹種先進、有效、合理的教學模式。因為傳統的語言教學法便於學生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法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應用型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分析、總結、綜合和推斷問題的能力。銜接分析和連貫推理都能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使他們擺脫語法分析的羈絆,把握文章的整體意思。同時,應用型教學法有利於營造和諧自然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沈浸在語言環境中。
最大限度地參與和參加教學活動,形成師生互動的新型教學氛圍,使學生的語言能力自然發展到實際交際的能力。
壹方面,高中英語教學的任務是在掌握壹定英語知識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我們想改革高中英語相對不理想的被動局面。僅僅關註閱讀教學是不夠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打牢“寬、厚、實”的基礎,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高:
(1)更加重視英語口語教學。多年來,聽說訓練實際上是高中教學中的聽力訓練,英語口語教學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現在高等教育對學生的要求與以前相比有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對英語口語和聽力的要求。我們必須根據這壹要求相應地調整我們的教學。目前,大多數教材和課程都側重於知識傳遞的考慮,而較少關註知識的應用。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鑒於這壹理念,高中英語教學應更加重視口語教學,采用聽說分開教學。聽力教學不受口語教學的限制,內容更廣,題材更全面,速度可以加快。但是,英語口語教學應該有特色,有針對性,這樣更有利於交際能力的培養。這樣壹來,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性、應用性課程不僅在教學時數上有了壹定的保證,而且學生在基礎英語教學結束後,還可以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接觸口語和聽力上。
(2)做好口試,使之日臻規範。將口語測試納入英語課程測試,不僅可以測試學生的口語技能,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高中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校和老師強調什麽,學生就重視什麽,強調口語技能符合當前英語教學的需要。考試的導向作用很重要,要逐步規範考試內容和閱卷,嚴格考紀,使之更加規範合理。
(3)通過課堂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提問不僅僅是壹個具體的問題,還可以擴展到教師說的任何壹句話來引發學生的口頭問答。師生間的課堂交流不僅是形式上的問答,更是思想和心靈的交流,所以課堂提問需要在備課過程中進行充分的準備和設計。教師要仔細考慮如何讓學生對提出的問題產生興趣並積極參與,最終達到練習語言、激發思維的目的,還要考慮如何在心裏與學生溝通。
(4)檢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課堂提問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課堂效果可以通過師生交流來體現。在語言教學中,提問的目的是誘導學生積極使用語言。因此,有效的提問往往是誘導學生快速、積極地給出相關或完整答案的關鍵。相反,如果學生的反應是長時間的沈默,或者只有幾個急切的學生回答,或者回答太短,這個問題就會失敗。建議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行標註,以供參考。
清晰性:學生是否完全理解問題的內容和教師期望的答案形式?
學習價值:教師要考察問題是否激發學生思考所學知識,學生的回答能否引出下壹個學習話題。
興趣:問題包含的內容是否有趣,是否具有挑戰性,是否能激發學生思考。這可以從學生的表情和言語反應中感知到。
可用性:如果只有幾個學生能回答這個問題,它就是不可用的。對於有挑戰性的問題,老師只需要給學生壹點時間考慮或者壹點提示,讓大部分學生唱出來,參與進來。
擴展性:問題應該鼓勵多樣化或擴展的答案。因此,應盡可能使用開放式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思維。
教師的反饋:教師要應用正強化,即通過肯定和表揚,給學生成就感,激發學習興趣。保護學生的自尊是教師反饋的基礎。
(5)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了解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轉變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註意師生角色的變化,適當調整自己的角色,逐漸成為學生語言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從原來的管理者、控制者、指導者轉變為變革的推動者,也就是學習的促進者,用來幫助學生越來越獨立地學習,越來越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教師應承擔以下角色:
診斷者:確認學生目前正在使用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意識到所使用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生選擇和使用學習方法的能力。
培訓師: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對學生進行培訓,決定在什麽時間、在什麽學習任務中培養學生運用教學知識點的能力。
蔻馳: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協調員:監督學生的學習進度,允許學生在學習進度上有差異。
語言學習者:教師只有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學生遇到的挑戰和困難,更好地了解學生。
研究員:外語教學同行,教師要分析學生需求,制定教學計劃,評估教學效果。
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和研究教學理論,接受培訓,提高自身素質,不斷調整自己的角色,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毫無疑問,教師對教學內容和語言教學的實際要求理解得越深,就越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就越有能力從傳統的知識鼓動者轉變為應用型的語言教學代理人。
3.反思高中英語教學改革,傳統的語言教學法與應用型教學法相結合,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綜合、推理能力,以及初步的語言交際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加強對高中實際應用能力的重視,尤其是口語教學,對於改革高中英語不盡如人意的被動局面,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應用能力,打好“寬、厚、實”的基礎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然而,我們發現高中英語教學改革還存在壹些困難,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改進和完善。首先,采用傳統語言教學和應用型語言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來理解文章的主題和中心內容,學生不僅需要具備壹定的語言基礎知識,而且往往要依賴於他們對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他們的認知結構和認知學習能力。因此,在課堂上應該註意向學生傳授英美文化。其次,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也是對教師素質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