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穩中有進、適度調整的原則深化改革開放,把握大局、解決矛盾,統籌兼顧,做好各項工作。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護、引導和發揮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切實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落實這壹總要求,重要的是牢固樹立和認真貫徹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既是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引人註目的變化是,對經濟發展的要求,在以前的“持續、快速、健康”上增加了“協調”二字。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具體體現,不僅充分表明了中國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決心,也豐富了中國經濟發展目標的內涵,使之更加全面、科學。從過去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中國發展觀的重大進步,是科學發展觀的確立,是發展觀與時俱進的體現。
傳統的發展觀註重物質財富的增長,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它簡單地將經濟增長等同於經濟發展,忽視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它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作為衡量壹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尺度,而忽視了人文、資源和環境指標。它簡單地將自然視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對象,而忽視了人類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基礎。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人類雖然創造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現象普遍,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往往不能隨著經濟增長而相應提高,甚至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和社會動蕩。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開放、可持續的。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表明我們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樹立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進步,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十六大報告在描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時,壹個顯著的地方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被納入目標,即“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全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就要求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建設可持續的物質文明和有利於人們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
中國是壹個近6543.8+0.3億人口的大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現在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中期階段,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任務異常艱巨。黨的十六大報告說,“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不同於發達國家“先工業化、後信息化”的道路,也不同於以資源高消耗、人為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從人口形勢來看,雖然我國目前的生育率已降至國際平均水平,但由於人口基數大,未來十年每年新增人口仍在10萬人左右,給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必須繼續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長,大力提高人口素質。從資源來看,我國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各種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壹半。如果不大力節約資源,不僅會影響經濟效益,還會使未來的發展難以為繼。就環境狀況而言,雖然我們已經開始重視環境保護,但由於人口密集,多年過度開采,以及科技落後和環保投入不足,我國的整體環境質量仍在惡化。這種狀況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十五大報告指出,保護環境也是我們的基本國策。力爭2010年基本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狀況,使城鄉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到2020年,生態環境進壹步改善,推動全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視經濟發展是壹個永恒的主題,但發展觀也必須與時俱進。我們應該更加註重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最基本的動力,經濟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然而,社會發展不僅包括物質文明的發展,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物質文明的發展不僅需要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還需要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各種服務部門的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不僅包括使人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壹要務。這裏所說的發展不僅僅是指經濟的增長,更是指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換句話說,就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協調發展,既包括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即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體現。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動力。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是壹致的。也與實現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的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完全壹致。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重要保障。
今天,我們仍然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重視經濟發展,但同時也有必要、有條件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僅要關註經濟指標,還要關註人文指標、資源指標、環境指標;我們不僅要增加投資促進經濟增長,而且要促進社會發展和保護資源與環境。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在加快城市發展的同時,要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以城市繁榮促進農村發展。要加快東部地區發展,在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同時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和振興步伐。要進壹步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