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9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29項,它們分別是
1. 昆曲;
2. 古琴藝術;
3.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4. 蒙古族長調民歌;
5.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
6. 南音;
7.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8. 宣紙傳統制作技藝;
9. 侗族大歌;
10. 粵劇;
11. 格薩(斯)爾;
12.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
13. 熱貢藝術;
14. 藏戲;
15. 瑪納斯;
16. 花兒;
17. 西安鼓樂;
18.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19. 中國書法;
20. 中國篆刻;
21. 中國剪紙;
22.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23. 端午節;
24. 媽祖信俗;
25.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26. 呼麥;
27. 羌年;
28.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29.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壹,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
古琴藝術,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同時它也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壹種集歌、舞、樂於壹體的大型綜合古典音樂藝術形式。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壹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壹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
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這壹遺產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其間所用到的各種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織機,以及由此生產出來的絢麗多彩的綾絹、紗羅、織錦和緙絲等絲綢產品,同時也包括這壹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相關民俗活動。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壹,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漢族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因其絢麗多姿,美如天上雲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歷史。
宣紙傳統制作技藝,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宣紙是傳統手工紙品最傑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寶之首。
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壹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廣府戲”,漢族傳統戲曲之壹,源自南戲,流行於珠江三角洲等廣府民系聚居地。
格薩(斯)爾,是相關族群社區宗教信仰、本土知識、民間智慧、族群記憶、母語表達的主要載體,是唐卡、藏戲、彈唱等傳統民間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同時也是現代藝術形式的源頭活水。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壹種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藝術性的傳統手工藝,制作與技能性主要表現在原料配制、成型裝飾、高溫燒成等方面。
熱貢藝術,這門獨具壹格的古老藏族文化藝術,其作品造型準確生動,工筆精細絕美,色彩艷亮,富於裝飾性。其質樸的畫風、勻凈協調的設色、惟妙惟肖的神態刻畫,充分體現了藏族人民勤勞的智慧和燦爛的文化。
藏戲,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描寫了英雄瑪納斯及其七代子孫前仆後繼、率領柯爾克孜人民與外來侵略者和各種邪惡勢力進行鬥爭的事跡。
花兒,是廣泛流行於我國青海、甘肅、寧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區的民歌,被譽為大西北之魂。
西安鼓樂,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漢族民間大型鼓樂,起源於隋唐,歷經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著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壹,是中國古代漢族音樂的重要遺存,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流傳於吉林、黑龍江、遼寧等朝鮮族聚居區,其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
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是壹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裏產生、發展起來的,而漢字是漢族文化的基本要素之壹。
中國篆刻,是古代人們在交往時,做為權力和憑證的信物。此外吉語印、肖形印、黃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會生活習俗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中國剪紙,是壹種鏤空藝術和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漢族傳統建築是以木結構框架為主的建築體系,以土、木、磚、瓦、石為主要建築材料。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壹天死去,便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媽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說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
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壹種神奇的歌唱藝術,指壹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壹時間裏唱出兩個聲部,壹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動物的聲音時可以發出"和聲",即呼麥的雛形。
羌年,為羌族傳統節日又稱小年,每年農歷十月壹日舉行。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包括紡、染、織、繡四大工序。紡紗,即把棉花脫子、抽紗,把紗繞成錠。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主要包括選橋址、建橋臺、測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馬腿、架橋屋等重要步驟,其核心技術是搭建拱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