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重視計劃生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安全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全黨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的重要內容,為我們黨進壹步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這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緩解資源瓶頸,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意義深遠。在現實背景下,研究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內涵和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這裏的“節省”之壹是相對於浪費的節省。二是要求降低經濟運行中對資源和能源的需求。即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盡可能少地消耗資源和能源,創造同樣的財富甚至更多的財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和回收各種廢棄物。這種節約需要徹底轉變當前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深刻的技術創新,真正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資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資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護,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根本標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體現了現代人的發展觀。
1.制定節約資源的國家政策、法律和法規。
國家應在所有領域加強增長方式和全面經濟管理。在組織編制“十壹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時,要把資源節約放在中心位置。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資源節約的政策法規和監管體系,制定相應的鼓勵資源節約的政策措施,完善法律法規,對資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實行嚴格控制,增強資源節約的強制性約束力。要研究制定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配套法律法規,以及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等法律法規,制定高資源消耗行業市場準入標準,提高主要耗能設備能效標準,組織修訂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範,制定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以資源消耗、汙染物排放和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業和相關單位及時整改,盡快實現從高消耗、高汙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
2.形成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
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改變透支發展資源的方式,轉變經濟發展的路徑和方式,扭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工業體系和消費體系。要盡快形成以節地、節水、節能為核心的農業體系,強調高效、省時、節能、節材的工業體系,規劃科學、設計優良、節地、節材、優質的基本建設體系,省時、節能、惠民的交通運輸體系,消費適度、節儉的生活服務體系,戰略節約資源的消費方式。
3.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方式。
循環經濟是目前世界上最能代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模式。與“資源-產品-排汙”構成的傳統經濟不同,循環經濟的核心是以物質的閉環流動為特征,運用生態學規律將經濟活動重組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過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模式,使經濟系統和諧地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如果說傳統經濟是為了不斷將自然資源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增長而對資源進行粗放的、壹次性的利用,那麽循環經濟則可以通過物質的循環流動來解決長期存在的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矛盾。目前,全球三分之壹的鋼鐵產量、二分之壹的銅產量和三分之壹的紙制品都來自回收。我國有色金屬的回收量只占總產量的15%-20%,而發達國家壹般是30%-40%。如果廢玻璃和塑料不能有效回收,不僅會增加垃圾處理量,而且是巨大的資源浪費。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廢品回收的管理,促進其有序發展。
4.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充分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
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和世界經濟合作組織的研究表明,基於循環經濟理念的環境產業將被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與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並列為當代最具發展潛力的三大領域,是21世紀世界主導產業之壹。通過發展環保產業,加強“三廢”綜合利用,充分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延伸產業鏈,開辟新的生產領域,增加就業,同時承擔分解者的職能,對不能回收的汙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5.我們應該提倡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
人們的消費模式對資源消耗有很大影響。我們的消費方式必須從我們國家和地區的消費環境出發,考慮資源和生態所能承受的消費水平。如果不顧國情,簡單模仿和比較壹些發達國家的消費模式,會帶來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衡,甚至造成更大的危害性汙染災害;反之,只會降低消費質量。為此,應選擇以下資源節約型消費方式:壹是註重日常消費品的質量、實用性和耐用性,盡量縮小壹次性消費的範圍。在全社會推廣節能節水資源消耗低的適度消費生活體系,減少高能耗、高原物質和高耗水的消耗。第二,註重食物消費結構的合理化,保持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習慣,在飲食結構上普遍提倡不加選擇的動物性食物。飲食結構仍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或動植物並重。三是居住和出行方式的合理化。提倡相對集中的居住方式,發展公園和公共娛樂場所是可取的,但提倡分散居住,大量建造私人別墅和花園是不可取的。
6.加快技術創新,促進資源節約的技術進步。
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促進資源節約的有效手段。要積極推動資源節約型科技發展,建立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突破資源節約型技術瓶頸,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組織實施資源節約重大技術示範,推廣應用先進高效節能節水設備和器具,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高新技術和第三產業發展升級,全面提升資源節約整體技術水平。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粗放低效技術向集約節約高效技術進步,在形成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中提高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管理的效率潛力。
7.重視信息工作,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信息交流平臺。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必須以發達的信息系統為基礎。企業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獲取、企業間的產業聯系、資源整合、可再生資源的相互轉移和開發等。,都需要借助發達的信息網絡來實現。在當今市場中介體系不發達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幫助建立信息服務體系,促進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整合廢棄物的性質和來源、資源節約型企業和資源節約型技術等信息,規範信息收集、綜合、傳遞和反饋機制,建立以電子政務和企業信息資源共享為重點和突破口的資源節約型信息交換平臺,及時發布各類循環經濟市場信息,實現資源共享,為企業實現廢棄物和能源交換提供信息幫助。
8.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指標體系。
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本質是提高經濟資源的生態效率,建立經濟發展目標與生態環境目標的最優協調機制。為了評價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指導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政策和實踐,有必要建立壹套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建立的指標體系,可以綜合衡量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環境效益、循環特征、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建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有機聯系,最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雙贏。指標體系應從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原則出發,從各個方面綜合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潛力、資源利用節約程度和環境汙染控制水平。指標體系的建立原則是:良好的政策相關性、可測量性和可比性、便於分析、科學性和系統性。
9.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科學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和調整機制,形成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用價格杠桿調節資源利用,改變資源成本低、不公開造成的浪費。目前,我國壹些重要資源短缺,其中壹些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等基本屬於不可貿易產品,其市場價格應該很高才能產生節約使用的效果,但這些資源的使用成本嚴重偏低,導致資源使用粗放。同時,壹些對環境資源造成嚴重影響的企業無法支付其造成的社會成本,對環境和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實現向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合理確定資源價格,讓資源使用者支付其應承擔的社會成本,並對浪費資源、破壞環境造成的後果承擔經濟責任,使節約資源成為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10,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資源、經濟、環保意識。
要利用各種手段和媒體,加強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要把宣傳的意義和相關知識常識結合起來。通過宣傳教育,引導人們盡可能減少垃圾排放,進行綠色消費,優先購買通過生態設計或環境標誌認證的產品,以及通過清潔生產審核或通過ISO 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的產品,鼓勵節約使用、重復使用或重復使用購買的物品。要把宣傳的意義和相關知識結合起來。在宣傳教育方面,發放介紹垃圾處理知識和回收利用常識的小冊子,鼓勵人們積極參與廢物資源回收和垃圾減量。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宣傳教育,做到通過教育影響學生,通過學生影響家長,通過家長影響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