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低碳”祭掃清明更文明

“低碳”祭掃清明更文明

本報記者李

近日,在河口區六合街道老廟幼兒園,老師正在展示小朋友畫的《清明節日報》。記者胡誌英報道。

又是壹年春草綠,又是壹年清明。清明節不僅是綠草如茵、春暖花開的季節,也是人們緬懷先烈、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近年來,隨著我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市的安葬和祭掃方式也在慢慢改變。除了傳統的火葬,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海葬、樹葬等新的安葬方式。傳統的祭掃方式逐漸被新的方式取代,鮮花祭掃和網上祭奠逐漸被人們接受。

3月28日,東營區黃河路街道中學組織學生開展“網上祭掃英烈”活動。街道組織轄區中小學生登錄中國文明網、東營文明網等網站,在網上簽名留言祭奠英烈。通訊員康瑞祥趙曉濤報道。

3月31日,晨陽學校在全校範圍內開展“英烈清明節,* * *共築中國夢”主題活動,通過“網上祭掃英烈”、國旗下演講等活動,積極引導學生立誌報國,文明過節。孩子們在網上獻上了壹束花,壹對挽歌和壹首悲傷的歌,表達他們的真實感受。目前,越來越多的東營市民加入文明祭奠、綠色祭奠的行列,在清明節植樹、送花、網上祭奠,表達哀思。清明節期間,我市部分學校和社區還將組織學生和居民開展祭掃英烈、吟詩作賦、向先賢先烈鞠躬、送花、抒發情懷、寄語等網上活動。

“清明節是傳統節日,通過祭花表達祭祖的傳統習俗和美好願望。我特別支持這個想法。”壹位家住安泰南區的市民表示,清明節打算用鮮花和祭拜的形式來寄托哀思,用實際行動支持文明祭奠。如今,在每年清明節的掃墓人群中,很多人選擇用鮮花代替燒紙燒香,選擇低碳文明的祭掃方式,已經成為我市越來越多市民的常識。

清明節生態葬前夕舉行集體海葬。

3月28日,2017集體海葬在我市舉行。海風伴著小雨,29個家庭將已故親人的骨灰撒入大海。這是自2015以來,我市第三次舉行集體海葬。

“老人了解大海,信任大海,願意死後壹起下海。”市民余秀峰認為,海葬是壹種值得提倡的公益行為,既節約了土地,保護了環境,也是壹種更有意義的告別方式。希望我們的祖先能在大海的懷抱中安息。

據我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我市報名參加海葬等生態葬的市民越來越多。“自2015首次推出海葬以來,我市已有77人選擇了海葬。這說明公眾的祭奠方式和環保意識在逐漸改變,也在慢慢接受這種生態葬法。”據了解,為進壹步倡導文明節儉新風尚,深化殯葬改革,節約土地資源,落實生態葬法,我市自2015起對東營居民實行免費海葬服務,市民政局根據海葬申請人數,每年組織壹到兩次骨灰撒海活動。

移風易俗,提倡“綠色”祭祀

“目前,全市1796個村(居)全部建立了紅白理事會,實現了全覆蓋;各村(居)都建立了規章制度,寫進了村規民約。”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的工作人員說:“紅白理事會在促進風俗傳統的改變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選擇鮮花祭奠、植樹祭奠,以科學、文明、健康的現代方式在網上進行祭祀。”

3月31日,市文明辦、市民政局、市城管局聯合發布文明祭祀倡議書,倡導守法、文明、節儉、安全祭祀,過壹個守法、綠色、有序、文明的清明節。清明節期間,我市積極倡導綠色殯葬,積極引導和鼓勵群眾選擇樹葬、花葬、海葬等生態殯葬方式,營造生態殯葬風尚。同時,引導居民遵紀守法、文明節儉、安全祭祀。不在道路、廣場、公園、綠地、居民小區等公共場所燒紙,不攜帶火種和易燃易爆物品進入林區,防止火災事故發生。我們倡導“鮮花換紙錢”、“絲帶換喪”,通過鮮花、植樹、網上祭祀、郊遊、親情追憶等方式祭奠,更深入地了解清明文化。樹立“扶貧濟困”、“低碳祭掃”的新理念,以生態節儉的方式寄托哀思。為增強祭祀儀式的安全性,我市相關部門提醒廣大市民,增強安全意識,嚴格遵守相關防火規定,防止火災和人員傷亡。

記憶和想法

清益銘木

“後來,鄉愁成了短暫的墳墓。我在外面,我媽媽在裏面。”直到母親去世,我才深切體會到余光中的鄉愁。我想和我的母親長談壹次,只是每年壹次。

2013年,母親在縣醫院去世,看著她咽下最後壹口氣,我才知道這是告別。只是我當時沈浸在悲痛中,並不能真正理解失去親人的“永別”意味著什麽。

現在,我媽走了快四年了。每年清明節,不管工作忙不忙,都要去給母親上墳,遠遠的哭個不停。燭光下教我讀書的媽媽走了,因為我調皮而教訓我的媽媽走了,在我失落時安慰我的媽媽走了...總之,家的味道沒了。(穆陽)

思念依舊無盡

去年5月22日,爺爺擺脫了病痛,成為了家鄉土地的壹部分,根也壹直深深地紮在家鄉的土地上。

那天的情況和昨天壹樣清楚。看著他生病期間為他拍的照片,我不禁想:“我知道這個世界像露水壹樣短暫。”然而然而!"

我叔叔是個盲人,壹輩子壹個人生活,對我特別疼愛。我也把他當成我最親的人。爺爺走了,擡起頭,擦幹眼淚。夜空中會有壹顆星星看著我!我想成為壹棵大樹,給我愛的人溫暖和力量。

清明快到了,春風是綠色的。我還是以前的談笑風生,思緒依舊無盡!(小傑)

爺爺,我想吃野草莓。

我祖父去世已經將近十年了。在過去的十年裏,我經常夢見自己高興地從爺爺手裏接過壹大串又紅又甜的野草莓。

爺爺壹直很愛我。他經常偷偷往我書包裏塞零食,給我講他當兵的經歷,還攢錢給我買隨身聽,滿足我小小的虛榮心。這些情景歷歷在目。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他從野外給我摘的野草莓。野草莓長滿了鋸齒狀的刺,經常紮手,但是每當爺爺下地幹活的時候,他都會壹顆壹顆的給我摘。從立夏到夏末,從田埂到山坡,地裏最後壹顆野草莓,壹定是爺爺辛辛苦苦找來放在我手裏的那顆。

現在,我已經將近十年沒吃過野草莓了。十年生死兩茫茫。爺爺,我現在好想吃野草莓。妳什麽時候能再次為我挑選它們?(好)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清明節的習俗豐富而有趣。除了禁火掃墓,還有登高、蹴鞠、插柳等壹系列習俗。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冷食冷餐對人的傷害,我們都參加壹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

墳墓祖先崇拜

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成為習俗。唐代以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清明節掃墓祭祖成為壹種延續的節令傳統。

春遊

清明節前後是踏青的好時機,後來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

穿柳枝

清明節是柳樹發芽返青的時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

牽引鉤

“鉤”是壹個古老的名字,但它實際上是壹個現代的拔河運動。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為了進攻吳國,用拉鉤運動來增強人民體質。它主要是以壹根麻繩為基礎,兩端分成許多小繩。比賽時以壹面大旗為界,壹聲令下,雙方用力拉繩,鼓聲、音樂聲震天,熱鬧非凡。

放風箏

《賈青錄》說:“春之風自下而上,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斷鷂”之諺。“在古代,放風箏是壹種娛樂活動,他們也認為放風箏可以釋放自己的口臭。所以在清明節放風箏的時候,很多人會把自己知道的災害都寫在紙鳶上。當風箏飛得很高時,他們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走,象征著他們的疾病和汙濁的空氣已被風箏帶走。

相關鏈接:我市部分烈士陵園介紹

市內有5處烈士紀念設施,市內安葬著約4700名烈士。

利津縣烈士陵園

利津縣烈士陵園坐北朝南,占地5萬平方米,安葬著170位烈士。建築主要有牌坊、烈士紀念碑、紀念廣場、紀念館等。,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在壹條中軸線上,被列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廣饒烈士陵園

廣饒烈士陵園始建於1954。2001被列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2008年5月,縣烈士陵園遷建工程實施,原位於縣城的烈士陵園遷至現址。新烈士陵園占地150畝。全縣現有烈士3116人,烈士陵園安葬烈士926人,其中著名烈士258人,無名烈士668人,省級著名烈士88人。

黃河口烈士陵園

黃河口烈士陵園,原名墾利烈士陵園,始建於1970,1994年8月遷址,占地78畝。1995年5月邊施工邊開放,1995年6月被市政府命名為“東營黃河口烈士陵園”。

渤海地區抗日戰爭烈士祠

渤海戰爭烈士祠(俗稱牛莊烈士祠)位於東營區政府駐地西南25公裏處。渤海軍區於1945年7月在牛莊建成,紀念抗日烈士英勇犧牲。1995在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為紀念嶽卓元烈士,東營區人民政府在牛莊烈士陵園修建了嶽卓元烈士紀念碑。1996揭牌儀式於4月13日舉行。1984,東營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438年6月+2000年2月,山東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全國教育基地先進單位”;2005年6月,165438+10月,山東省委宣傳部命名“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東營市委宣傳部命名為“東營教育基地”。

河口烈士陵園河口烈士陵園位於河口市東6公裏,顧斌路以北,條河以東,占地52畝,總建築面積2199平方米。2065年清明節正式開業,438+03。烈士墓區有171烈士,並建有無名烈士紀念碑。河口烈士陵園已成為全市、全區重點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全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區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區黨員教育基地等集紀念和科普為壹體的園林式陵園。

  • 上一篇:如何理解《紅樓夢》的悲劇特征?
  • 下一篇:汽車的基本結構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