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溯源
1、《通誌?氏族略》、《史記?周本紀》、《元和姓 纂》《丹陽吳氏族譜》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姬姓,以國為氏,為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
2、據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
3、據有關資料所載,出自遠古時代部落有虞氏的後裔。
4、出自夏代少康時著名弓箭手吳賀的後代。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陜西岐山壹帶,有壹周族部落,首 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 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 就和二弟仲雍壹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 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 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吳姓發源於我國南方,在秦漢時期,是得姓以後第壹個發 展時期。吳亡國後,吳姓後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縣壹帶,並有北遷至山東、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漢初,吳 姓族人參加起義,因功,多被封王,出現多個名門望族,如南陽吳氏、陳留吳氏、河南吳氏 等,榮極壹時,為吳姓發展史上壹個重要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吳姓族人得以進壹步發 展,由於吳姓有女在漢末嫁於吳國君主,成為皇族,生孫權、孫策等人,並在吳亡後,入仕 於兩晉,屢出名人,知名於世。南朝時,“延陵季子”之後的吳姓人發展至湖北中部壹帶,逐漸興旺,同時形成了著名的武昌郡望。在秦漢時期遷居山東等地的吳姓族人,有壹部分遷 居四川成都壹帶,仕蜀後逐漸成為當地名門。至隋唐時期,吳姓先後出現了陳留、濮陽、渤 海三支著名家族,陳留望族起源於遷居山東吳姓壹支,東漢末年以後,雖歷經戰亂,但仍作 為當地的大族得以不斷發展,並出現了以《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為代表的壹批名人。濮陽 吳姓為東漢大司馬吳漢之後,歷漢魏兩晉南北朝,由於始終為皇親,名人佳人輩出,所以濮 陽吳姓盛極壹時,地位壹直顯赫。同時渤海吳姓也由於名人不斷而著稱於世。到了宋元時期 ,吳姓族人由於各種原因,出現了北方吳姓大量南遷並在南方大發展的情況,因此北方吳姓 漸衰,南方漸旺,並且在此時期,“延陵季子”的後人,鹹陽吳姓、紹興吳姓等壹大批族人 ,逐漸顯貴,歷代為官,家族不斷擴大興旺,並在以後逐漸分出安徽寧國,浙江嘉興等望族 。到明清及近現代時期,吳姓名人大量湧現,家族分布進壹步廣泛,人口增多,還出現了除 大陸以外,向東南亞及海外廣泛遷徙的現象。吳姓分布極廣,現以江南壹帶為多,華東各省吳姓人口比率均占各省人口百分之二以上,尤 以福建省為高,約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五。
郡望堂號
吳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據有關資料 所載,主要有八個:
1、延陵縣,治所在今江蘇丹陽西南;
2、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縣西南);
3、渤海郡 ,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
4、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
5、吳興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
6、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
7、長沙郡,治所在臨湘(今長沙市);
8、武昌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漢。
堂號:
“源遠”、“至德”、“思敬”、“怡德”、“有秩”、“三讓”、“崇禮”、 “讓德”、“思讓”、“均安”、“履成”、“敦厚”、“德讓”、“源德”、“樹德”、 “世德”、“觀樂”、“雙合”、“思源”、“崇本”、“瑞本”、“聽彜”、“種德”、 “延陵”等。
宗族特征
1、歷代吳姓族人地位都比較顯赫,高官眾多,且名人輩出。
2、吳姓族人皇親較多 ,從而使得本族有壹個良好發展環境,繁衍播遷到全國各地。
3、各支吳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縣吳姓壹支字行派語為:“天地君親師,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嶽陽吳姓壹支字行為:“祥肇起文新世澤,先勛自古遠騰芳,傳家之道惟仁讓,懋德千秋載 寵光。”據吳漠修《吳世族譜》,湖南洞庭吳姓壹支字行為:“嘉時永定,克紹景從,懋光 必應,繼禮承宗。”據《永定吳氏族譜》,福建永定思賢村吳姓派語為:“念萬仕譚誌,國 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禮,讓德永振世,嘉興紹賢良,衍慶發文武,顯達。”
名人精粹
吳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戰國時著名的兵家,善於用兵,曾 為魯將與魏將,在楚國主持變法促進了楚國的發展。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於秦二世元年在蘄 縣率隊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被害。吳芮:西漢初諸侯王,秦時任番陽(今江西波陽東)縣令,秦末率兵起 義,因助漢高祖稱帝有功,被封長沙王。吳漢: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大司馬,為南陽吳氏代表人物,因助漢光武帝平叛有功,被封為廣平侯,使其家族成為東漢初吳姓中最為顯赫的家族。吳均: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時文學家,官奉朝請。通史 學,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劄見長,文辭清拔,時稱“吳均體”。 吳兢: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唐代史學家,官至衛尉少卿兼修文 館學士,著有《武後實錄》、《貞觀政要》等書。吳道子: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唐代著名畫家。他所作人物、鬼 神、鳥獸、臺閣都冠絕於世。後人奉為“畫聖”。吳鎮:嘉興(今屬浙江)人,元代傑出畫家,以山水、墨竹而著稱,為 “元四家”之壹。吳承恩:明代山陽(今江蘇淮安縣)人,以四大名著之壹的《西遊記》 而著稱於世。吳三桂:江蘇高郵人,清代平西王,明末任總兵駐防山海關,因引清兵 入關被封為平西王,後在康熙年間因叛亂被殺。吳敬梓:清代安徽全椒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著稱於世的傑出諷刺作 家,其書從多方面揭露當時社會醜惡,為我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傑出作品。吳昌碩:浙江安吉人,清代著名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和書法,尤精篆 刻。吳沃堯:廣東南海(今廣州)人,清代著名小說家,所著小說影響最大 的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有訓:江西高安人,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參與了近代量子物理學誕 生和發展,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科院副院長、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常委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