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宮作為皇帝本人居住的地方,除了反對叛亂和反抗,並不比火災更值得警惕。在古代的周朝,建立了專門的火災報警系統,在壹年中的特定時間實行全面禁火。這個制度後來被稱為紀念伯夷和舒淇的“寒食”傳統。
寒食節其實起源於古代的防火制度。
歷屆中央政府都有部門負責首都的防火工作。漢朝時,他負責長安的治安,擔任長安的消防官。唐朝還成立了專門的消防隊“武侯店”。後來宋代消防隊的“水刑”也壹度是千人千面。明清不忘建立壹支有專業技能的消防隊。
然而,即使有如此嚴密的防範措施,皇帝的住所仍會不時被大火燒毀。有時候甚至整個宮殿都會被燒毀。
阿房宮很可能不是秦末修建的。
最著名的是項羽火燒阿房宮。但最近的考古證據證實,阿房宮並非項羽來鹹陽時所建。如果真的是他放的火,那只是阿房宮未完工的地基和壹些燒焦的建築材料。
其實如果不是因為戰爭,秦漢宮殿遭受的損失也不會很大。與後世相比,秦漢都城的人口密度和建築分布密度相對較小,建築之間有大片空白區域作為火區。但在長安、洛陽或其他獨立的宮殿裏,火警仍不時響起。比如漢順帝年間,洛陽宮失火,珍寶館全燒。在張寒統治期間,新平公主的房子著火了,火勢蔓延到宮殿的西閣。到了漢末,宮中火災多達11起。
漢代長安的修復
唐朝並不是壹個宮火特別頻繁的時代。由於7-9世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唐朝還嚴格劃分了都城的居住區。當時方的制度是方的住宅區和方的營業區之間有足夠的房間,禁止隨意走動。這種對公民自由的限制也降低了火災發生的頻率。到了宋明時期,隨著制度的瓦解和京城人口密度的急劇增加,火災終於成為皇宮最大的威脅。
宋代最著名的宮火發生在1032年。當時文登殿的整修已經完成。火勢突然從皇宮開始,迅速蔓延到崇德殿、長春殿、惠慶殿等主要建築,直至將皇宮正殿燒成白色。
宋代密集的住宅其實是火災隱患。
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災難。宋仁宗派人去調查火災的原因。最後確定他是負責縫紉的法院工作人員,事故是因為不小心使用了消防桶。火桶是現代的鐵器,但在沒有電的年代,火桶需要放入燒紅的木炭中。
但很明顯,宋朝的官員還沒有學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臨時工。在確定了直接責任人後,整個政府都指出了火災的真正原因:後宮人口密度大,居所狹窄空曠,爐竈離木梁木柱太近。長期蒸煮產生的熱量會使木材幹燥,這將是壹個巨大的隱患。
北宋的宮殿最小,容易被火吞噬。
南宋時,都城臨安的人口進壹步增加。甚至還有木屋重疊的貧民窟。壹條普通人行道的寬度是10戶。在如此嚴密的布局下,南宋的火災規模和損失非常驚人。
132臨安消防
到了明朝,火神也沒打算放過朱家尖。明朝的成祖下令人們在午門前燃放煙花慶祝元旦,但他們點燃了午門城樓。大火持續燃燒,甚至殺死了負責指揮火勢的最高官員,最後徹底摧毀了午門。
1421年,故宮三大殿遭雷擊起火。奉天殿被燒成了白色。盡管朱迪盡壹切可能加強安全措施,但十多年來,紫禁城每年都在燃燒。朱迪去世時,三大殿的修復還沒有完成。
建於朱迪時代的紫禁城經歷了幾次火災。
1443年,正統皇帝重修的奉天殿遭雷擊,再次起火。所幸當時雨下得很大,火勢被及時控制。鄭德皇帝時代的火是非常個人化的。為了營造熱鬧的氣氛,他命令人們在宮殿裏放置彩燈,燃放鞭炮。鞭炮燃放出壹連串五顏六色的光,依次點燃堆積的鞭炮,最終燒毀了六座宮殿。
到了1557年嘉靖皇帝登基的時候,閃電再次點燃了三大殿。這壹次,火勢依然兇猛,摧毀了三大殿二樓的15宮門。幸好嘉靖皇帝及時拿走了永樂大典,否則這部傑作可能早在嘉靖年間就被大火吞噬了。
明代紫禁城的布局
然而,這並不是明朝皇宮被燒毀時的最高峰。萬歷年間,除了王公工廠不可思議的爆炸,第三次發生了三次雷擊。這壹次的雷擊火,幾乎和嘉靖年間壹樣,摧毀了三大殿的主體建築。明朝花了30年才重建了三大殿。
鑒於明代故宮遭受的巨大火災損失,清朝對故宮進行了全面整修。首先,在建築之間增加磚石山墻,防止火勢在木質建築之間蔓延。其次,從日本引進了壹種新型滅火工具“水龍帶”,是室內滅火的有效工具。三是在宮中設置水缸,命人嚴密巡邏,尋找隱藏的火情。
日本進口的“水龍”
到了清朝,徹底燒毀三大殿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然而,故宮的大火仍不時蔓延,甚至連逃過三大殿大火的永樂大典也毀於幹青宮的壹場大火。
直到今天,建築密度高、木結構的故宮仍然是消防部門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