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心存敬畏”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心存敬畏”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敬畏”,這是壹個狀態的兩面,敬對內心,畏對外部;

但這個畏不是“怕”而是壹種清晰認知後的震驚、尊重和自持的心理狀態,是和敬融合在壹起的“驚-敬-信”壹體的東西;

而“敬畏”裏的敬也是面向人類內心那種萬象森嚴,持有的壹樣的心理狀態。

--

《寫在語文邊上》之《心存敬畏》

本帖最後由 袁衛星 於 2012-12-13 12:35 編輯

引言 定義敬畏

近代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哲學家康德有壹句名言:

“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月異、有加無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這句話橫跨東西屏障,穿越時間長河,至今仍然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座右銘。

在這句話中,我們需要把握壹個關鍵詞:敬畏。

“敬畏”是什麽?就是“既敬重又畏懼”。這是人對待事物的情感態度,它囊括了“敬”與“畏”的雙重情感內涵:“敬”是指恭敬、敬重、彬彬有禮,“畏”是指懼怕、畏怯、戰戰兢兢。在這裏,“敬”,體現的是壹種人生態度、壹種價值追求,是對事物人格化的壹種尊重;“畏”,是壹種行為的警示界限,是壹種對自身言行的自律,是壹種對萌生不規行為的自我約束。敬畏是壹種態度、壹種觀念、壹種品德、壹種境界、壹種自省、壹種約束,也是壹種憂患、壹種睿智、壹種敏銳、壹種原則、壹種覺悟。壹句話,是內在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的自然外化。

翻開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人們就會明白,敬畏是中華倫理道德的精髓,是做人之基、成事之道、從政之德、治國之本。在我國,古人對“敬畏”早有精辟論述:有“君子以恐慌修省”之良言;有“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的名言;有“有所畏者,其家必齊;無所畏者,必怠其睽”的警告;有“畏法度者最快樂”之達觀;有“君子觀洊雷威震之象,以恐懼自修飭循省也。君子畏天之威,則修正其身,思省其過,咎而改之”之告誡;有“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的勸解;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的操守;有“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小人則不然,大心則慢而暴,小心則淫而傾”的界限;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之習慣......

中國語境中的“敬畏”常和“道德典範”聯系在壹起。孔子曾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天命”對人而言是神聖而不可輕易達致的東西;“大人”是“天命”的承載者,是社會政治秩序的代表;“聖人”是“天命”的闡釋者,是人心秩序話語的表述者。由對“天”的敬畏在現實中轉變為對“大人”、“聖人”之敬畏,中國人的敬畏對象是指向道德典範的,是現實的、具體的,人們相信只要表達了對大人、聖人之敬畏必然就表達了對天之敬畏,因為大人、聖人是其現實中的代言人。這裏的“畏”具有主動性,“畏”由“敬”生。在“敬”和“畏”之間,“敬”是因,“畏”是果。“畏”在這裏不單純是指壹種害怕、順從,而是指壹種為了實現人生理想、信念而對自己行為的主動限制、反省,是壹種道德自律,表達的是壹種有所不為的精神。

而在西方語境中,“敬畏”往往從“敬畏上帝”開始。英文欽定版《聖經·箴言》中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聖經·希伯來書》中則說,“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神、上帝、耶和華,那是隱秘的,這就使敬畏沒有了具體可觀的意向對象。由於意向對象是不可觀的,因而其不可能成為敬畏者的價值取向,對上帝敬畏並不是希望自己成為上帝,而是因為懼怕上帝的懲罰而按照上帝的要求去約束自己的言行。當然,這種怕是與敬相聯系的怕,如果不與敬相聯系,那麽這種怕和動物本能的恐懼也就沒有二致了。在西方語境中,“敬”和“畏”之間,“畏”是因,“敬”是果,順序不可逆轉。

然而,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類自步入工業社會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學技術作為壹種極具創造力的生產力要素,將人們的生活送上了現代化的道路。與此同時,受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也發生了壹些根本性的變化,表現得比較明顯的就是“唯科技至上”、“唯自我至上”的觀念逐步占據人們的心靈,人們盲目地將征服自然,改造社會作為自身唯壹的價值追求。在這種價值觀念的引導下,人們變得狹隘和自私,工具性的思維方式橫行,他們開始只關註自我、只關註自身所能控制、掌握的內容,卻忽視了對內心的審視,對情感價值的追尋,以及對自我以外的他者的傾聽和關註,人們開始顯得“肆無忌憚”,無法堅守內心的價值秩序。這給個體心理成長、道德情感發展造成的沖擊突出地表現為敬畏意識淡薄,敬畏感缺失。

從前有句老話,常人都知道,說的是:“舉頭三尺有青天。”還有:“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進壹步,話更重,道是“人可欺,天不可欺”,或者說“人在做,天在看”。這麽多警句,就壹個意思,指的是做人做事要有敬畏。我們可以不相信天地神靈,但我們必須相信道德規律。我們要敬畏生命。生命是宇宙間最偉大的奇跡。世界上最大的罪過,就是將生命無辜地剝奪。

我們要敬畏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在總體上只能順應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無論人類創造出怎樣偉大的文明,自然永遠比人類偉大。

我們要敬畏律令規則。律令規則是人類社會發展基本保障。沒有它們,我們的社會就像沒有約束的泛濫洪水,將會淹沒壹切。

我們要敬畏社會公德。社會公德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或者壹個群體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澱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的集中體現,其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力的下降,會導致社會基礎秩序的混亂。

我們要敬畏傳統文化。世界各國、各地之間的區別除了自然環境和人種的區別之外,主要就是傳統和文化的區別。我們應當敬畏我們的傳統和文化,因為它們構成了我們作為中國人的特質。

我們要敬畏歷史。歷史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的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和個人的經歷。換言之,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實。敬畏歷史,就是敬畏當下。敬畏歷史,就會對當下負責。妳對歷史負責,歷史就會對妳負責。

我們要敬畏民意。民意就是民眾的願望,民眾的需求,民眾的評判,民眾的心聲,民眾的輿論,民眾的信任。民意不是官員手中揉捏的玩物,民意不是水,隨著盛它的容器變化而相應變化,它是不可塑造、不可欺詐的。

我們要敬畏信仰。信仰就是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這個世界上,總有壹種信仰讓我們充滿力量,總有壹種力量讓我們奮進前行。

總而言之,時代需要我們心存敬畏。

  • 上一篇:學氣功!!!!!!!!!!!!!!!!
  • 下一篇:家校合作教育的核心內容和創新形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