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價值
孩子是生命的奇跡和秘密。我們對兒童的認識還遠沒有達到外部世界和物質世界的水平;與此同時,中國目前的家庭教育陷入了嚴重的危機。在當前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數以千萬計的留守兒童失去了父母的支持和監護。另壹個事實是,在大多數健康的家庭中,家庭教育的功能已經異化了。在我們這個大教育、終身教育的時代,教育被狹隘地等同於“學校教育”,學校教育被狹隘為知識教育,知識教育被扭曲為應試培訓。於是,家庭教育成了學校學科教育的延伸,家長異化為應試教育的陪練,抽空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價值。
讓我們註意壹個現象,與今天的許多父母不同,許多名人和偉人對他們的孩子的期望相當低。事實上,大多數名人成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平民和各種專業人士。
從公民教育的角度來看,陶行知把這種教育目標稱為培養“有能力的人”,以此來反抗傳統的追求卓越、為官學習、做“有能力的人”的教育。可惜,由於獨生子女的現實,“盼兒子成功”“盼女兒成功”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變成了自然合理的“繼承風”。但是,如果我們大多數人必須是平民卻又不願意做平民,那我們從地下解脫出來還會有好的生活嗎?做最好的自己不是更實際的目標嗎?
有人會質疑:如果甘於平庸,社會需要的“精英”怎麽產生?在我看來,真正的精英,本質上並不是狹隘的知識教育和應試競爭的產物,也不會在遠離社會和大眾、遠離生活和實踐的“高端奢侈品”物質環境中產生。偉大在於平凡,這並沒有過時。只有在腳踏實地、關心老百姓的平民價值和生活中,才能產生真正的精英,具有社會責任感、愛心和同情心、正直、理性、毅力、寬容、合作等基本品質,具有大思想、大智慧,能夠擔當和“胸懷寬廣”。
很多家庭的失敗教訓反過來可以揭示家庭教育真正重要的價值。當壹個孩子最終因為違法犯罪進了監獄,在重壓之下進了醫院,甚至誤入歧途,死去的時候,那些“失敗的父母”往往會後悔,會還原自己最真實的願望:能上清華北大,考試分數其實沒那麽重要,只要孩子還活著,只要孩子身體健康,只要孩子能像普通人壹樣正常工作生活!這的確是家庭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標。
對於孩子來說,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無疑是最重要的。“身體第壹”不是壹句空話,體現在提高孩子的運動興趣、運動能力和運動習慣,熱愛戶外活動。熱愛戶外活動,身體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更健康,這也是很有意義的。我們知道有這樣的孩子,他們文明禮貌,團結協作,性格開朗,工作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很強。“除了學習差,其他都很好。”他們開朗樂觀的性格是戰勝應試教育挫折、治愈自我的“秘密武器”,會給他們壹生帶來好運。這就是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
另外,就是關註孩子的“心靈成長”,培養孩子閱讀和探索的興趣。孩子從小就和書結緣,是壹件很重要的事。當壹個孩子喜歡讀書,與書為友,教育就成功了壹半;因為好的童書是孩子的“精神母乳”,會為孩子的“精神底蘊”打下基礎,影響孩子的終身成長。我們看到太多的孩子被考試壓垮了。他們經常抱怨負擔太重,沒有閑暇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如果妳真的給他三天時間讓他自己安排,妳會發現他其實沒有想看的書和想做的事,除了做作業不知道做什麽,精神壹片空白。
孩子的精神發展和人格成長也包括形成自己的愛好。這是當今家長最苦惱的事:孩子該不該去超長班學鋼琴、繪畫、英語、奧數?不學,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藝術教育在性格培養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所謂“學鋼琴的孩子不會學壞”,應該引起重視。關鍵是從孩子的興趣和條件出發,順其自然,因材施教,而不是強加於人。強迫壹個愛畫畫的孩子去學鋼琴,不可能有好結果。但孩子無常,愛好會變。應該強迫他們堅持下去嗎?這需要具體分析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宜壹概而論。在最理想的情況下,父母能為孩子做的就是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盡可能寬松的環境,並在這個過程中,識別和了解孩子真正的愛好和習慣,並加以引導和培養。
還有壹個問題是符合孩子特點的學習。北京外國語大學陳林教授在多大年齡學英語的問題上說得好:任何年齡都可以,關鍵是要學符合孩子特點的英語,比如兒歌、遊戲中的口語。兒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精心保護和滋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不幸的是,我們很多早期教育都是以培養急功近利的“小大人”為目的,以抹殺和摧毀孩子的童心和創造力為目的。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有很多途徑,不僅可以通過閱讀和藝術教育,還可以通過與同齡孩子的玩耍和互動,通過走進和熱愛大自然,等等。
九大家庭教育理念
1,世界上沒有壞孩子
調皮的男生好,調皮的女生聰明。在壹個優秀的父母眼裏,世界上沒有壞孩子,只有渴望被大人認可、鼓勵、欣賞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妳給孩子的鼓勵越多,孩子就會越自信。相反,越是自卑。在家庭中,家長壹定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偏愛壹個孩子,因為這極有可能讓孩子從小就有心理陰影,最終會導致“社會排斥”。
2.向妳的孩子學習。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所描述的“比喻文化”(兩代人相互學習的文化)和“後比喻文化”(老壹代人向新壹代人學習的文化)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孩子生在新時代,長在新時代,對變化的時代有天然的適應能力。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提出“以孩子為師”,倡導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第三,向孩子學習並不代表成年人幼稚,相反,它標誌著成年人的成熟和智慧。向孩子學習,兩代人壹起成長。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孩子。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在10歲之前崇拜父母,20歲之前鄙視父母,30歲之前理解父母,40歲之前熱愛父母。他們直到50歲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可見,10到20歲這段時間是代際沖突最激烈的時期,最重要的心理現象是“自我意識”的加強。他們渴望獨立又屢屢失敗,常常用嚴厲甚至挑釁的眼光看待父母和社會。親子之間產生代際差距的原因有:壹是兩代人心理發展水平的差距;第二,兩代人的知識、人生閱歷、對新技術的適應能力的差距。
所以,如果孩子在10-20歲之間,做了壹些不可理解的事情,家長不要馬上去質疑或者訓斥他,而應該冷靜地思考:孩子的行為是否合理?如果它缺乏合理性,為什麽?如果父母經常這樣想,他們就很容易理解孩子,而理解孩子正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4.尊重兒童權利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以及參與家庭和社會生活的權利應得到尊重。也許看完這些權利妳就坐不住了。這麽小的孩子,有這麽多權利,誰能管教?其實壹個珍惜權利的人比壹個不珍惜權利的人更有教養,因為所有的兒童權利都是在教會孩子如何做人。當父母尊重孩子的權利,引導孩子珍惜自己的權利,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開始。
5.沒有信任,就沒有教育。
心理學研究證明,在0-14歲的孩子中,只有1.07%是智障,也就是說,98.93%的孩子不存在智力問題,而是存在愛學習、會學習、勤奮的問題。即使是1.07%的智障兒童,經過適當的訓練和熱情的鼓勵,也會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當妳的孩子在某壹方面的成績不理想時,請相信孩子。孩子也很痛苦,孩子也很願意好好學習。這個孩子有能力達到他想要的目標。這種信任很重要,它能讓孩子得到精神上的鼓勵,在面對挫折時冷靜下來。“壞孩子”永遠是父母的禁忌。相反,妳絕對應該對孩子說:“妳是個好孩子!”這是壹種更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教育思想。事實表明,沒有信任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6.欣賞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現實生活中,抱怨多於欣賞的事實比比皆是,這是教育失敗的重要原因。因為抱怨教育承認孩子的差異,不允許失敗,孩子害怕失敗,差異擴大;賞識教育承認差異,肯定孩子之間的差異,肯定孩子的長處和壹點點進步。結果,差異縮小並消失了。
7.減少孩子的依賴性
調查發現,獨生子女中只有45.9%的人認為自己“有責任感”,只有40.3%的人認為自己“獨立自主,不依賴他人”。也就是說,壹半以上的獨生子女依賴性更強。孩子的依賴感從何而來?總的來說,和父母的溺愛有關。父母安排的地方越多,孩子的依賴性就越強。相反,如果父母鼓勵孩子做自己的事,孩子的依賴性會大大降低。
8.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基本內容之壹,特別註重對孩子過錯的處理。壹般來說,當孩子有過錯的時候,是教育的好機會,因為內疚和焦慮使他急於求成,此時他明白的道理可能是刻骨銘心的。所以不管孩子有什麽過錯,只要他有壹定的能力,就應該承擔責任。這才是現代父母的真愛。
9.通過團體管理獨立性
很多獨生子女都有壹定的孤獨傾向。雖然他們在家裏感到孤獨,但他們不願意與他人交往,也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偶爾與人交往或參加團體活動,表現不自然,不投入,甚至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