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流行歌曲融入中國元素之我見

流行歌曲融入中國元素之我見

民歌,中華民族流動的圖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作為中國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壹,民歌無疑是其中的壹朵奇葩。這些世世代代在勞動人民中傳唱的反映人們思想感情的歌曲,生活氣息濃厚。現在史書上能考出來的最早的民歌是壹首原始的勞動歌謠:“斷竹,續竹,飛土,壹壹吃肉。”可見,民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由於民歌在傳播過程中被人們不斷加工和改變,成為人們情感交流的第二語言,所以毫不誇張地說,民歌是壹個民族特有的音樂詞匯,是民族流動的圖騰!

因為它形成的過程完全來源於生活,提煉於生活,與各民族的方言、自然條件、風俗習慣有關。

習慣和審美習慣是緊密聯系在壹起的,所以它的美透露出壹種樸素的生活氣息。正是因為它的美才如此。

貼近生活,貼近靈魂,所以合唱團成員每壹次演唱中國民歌,他們專註的表情都讓人動容。

可見,民歌獨特的音樂語匯和中國人的心是連在壹起的,就像我們的黃皮膚黑眼睛壹樣。

是中國孩子與生俱來的特點!

新民歌,民族精神的延續

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和文明的不斷進步,民歌不再以原來的方式出現。人們用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獨特音樂語言,註入新的活力。如果說傳統民歌是以口頭創作和口口相傳的形式產生和發展的,那麽今天的作曲家們就是利用這些獨特的民族音樂語言進行新的創作,讓中國的民歌以不同的方式得以延續。在這裏我們稱這些作品為新民歌。這些新民歌的體裁也非常廣泛。如《紅梅頌》《洪湖水》《海浪》《誰說我家好》《草原上的旭日》《桃花盛開的地方》《塞北的雪裏我愛妳》到《春天的故事》《進入新時代》等等,都以其濃郁的中國民樂風格成為人們心中的新聲。而在那些特定的年代,這些歌曲以其獨特的音色和催人奮進的歌詞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尊嚴。

在這次調查中,當我們問到新民歌對妳成長的影響時:

很棒,激勵著我前進。

40-53歲的父母50%

35歲以上教師占23.4%

35歲以下教師10%

由此可見,這些特定時代背景下的藝術產物,對我們父輩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至於每個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都會懷念這些“火熱的歌謠”。

民歌不用多說,是民族精神的延續,是中國滋養的獨特民族文化,是整個中國靈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吸取藝術養料的重要來源之壹!

然而,就是在如此龐大的藝術遺產面前,藝術與體育學院最近的壹項調查,不禁讓我們這些炎黃子孫汗顏。調查結果顯示:在對傳統民歌喜愛程度的問題上,

有時候我喜歡,但壹點也不喜歡。

40-53歲的父母58.4% 41.6% 0%

35歲以上教師70.6% 29.4% 0%

35歲以下教師20.0% 80.0% 0%

學生年齡16-17 6.5% 77.4% 16.1%

從數據中可以發現,隨著年齡的下降,對民謠的喜愛程度也在降低。同時,我們還做了壹個關於對傳統民歌理解的調查:

知道很多,只知道壹點,壹點都不知道

40-53歲父母16.7% 58.3% 16.7% 8.3%

35歲以上教師6.0% 70.5% 23.5% 0%

35歲以下教師0% 80.0% 20.0% 0%

16-17歲學生0% 40.3% 54.8% 4.8%

根據這組數據,妳不禁要問:是什麽造成了這種情況?

流行音樂界的民歌、清風和明月

我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壹個重要原因是,改革開放後,在外來音樂文化的強烈沖擊下,中國民歌壹度陷入低谷!回顧祖國經歷的十年浩劫,音樂創作也遭到了禁錮。壹旦國門打開,各種國外新潮的藝術形式對人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年輕壹代的聽歌觀念。因為欣賞觀念的差異,年輕壹代更願意接受這種更新穎、更開放的藝術形式。然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國內作曲家壹時還無法創作出具有濃郁民族風格、迎合年輕人欣賞口味的優秀藝術作品。正是在這樣的喘息中,“博萊音樂文化”迅速成為音樂市場的主流。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的民族歌曲在這種氛圍環境下暫時處於低迷狀態也是必然趨勢。但是,只要妳關註壹下近年來流行歌曲的發展,就會發現帶有民謠音調和風格的作品越來越多。妳還記得那些熟悉的旋律嗎?周彥宏的《茉莉花開》重新詮釋了傳統民歌& gt;劉歡的《好漢之歌》讓人們想起了發生在古老中國大地上的悲劇。再比如,男女老少都能哼兩句;& gt,其豪邁豪邁的曲調風格,粗獷豪放的歌詞讓聽者回味無窮;朱哲琴的

這些具有民族風格的流行歌曲近年來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也受到了專業音樂人的青睞。

本次調查獲得的數據與我們的結論基本吻合。當被問及具有民族風格的流行歌曲的受歡迎程度時:

40-53歲家長,35歲以上老師,35歲以下老師,16-17歲學生。

我很喜歡16.7% 23.5% 20% 3.2%。

我更喜歡33.3%,35.3%,30%,30.6%

可見這類音樂的前景,就其受歡迎程度而言,還是相當樂觀的。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民歌作為我們民族特有的音樂語言,即使其表現形式與以往不同,但仍然能夠引起大多數中國人的心靈共鳴,這說明民歌仍然具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在這些跳躍的音符中,我們感受到壹種親切和熟悉。這種獨特的靈性,恰恰是我們腳下這片黃土地孕育的果實,是這片熱土賦予了它頑強的藝術生命力!可見,雖然我們的民歌也有它的低潮期,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民歌壹定會走出低谷狀態,重新成為人們喜愛的藝術形式!民謠重現往日的輝煌,似乎也是大多數人內心的願望。從我們的調查中,我們也很高興地發現這壹點:

當我們問到“妳認為在當今社會有必要大力弘揚和發展民族音樂嗎?”:

家長40~53歲,老師35歲以上,老師35歲以下,學生16~17歲。

需要58.3% 71% 90% 67.7%。

所有人都認為這項工作對中國人來說非常重要。可見具有民族風格的流行歌曲在很多聽眾中還是有很高的支持率的。

民謠,妳的明天會很美好。

綜上所述,中國的民歌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形成了不同的表現形式。盡管處於低潮,但它們仍然反映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那麽,它的前景如何呢?我們來做個預測。

預測壹:按照流行歌曲民族化的蓬勃趨勢,以此為主要形式的流行歌曲將繼續發展,歌曲中民族化元素的比重將與日俱增,壹種新的民歌形式將迎合廣大聽眾。

預測二:雖然如今民族化的流行歌曲勢頭很大,但從我們課題組調查的學生對民謠的了解和喜愛的懵懂數據,以及50歲左右的家長對流行歌曲的認可度不盡人意來看,民謠如果不(必須)在創作手法上有所創新和發展,將很難重新獲得昔日的青睞。

預測三:當中國整個社會進入壹個相對穩定完善的社會狀態,隨著人們自身音樂素養和素質的提高,我們的民歌將會有壹個返樸歸真的過程。屆時,它將以更高的人文精神和中華民族之魂的象征,激勵我們中華兒女更加熱愛我們的民族和文化。

預測四:我們的民謠將走向世界。壹位著名藝術家說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也認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性的——我們的民歌將以更新的形式回蕩在世界的音樂殿堂,就像中國的民樂回蕩在維也納金色音樂廳壹樣。

雖然大家各有各的看法,但有壹點是大家公認的:大家都認為,在今天,我們的社交媒體應該加強對民歌的宣傳,我們的作曲家也應該創作出更多優秀的音樂作品,我們的音樂教育傳播者應該為後人打開壹扇了解中國民歌藝術的大門,我們的年輕壹代應該更加熱情地關註和弘揚我們的民歌!

作為進修生,我們希望更多地了解、傳承和發揚中國民族音樂。在這個雅典紅綠相間的花園裏,我們希望能不時聽到民歌優美的旋律來陶冶我們的情操。因此,我們課題組向學校提議,在高級中學設立每月壹次的民歌日。在這個民歌日,讓全體師生關註我國的民族音樂,壹起陶醉在民歌的琴弦上。

了解中國的民歌,就是了解中國的音樂史;了解中國的民歌,就是了解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愛中國的民歌,就是愛我們的民族;弘揚中國民歌,也是把中國音樂文化推向世界的藝術之林!300多。。。

  • 上一篇:宮頸癌怎麽治療?
  • 下一篇:遊樂場中秋活動策劃方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