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具有多樣的表現形式、豐富的文化底蘊、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是民族精神延續和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民俗文化作為壹種重要的旅遊資源,可以開闊遊客的視野,增長知識,促進文化交流,增進民族團結,同時可以弘揚和傳承優秀的民俗文化,促進旅遊目的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壹,民俗文化資源在旅遊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壹)民俗文化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性。
中國各族人民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飲食文化、民族服飾、建築風格、文化景觀、勞動方式、文學形式、風俗習慣、民族工藝等。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這些獨特特征,如地域性、民族性、不可替代性等,使其處於基本的壟斷地位,形成了該地區獨特的旅遊吸引力。
(二)民俗文化本身具有獨特的魅力,能夠滿足遊客的多樣化需求。
有形的民間服飾、建築、手工藝品等自然美景能給遊客壹種純粹的美感;傳統的民族節日,如達斡爾族的庫木勒節、蒙古族的那達慕節、壯族的三月歌會等,可以讓遊客參與互動,滿足娛樂需求。在民族聚居區參與體驗民俗生活,了解民族文化和民俗,可以增加相互了解,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民俗文化資源可以促進特色旅遊的發展,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依托民俗文化資源優勢開展特色旅遊,可以使民俗文化資源的挖掘、研究、開發和宣傳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有利於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擴大區域影響力。同時,發展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遊業還可以帶動其他產業鏈的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基礎設施的完善,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第二,借助民俗文化資源優勢,發展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的策略
(壹)加強對當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彰顯民俗文化資源的魅力。
地方政府和旅遊經營者要對民俗文化的弘揚給予足夠重視,充分發揮歷史學家、文化學者、民俗傳承人、文藝團體和文化研發機構的優勢和作用,鼓勵、引導和支持全社會參與當地民俗文化資源的調查、挖掘和研究,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及時修復和重建瀕危、失傳的民俗建築景觀,讓非物質民俗文化重新煥發光彩。要圍繞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深入挖掘,通過文字、聲音、圖像、藝術表演、專題展覽等多種形式加大展示力度,讓更多遊客對民俗文化有更深入細致的了解,彰顯民俗文化資源的魅力。
(2)不斷豐富民俗文化旅遊的形式和內涵,重視民俗文化旅遊的互動性。
要研究旅遊者的心理,通過多種形式滿足旅遊者求知、新奇、好奇、休閑、審美、娛樂的多重需求,讓旅遊者看得見、聽得見、想得著、心裏有數。民俗文化既要融入靜態觀光,又要融入愉悅的互動體驗,提高旅遊的趣味性和參與性。要加強博物館、展覽館、陳列室和民俗風情園的建設,使特色民俗文化的內涵得到充分展示。同時,要加強旅遊項目的娛樂性和互動性,讓遊客以愉悅的心情和輕松的心態參與活動,讓他們在現場體驗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活動中感受中華文化的輝煌和博大精深。
(三)加強地方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防止民俗文化的異化和同化。
“原味”是民俗文化的魅力。壹旦失去了地域和民族特色,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必須加以保護,避免因其他思想文化的沖擊和影響而導致的異化或同化。旅遊目的地要重視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加強瀕臨滅絕和異化的民俗文化的再生產,宣傳民俗文化的價值,增強旅遊目的地居民的自豪感,理性對待外來影響,不盲目跟風。政府有關部門應為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平臺和條件,使民俗文化得到鞏固和加強。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提高遊客認知度和認同感,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不良影響。
加強民俗文化與其他旅遊項目的融合,創造宣傳民俗文化的機會。
作為壹種文化資源,民俗文化的展示可以突破地域和場地,為民俗文化的弘揚、發展和傳承提供條件。在民俗文化的發源地或民族聚居地,通過民俗旅遊專線或主題遊將民俗文化與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文物古跡有機融合,必將吸引更多的遊客。此外,可以將民俗文化與其他旅遊項目有機融合,在國內外大型旅遊景區和重要旅遊城市開設民俗文化旅遊區,綜合開發展示民俗歌舞表演、建築藝術、餐飲文化、服飾展示、特色娛樂項目、民間工藝美術加工等,讓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五)加強當地民俗文化的開發和傳承,打造民俗文化旅遊產品。
發展民俗文化特色旅遊,要對民俗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保護性開發、多形式展示和高品位利用,避免同化和異化,抵制編造、扭曲和低俗,確保民俗文化資源持續健康發展,產生應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效益。要充分調研當地旅遊條件和資源,準確定位旅遊群體,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盡快篩選、展示、開發和利用具有鮮明民俗和品牌效應的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資源應與其他旅遊資源有機整合,形成合力,打造民俗文化旅遊產品,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