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夾弦-中國地方戲。主要流行於河南省東部和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
它的伴奏樂器胡俟(四弦胡琴)在每兩根弦之間紮壹個馬尾辮。因此被形象地稱為“二弦”。
二夾弦在民間,特別是在農村有著很強的群眾基礎,因為它起源於民間流行的曲調。
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清朝鹹豐初年,山東周浦飲馬集(今山東鄄城縣)有壹個叫白殿玉的窮書生。因為他擅長詩歌和旋律,他喜愛花鼓和紫丁香,所以他經常編造壹些關於花鼓的新詞,並教他的妻子唱歌。
後來他對花鼓只有壹個凸肚腰鼓打節的小唱腔深感厭煩,經常研究如何改進以加強其旋律。
因為他老婆在紡棉花的時候經常哼歌,每唱壹句,她就接著紡棉花“哼,哼,哼”,紡車的聲音就成了唱歌的自然伴奏。白秀才深受啟發。經過多次實驗,她終於做出了壹首二胡形的《黑仔》作為妻子的伴奏,節奏和諧,大大增色。
後來,白秀才進行了多次創作修改,並征集弟子演唱。然而,他們不想陷入突如其來的饑荒。逃亡途中,為了謀生,師徒二人“擺攤”唱歌。經過幾年的發展,二甲線已經初具規模。
時至今日,群眾還會稱“二夾弦”為“板凳頭戲”,意為“擺攤”。
開封的觀眾中還流傳著另壹個外號叫“半碗蜜”,形容唱腔像喝了蜜壹樣又粘又甜。
二甲線的輝煌時期是在七八十年代。那時候壹出戲要在市政府禮堂演好幾個月,至少能演28天。
只是現在,二夾弦作為年輕的百年老戲,漸漸淹沒在這繁華的都市生活中,正在悄然淡出我們的世界。
我們不知道的是,還有另壹個人,在用壹生默默堅持著。
她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二甲弦項目的傳承人——田愛雲。
田愛雲1941出生於山東省菏澤市安興鎮,從小家境貧寒。
8歲時,他開始學習戲劇。12歲,正式在東明縣二甲縣劇團工作。在李學義、張素雲等第三代二架線傳承人的指導下,開始登臺表演。
1956年隨團調到開封地區二甲縣戲班。上世紀80年代,市裏合並成了開封二甲仙戲團,他是二甲仙戲老藝術家。
田愛雲對爾嘉賢情有獨鐘。
經過多年的認真學習,她除了繼承和發揚傳統的二夾弦唱法外,還吸收了京劇、豫劇等劇種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開封二夾弦唱法,讓觀眾感到新穎獨特。
田愛雲的歌聲有著獨特而濃郁的鄉土氣息,甜美可人。她的音域很寬,音調上翹,滿嘴都是字,聲音很慢,表情特別強烈。
1985開封二甲縣劇團註銷,田愛雲告別舞臺。
從此,極其輝煌的開封二甲縣壹落千丈,從巍峨的頂峰跌落到谷底。
壹夜之間,這朵盛開在五彩戲曲園中的奇葩——開封二夾弦,無聲無息地雕謝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開封二夾弦已經離開舞臺的時候,田愛雲做出了壹個令人震驚的決定。
2002年,田愛雲賣掉了自己僅有的兩套房子,最終居無定所。毅然投資創辦了開封二甲線藝術學校。
田愛雲說,既然成立了戲曲學校,就要打破傳統二弦樂器的老路。以前二夾弦只能演文藝劇不能演武俠劇。二夾弦既然要發展,就要能上臺表演,能上講臺發言,全面發展。
正因如此,田愛雲的學生班壹度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戲劇人才。
本以為日子會在這種教與學中順利度過,卻發生了壹件讓田愛雲想起來就心痛的事。
在南方的壹次演出中,田愛雲的學生被集體高價錄用。
後來,當田老師提起這件事時,她忍不住流著淚說:
在經歷了很多挫折之後,田愛雲並沒有放棄二加仙的演唱。舞臺沒了,田愛雲去城墻上唱歌。學生走了,就繼續訓練。
“我覺得作為二甲仙的傳承人,這是國家給我的任務。如果爾嘉賢從我輩消失,那是不負責,是失職。”
2016是伊麥第壹次見到田老師的時候。
壹脈文化為她拍攝了專題片,希望將這位默默無聞的“巨星”帶入大家的視野,吸引更多人的關註。
經過很多人的努力,這座城市終於有了成果。這座城市沒有忘記二甲線。政府特意把復興廣場生產後街37號院拿出來,為二家鮮開了壹個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二家鮮。
有幸在19的壹次重要酒會上遇到了可愛的田老師,老師依舊優雅。
18年間,田愛雲培養了約50名專業戲劇人才,有1000多人是她教出來的。
田愛雲盡最大努力為開封二甲線爭取到市級、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榮譽稱號。
用老師自己的話說,“就算我再賣十套房子,也抵不上這三個牌子。”
(圖片均來自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