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很忙”壹度成為熱門話題,他的塗鴉在微博上瘋傳和評論。突然,杜甫披上巫袍,騎著掃帚變成了杜版的哈利波特,或者騎著白馬“冒充”唐僧,更離譜的是被畫成壹個拿著機關槍隨時準備戰鬥的士兵。壹夜之間,網絡上形成了“兩派”——支持者和反對者。對於這種現象,鄭方認為惡意醜化杜甫的形象是庸俗而淺薄的。但反對的壹方反駁道:“杜甫的塗鴉是兒童想象力創造的滑稽圖畫,而這個機會可以在學生中擴大對杜甫的了解,讓成年人想起杜甫的生平事跡,不必太認真。”
也許很多人可能只是玩玩而已,所以發生了杜甫門事件。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和褻瀆。壹個民族的精神文化體現著它的生命力,而流傳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化,因為某種原因和意義,必須保留下來。從象形文字到現代簡體字,從文言文到今天的襯衫,從顛簸的馬車到寬敞舒適的私家車,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發生了壹系列巨大的變化,但節日的傳統壹直延續著。這是因為這些特定的節日只有中國才有,象征著中國的發展歷史,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產物。作為壹個華夏子孫,我們不應該過分贊美外國的節日和活動,比如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彩蛋等。這些節日是那些國家和民族靈魂的碎片。如果我們把這些碎片撿起來,披在身上,蓋住自己的靈魂,那麽我們就體會不到外來文化帶來的真正的快樂,我們自己的文化也會被遺忘。這樣,我們的“靈魂”就變得像壹個破舊的洋娃娃,上面布滿了補丁和線。
杜甫是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雖然在仕途上不那麽壹帆風順,但他還是有自己的遠大誌向,時刻關心國家,真正關心國家和人民。李白和杜甫的友誼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了俞伯牙和鐘子期之外最令人欽佩的。可惜他們相見太晚,匆匆道別。李白寫下送別詩後,杜麗和他兩個再也沒有見過面,深情的杜甫也從此處於思念好友的狀態。可見,杜甫不僅是壹個忠於國家的人,更是壹個深情的詩人。雖然我沒有機會去參觀他當年住過的草堂,但我想那壹定是壹個神聖莊嚴的地方,那裏依然承載著杜甫當年的思念和憂傷的氣息!這樣的偉人,應該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的,而不是讓杜甫為了純粹的娛樂而“忙碌”。
尊重文化的傳播,弘揚中華民族固有的精神,讓我們的“魂”屹立於世界的中心,放射出中華民族飽含五千年風霜雨雪的光芒!
不了解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不了解歷史的人永遠無法擺脫愚昧。歷史是科學,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必須尊重科學。“拿歷史開玩笑”其實是拿我們民族開玩笑。文藝工作者,尤其是創作歷史題材的作家、編劇,要正確對待歷史,多讀歷史,破除愚昧,避免淺薄,避免浮躁,對歷史負責,對讀者或觀眾負責,努力創作出精品。
近20年來,中國歷史題材影視創作蓬勃發展。其中清史影視劇最好。比如《努爾哈赤》《兩宮皇太後》《火燒圓明園》《宰相劉》《戲謔乾隆》《雍正王朝》《壹代清官》《康熙微服私訪》《天下糧倉》《康熙王朝》等都是清朝的代表作。這些形形色色的影視劇登上熒屏,走進千家萬戶,勢不可擋,如五彩繽紛的“歷史潮汐”,攪動了沈寂的歷史時空,是中國文化生活的壹大奇觀。
藝術再創作必須尊重歷史。
“戲說”歷史容易把青少年引入誤區。
中國歷史悠久,文學豐富。中國五千年文明史,除了遺址遺跡可以佐證,大量歷史文獻以文字記載保存下來。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創作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包括影視劇,都要索取素材,或者進行學術論證或者藝術加工,才能真實再現歷史的原貌。不可思議的是,那些所謂的“藝術家”、“作家”、“著名導演”完全“推翻”了歷史,不查史料,更不研究歷史,僅憑他們“藝術”的頭腦,就想當然地改寫歷史。他們只是不想要真實的歷史。他們認為歷史不生動,歷史沒有戲劇。只有他們把它拍得生動、深情、俏皮,老百姓才喜歡看。這不是藝術再創造,而是“歷史再創造”!因為他們改變了歷史事實,混淆了原有事物(事件)的“因果”關系,所以也制造了荒誕。
很明顯,在導演們手裏,歷史只是壹個幌子,壹個可借的道具。只是用歷史人物的名字,讓他們穿上古裝,設下宮殿或宅邸,來演繹他們心中的愛情神話和善惡人性,以過去為隱喻,使歷史現代化,發泄他們的商業價值和庸俗的情感追求,把本來生動的、啟蒙的歷史變成荒誕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