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唱歌。歌唱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最容易接受和願意接受的表現形式。歌唱技巧的練習要結合歌唱實踐。創設與歌曲內容相適應的教學場景,激發學生有情、有情、有聲地演唱。註意變聲期的嗓音保護,避免大喊大叫。
應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讓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盡快建立與人合唱的體驗,培養群體意識和協調合作的能力。合唱教學可以從輪唱開始,逐漸過渡到多聲部合唱。在歌唱教學中,要註意調動每壹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歌唱的自信心,讓他們在歌唱表演中享受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
玩。器樂演奏對於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理解、表達和創造音樂的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器樂教學應與歌唱、欣賞、創作等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比如可以用樂器來伴奏演唱,演奏欣賞音樂的主題音調。可以采取多種表演形式,以學生普遍學習樂器合奏為主,鼓勵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和各自愛好,在普遍參與中發展自己的特長。
課堂樂器要易學易彈,便於集體教學。演奏樂器必須符合衛生標準,發音純正。因地制宜,選擇學習適合本地區、本民族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樂器。鼓勵和引導學生自己制作樂器。
4.看音樂。樂譜是記錄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要求學生具備壹定的讀譜能力,有利於音樂表演、創作等教學活動。讀譜要與歌唱、表演、創作、欣賞等教學內容緊密結合,以生動活潑的音樂為載體,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可以通過學生熟悉的歌曲或音樂來看樂譜,也可以通過演奏樂器來學習。
簡譜和五線譜是我國兩種主要的音樂形式,可供各地、各校在教學中選用。建議在五線譜教學中采用首音點名法。
5.創造。音樂是壹門創造性的藝術,音樂創作是指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即興創作和運用音樂素材創作音樂。在音樂教學中,處處都有發揮學生創造力的機會。教師要在各個教學領域培養創造力,啟發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不要用“標準答案”束縛學生。同壹個練習可能有多個答案;同壹首歌可能有很多種處理方式;對同壹首曲子可能有很多理解。我們應該重視音樂實踐中的創造過程,培養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
問題2:小學音樂教育的意義是什麽?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問題3:小學音樂教學的意義是什麽?成就壹代人的未來。生活沒有愛是沒有意義的,生活沒有音樂是有趣的。
問題4:音樂教育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有什麽作用?音樂教育可以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體驗。音樂形成了音色美、節奏美、和聲美、旋律美的形象,所以能振奮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音樂正是通過優美的聲音、優美的形象、優美的情感,使* * *發聲,美化心靈,使人身心愉悅。它用音樂感動人,用情感影響人,感染力是巨大的。
音樂教育,德、情、智,發展身心健康
1音樂教育對學生的道德情操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音樂教育可以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體驗。音樂形成音色優美、節奏和諧、旋律優美的形象,能振奮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音樂正是通過優美的聲音、優美的形象、優美的情感,使* * *發聲,美化心靈,使人身心愉悅。它用音樂感動人,用情感影響人,吸引力是巨大的。
音樂是最感性的藝術,在培養學生高尚情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從什麽時候起,許多學者和作曲家把壹些標準的行為準則和理想的道德行為編成童謠和歌曲,供孩子們和學生們演唱,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自然的感染和熏陶,潛移默化地建立起對親人、他人、人類和壹切美好事物的熱愛,進而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
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意境、風格、思想傾向和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培養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中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音樂藝術的強大感染力能深深打動欣賞者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理想和健康人格。
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音樂可以開發人的智力,這符合大腦功能的科學規律。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分為兩個半球,左半球具有語言和計算的功能,是壹個忙碌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樂、繪畫和空間感知的功能,是壹個相對休閑的半球。人們壹直認為大腦左半球是優勢半球。在《學習的革命》壹書中,左右半球被稱為“學術型左腦”和“創造性右腦”。左右腦的平衡發展和功能互補是人腦發揮最大潛能的關鍵點。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左腦超負荷,右腦沈睡。音樂活動的發展可以使大腦建立越來越復雜的神經連接,因為右腦參與熟悉旋律、感知節奏等音樂活動,而左腦對理解音樂的本質和音樂之間的關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訓練音樂技能的工具,大多是雙手的協調,促進左右半球的興奮和思考,從而促進整個大腦的發育。
音樂教育在促進兒童智力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壹般智力包括觀察、記憶、註意力、想象力、思維和分析判斷。學習音樂需要記住各種音符和節奏,自然會鍛煉人的註意力和記憶力,而把無聲無色的音樂符號變成生動的旋律,不僅需要學生手腦的配合,還需要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領悟,直到理解和領悟生活、精神和宇宙。音樂教育有利於培養人的抽象思維能力,促進人的想象力,有助於啟發和發展兒童的創造力。
音樂教育有益於學生的身心健康。
科學實踐證明,音樂有益於身心健康。當悅耳的音樂通過人的聽覺傳到大腦皮層時,優美的旋律就能* * *和興奮神精系統,使人精神煥發。隨著感情的變化,能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質,堅強的意誌和對生活的熱愛,促進人的身心和諧,情緒激動,心情愉快,同時起到加強血液循環,增加內分泌,促進消化,緩解疲勞的作用。馬克思曾說:“壹個好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緩解身體的疲勞和痛苦。”<小學實施質量> & gt
問題5: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性是什麽?首先,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第二,創造機會,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第三,給學生積極探索和嘗試的空間。第四,緊密合作,提高學生的整體參與度。成功的音樂教學應該為學生提供討論、交流和合作的機會,通過小組討論和交流可以獲得更多。
問題6:音樂欣賞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什麽?1.音樂欣賞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音樂教育的核心是對學生進行美育,通過美育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用審美的態度去欣賞音樂,並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大家都知道,沒有學習興趣,缺乏學習毅力的人,是聽不到最好的音樂的。這樣的學生如何接受音樂審美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提出:“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手段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熱愛音樂,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形成欣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熱愛音樂奠定基礎。”指出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在整個教學中尤為重要,而培養學生對音樂興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欣賞教學。欣賞音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
為什麽聽音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成為他們的學習動力?
音樂課程標準把感受和欣賞的內容放在首位。的確,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中最具感染力和知識性的形式,是對全體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最佳途徑。具體來說,由於音樂本身具有非具象性、非語義性等審美特征,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豐富審美感受、提高情感和欣賞能力。每個人都愛美。首先,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可以獲得感官上的愉悅和精神上的滿足與樂趣。例如,在為學生欣賞動物狂歡節時,隨著音樂的旋律、節奏、力度、音色的變化,讓學生想象動物是如何度過狂歡節的,並根據音樂模仿動物的聲音和動作,既集中了學生的註意力,又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到作品之美的感染。其次,在欣賞教學中,學生的情感可以與音樂的情感直接溝通。這種情感* * *可以讓他們陶冶情操,升華人格。例如,在欣賞《春之聲圓舞曲》時,學生根據優美的旋律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並描述了想象的內容和自己的感受。有同學表示,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溫暖,感覺走在香噴噴的草地上,很開心。有的說,春天迎著朝陽,和好朋友出去郊遊,等等。他們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第三,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提高文化素質。比如欣賞《森吉德瑪》時,結合幻燈片教學,學生不僅欣賞到了草原的美景,還在視聽結合的效果下了解到了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習俗和英雄的事跡。因此,音樂欣賞教學不僅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也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重要手段。
第二,音樂欣賞課可以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
音樂欣賞自然離不開人的聽覺,而音樂藝術的壹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依靠聽覺,所以聽覺是參與音樂欣賞教學的關鍵。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有壹定的聽覺,也要培養和發展他們的聽覺。如何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聽音樂中,如何在聽中感知、認識、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
欣賞音樂,需要學生具備壹定的音感,比如對聲級、長短、強弱、音色的理解能力。壹般來說,學生基本上都有這個能力,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已經具備了聽音樂的能力。他們還必須學會區分旋律、節奏、樂曲、調式、速度、力度、和聲、形式等能力,培養聽音樂、感受音樂的能力,以及欣賞音樂的能力。提問式聽力和比較式聽力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有效方法。提問法聽,即在聽之前,老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問學生壹些簡單的啟發性問題。例如,當欣賞龜兔賽跑時,首先,我想...> & gt
問題7:小學生需要什麽樣的音樂教育?古希臘阿波羅神廟的墻上,鐫刻著“認識妳自己”的字樣。然而,千百年來,人們對自己的認識仍然是個謎。來自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指出,盡管頭腦風暴、精神革命、智商、情商、精神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類研究課題風靡全球,但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論述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明確指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壹代又壹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是壹項重要任務。顯然,“四有”屬於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範疇,屬於德育的任務。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摘要: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在新課改下,探討了培養小學生道德行為的幾種途徑。
首先,要重視小學生的道德認知教育。
加強小學生認知教育是培養道德行為的重要途徑之壹。壹方面,要形成科學系統的現代德育課程體系,開展道德知識學習活動,搞好德育教材建設。當前,我們正面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這時候就要把學生的德育任務放在首位,把德育內容註入到小學到中學的各學科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形成完整的體系,讓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道德行為教育。另壹方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做好德育認知工作,要與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註重開發和調動學生的心理潛能,實現德育的內化。當前,壹些教師自身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不高,超前、過高,或者不按教育規律進行德育,讓學生無法接受,難以忍受;有的教師脫離學生生活環境、現實生活和學生實際,想當然地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只求形式不講內信。導致學生無法接受,無法達到內化的效果,無法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目的。
二,增強學生自我意識,強化和內化團結
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是強化和內化的統壹。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強化。比如如何讓學生學會待人接物,做公益,愛集體,愛祖國,報效祖國等。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加強訓練。特別是要展示學生的行為模式,組織示範或模仿道德實踐,讓小學生在直觀生動的強化過程中了解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模式,達到內化的目的,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第三,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素材
各個學科的教材中都有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材料和內容。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創造性地發掘和發現它們,並及時有效地滲透和利用。比如《思想與生活》和《思想與社會》這兩門課程是專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要充分利用,其教育功能是獨特的。因此,教師應把“思想與生活”和“思想與社會”課程的教育功能放在首位,使其充分發揮教育功能,而不應把灌輸知識目標和政治常識放在首位。同樣,“語文”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學科,其他學科也蘊含著許多德育因素,應挖掘這些因素作為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素材,並運用於教學中。
第四,加強課外拓展,滲透德育行為
英國學者萊克基曾在《歐洲倫理生活之夜》壹書中將人類美德分為四類。第壹類是嚴肅的美德。第二類是英雄美德;第三類是溫柔的美德;第四類是實踐美德。尤其是第四種美德,是促使人事業成功的美德。因此,既要在學科教育中培養道德行為習慣,又要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如:開展課外活動或各種實踐活動。例如,舉辦壹次主題為“清潔沱江——創造美好家園”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它可能不僅僅是壹些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 & gt
問題8:什麽是好的小學音樂教育?首先,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簡筆畫、掛圖、實物、卡片、幻燈片等直觀手段。還可以利用實物投影儀、錄音、錄像、攝像或計算機網絡等媒體設備,多維度、多樣化、多角度、高密度地充分展示教學內容,通過有聲語言和生動形象作用於學生的各種感官,消除學生的緊張和焦慮,使其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相關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玩遊戲、表演音樂短劇、小樂隊伴奏、獻殷勤等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方式是教學。可以說,沒有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再完美的課程標準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毫無疑問,在踐行課改新理念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註課堂,關註學生音樂學習的過程,關註學生音樂學習的有效性,關註如何讓學生的音樂學習更有效。在長期的音樂教學實踐探索中,我深刻認識到,要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有效性,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學習課本,打好有效學習的基礎。
教材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依據。它們不僅決定了課堂教學的內容,而且提供了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和方法,因此教材對於教學來說非常重要。因此,要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有效性,首先,教師要深入學習教材,透徹理解教學內容。其次,整合教學目標,註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結合,思考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實施;再次,要分析重難點,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考慮哪個環節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挑戰,並據此設計策略,幫助學生解決可能出現的困難。只有認真研究教材,才能上好每壹堂課,為學生音樂學習的有效性打好基礎,讓學生的音樂學習更有成效。二,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能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使學生處於積極的情緒狀態,使學生積極快樂地學習。目前學生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在音樂課上,他們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師。教師要牢牢抓住這個環節,積極做他們的朋友,讓他們覺得老師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比如在歌曲《小小的壹粒沙》中,老師可以讓學生談論大海裏有什麽。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他們對大海的理解。老師的鼓勵和積極的語言會讓學生對課堂和音樂課產生興趣,課堂教學氣氛會輕松和諧。
2.創設情境,激發有效學習的興趣。
學習必須與個人經歷相聯系,才能產生好的效果。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課程實施建議之壹。教學情境對學生有很強的情感吸引力,很容易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促進他們的思維處於極其活躍的狀態。在音樂學習活動中,可以通過創造讓學生聽、看、感、觸的環境,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激發、感染、陶冶、誘導學生的情感,促進良好的審美情緒。當學生進入壹個特殊的環境,面對壹個特定的審美對象,聽到的、聽到的、看到的都是美好的形象,自然會對音樂產生壹種期待、期待、向往的感覺。因此,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與他們的生活經歷和所要探究的知識密切相關的情境,增強他們參與探究活動的能力,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3.提高歌唱教學的有效性。
歌唱教學是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也是學生最容易接受和願意接受的表現形式。因此,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模仿能力,采用聽唱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優美地演唱歌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學習歌曲或背誦歌曲,還要求學生掌握歌曲藝術...> & gt
問題9:論文:我國城市小學音樂教育分析摘要:中小學音樂課作為必修課,在我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然而,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背景下,學校藝術教育作為中小學必修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在我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然而,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背景下,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目前,藝術教育已經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壹。音樂課堂教學是藝術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積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每壹位音樂教師在難得的機遇下面臨的挑戰。顯然,過去的單因素研究只能提高某壹方面的質量。如何把握整體質量和效益,需要從音樂教學的結構入手,研究教學模式,即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在現代音樂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音樂教學過程的結構以及相關的音樂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
壹.審查和分析
1.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中小學的音樂課幾乎都是“歌唱課”。20世紀50年代前後基本上有兩種教學模式:壹種是傳統的“梨園式”教學和民間藝人演唱――教師唱壹句,學生唱壹句,演唱是教學任務的完成。另壹種是受專業音樂教學的影響,其模式是:基礎訓練(聲樂訓練、視唱練耳)-演唱(模唱、讀譜、教唱、演唱處理)。
2.五六十年代的音樂課受其他文化課的影響,強調文化知識的傳授,學習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教學方法。凱洛夫的教學模式引入了音樂課,其模式為:組織教學、復習檢查、講授新課、鞏固布置作業。
3.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音樂教育開始顯示出勃勃生機,音樂教學改革越來越活躍。比如為了改變喊的唱法,開展了兒童嗓音訓練的研究;為了改革枯燥的樂理知識教學,遊戲教學出現了;為了改革單壹的歌唱教學,增加了器樂教學。但總體來看,其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仍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學模式仍屬於“凱洛夫式”。
4.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的音樂教學法開始傳入中國,尤其是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法和達爾·克洛茲的教學法,開拓了我們的思路。國外的音樂教學法強調即興創作,從觀念上推動了我國音樂教學的改革,使音樂教學的研究上了壹個臺階。
但從現代教育理論來看,壹段時間內課堂音樂教學的主要模式仍屬於單純的知識技能教學,其教育理論基本上是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論。在壹些音樂教師的觀念中,專業音樂教學的傾向仍然有壹定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往往向學生傳授繁雜的樂理知識、枯燥的聲樂訓練和視唱練耳,而且隨著年級的增加,他們的厭惡感也在增加;對作品(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取決於老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完全被動的。在壹定程度上,中小學音樂教學出現了“中學不如小學”、“小學高年級不如中低年級”、“學了九年音樂,有的學生還是壹片空白”等不正常現象。因此,迫切需要從整體上研究教學模式,改革音樂教學。
二、研究思路
1.明確目標,轉變觀念。
教學模式是在壹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任務,優化組織教學過程的壹種相對穩定、系統化、簡單化的教學結構。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壹種非專業的音樂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而不是音樂專業人才。這種性質決定了中小學音樂教育必須以全體學生為對象,普及音樂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徹底改變以專業音樂教育為目的,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知識技能的教學思路。中小學音樂教育應以學生為本...>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