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孩子如何學習國畫

孩子如何學習國畫

很多培訓班和學校都開設了中國畫課程,但是都在中國畫教學上存在很大的問題。由於歷史文化的影響和傳統教學模式的長期作用,兒童中國畫教學仍然以臨摹壹幅模板畫或教師畫壹幅畫給學生練習的現象為主。壹節課下來,全班同學都完成了同壹幅畫,老師和學生家長都是以作品是否和老師的模板畫相似為標準。副本都是老師創造或選擇的東西。自然不用說,是成人化、模塊化的內容。如果被迫跨越幾十年的年齡界限,去適應大人眼中的世界,孩子如何接受?只有兩種結果。好的結果是,少數癡迷藝術的孩子學著“進去”,變成“小大人”,讓他們過早地、人為地進入壹個令人費解的專業藝術圈,成為藝術教育的犧牲品;不好的結果是,大部分孩子認為藝術太難學了,就幹脆把自己和藝術絕緣了,他們與生俱來的愛美之心,他們與生俱來的藝術表達潛力,以及由此引領的全面發展的可能性,都被扼殺了。因此,改變現有的傳統教學模式迫在眉睫。特別是在中國畫教學中,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我的中國畫教學中,我摒棄了傳統的方法,嘗試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壹、拓寬教學內容,促進發散思維。

例如,在熊貓壹課中,首先,讓學生觀看熊貓的圖片或講述壹些關於熊貓的故事。學生了解熊貓的結構後,討論如何使用墨水。然後讓學生分析熊貓的生活習性,或者講熊貓相關的漫畫,最後在進行中練習自己的形象和周圍環境,完成壹件作品,讓學生有自由發揮和創作的空間。

第二,改變形式,提高學生興趣。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要傳授技法,重視畫面的構圖。每個學生都在現有的畫框裏臨摹,學生最後只能成為畫師。同學之間接觸較少,缺少比較和進步的機會。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比如《猴子》,我讓學生觀看現實生活中猴子的圖片,分析猴子的結構特點後再對用墨提出相應的要求。通過演示,讓學生了解猴子的畫法,然後讓學生分析如何完成壹幅有趣的作品。通過練習,最終要求全班同學在壹幅長卷上完成壹幅畫。此時,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學生之間的互助精神得到培養。學生們可以通過壹起畫畫來互相學習。繪畫水平提高了,學生對繪畫的興趣也越來越高。

第三,多渠道,培養創新意識。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世界上每個人都是有創造力的人,永遠是創造的時間,到處都是創造的地方。”康德言:“人是壹種創造文化的生物,具有驚人的能力——想象力。”培養創新意識,首先需要具備以下條件:①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充分進行創造性的認知活動,產生樂於創造的要求。②民主、親密、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創造性教學和培養兒童創造力的前提。③在創造性教學的內容安排上,要有準確的有利於聯想的指導理論和充分的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活動。

1,我在課堂教學中是這樣安排的,比如學生或者師生討論如何完成壹幅畫,比如《公雞》這壹課。公雞放映後,背景處理讓學生各抒己見,討論,老師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創作出豐富多彩的作品。

2.運用國畫中的各種表現方法,如:①揉紙法。畫之前,先把紙揉成壹團,然後輕輕展開,讓皺巴巴的紙變得光滑,再畫。有些人還可以使用crumpling來繪制具有紋理效果的圖片,例如繪制樹幹。(2)去骨法、填色法、點染法、暈染法、平塗法、摩擦法、噴灑法、摩擦法、添加法等。,讓學生用各種表達方式來描述自己心中的事,從而獲得成功感,提高創作積極性。

第四,內容形式多,學生熱情高。

國畫教學內容無非是傳統單壹筆墨的山水、人物、花鳥。小學中國畫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貼近他們的生活。如描繪“我的父母”“窗戶”“校園”,這些都是他們非常熟悉的,所以畫畫很有活力,這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學生在繪畫時往往會考慮如何用筆、用墨、用色,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繪畫能力非常有利。

第五,工具和材料的更新使學生有新鮮感。

受國畫的影響,學生心目中畫國畫的材料是毛筆、墨和國畫顏料。在我的教學中,我允許學生用水粉顏料作畫,可以用水粉作畫,也可以用油畫棒等材料作畫。這樣學生在材料的應用上是多樣的,也願意用其他材料來繪畫,效果也很理想,興趣也很高。

藝術教育家勒溫·費爾特說,“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幫助和接觸創作材料的機會,不強迫他們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規範,那麽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藝術創作的專家”。我是以教書的形式來做這件事的。

(壹)引入遊戲,激發興趣。

皮亞傑認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器,它的參與會發動儲存在內心的力量。”學生剛進教室,老師在教的時候,學生對水墨畫很陌生。如果用傳統的模式教學,機械地照搬老師的模板畫,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從而討論繪畫,失去壹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我就是這樣教書的。先讓同學們聽壹個有趣的故事,就是“武帝孫權請曹步興畫屏風,曹誤落筆為素人,所以成了蒼蠅,所以有飛的權利,舉手打之。”要引起興趣,然後在紙上演示點上點墨水,讓學生思考能畫出什麽。(如蝌蚪、甲蟲等。)然後進行合理的論證,然後讓學生去嘗試。這樣就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也願意用水墨畫的形式去畫。從學生的作業中,可以看到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體會到水墨畫的優越性。

(二)用“玩”來訓練繪畫技巧。

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他們積極主動,敢畫。教師要抓住這壹特點,巧妙運用,使其在演奏的過程中掌握技巧。比如畫“花瓶花”,就是破墨教的。先用濃墨(或色)畫出不同的線條畫,再用淡墨或水(色)點在畫的中間。利用水的張力和宣紙的特性,使畫具有優美的肌理效果,因水量的多少或時間的長短而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學生對這個效果很興奮,也很有勇氣。在玩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水對畫面的影響。再比如利用寫字遊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鍛煉,側、反、突前的應用,色彩知識的掌握。也就是說,學生可以用通常的書寫方法在宣紙上用墨水書寫單詞,可以將單詞拆開、重疊、拼接來書寫。寫字的時候,他們還可以用各種提筆的方法,然後在不同的空格裏填上顏色。通過訓練學生對各種筆的使用,顏色之間的關系,密度之間的關系有壹定的了解。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很強,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揮空間。這也是我們中小學藝術教育的要求。不是通常的“正態分布”教育,而是讓每壹個受教育的學生都能得到“就近開發區”或“跳著吃蘋果”的發展的完美教育。

(三)引入故事提高學生的知識

中國畫的發展歷史悠久,名人軼事很多,對提高學生的見識,欣賞中國畫藝術的優秀有很大的作用,如:“吳乘風,出水”,“吳導壹日畫嘉陵江壁畫三百余裏,在家待數月”,“黃家福貴, 《夏半邊》等《徐熙野憶》、《馬角》故事,八大山人的《淚無多墨,故國淚下》、《哭笑不得》,齊白石的《不倒翁》,讓學生感受到了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種表現方法和筆墨的巧妙運用,拓寬了知識面。 加深學生對繪畫的影響,讓他們感受到學習國畫的樂趣。

(四)用實例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地質學家李四光說:“觀察是獲取知識的重要壹步。”對於大三學生來說,觀察力尤為重要,他們往往看得很少,對事物也極其陌生。比如畫“虎頭”這壹課,老師先把老虎的各種結構分析清楚,然後讓學生去感受和分析老虎在不同情境下的各種表情,再讓學生去創作。這時候學生展示的老虎就不壹樣了,憤怒的老虎是紅色的。使用不同的顏色也很有用。比如畫老虎頭周圍的毛,有的同學是用幹筆來畫,體現了筆的質感,說明是用自己的感情在創作。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理解。他們可以用筆和墨水來表達內心的感受。通過比較不同的例子,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滿意的作品,從而傳授壹些構圖等知識,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繪畫的基礎知識。

(五)在內容選擇上,力求多樣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讓學生來到梅幹、蘭花、竹子、菊花等花卉、山水、魚蟲等。,而且壹節課以臨時學習為主,而學生的主觀想法有限,只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做機械練習,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元化的內容供學生選擇,既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本,又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的廣闊天地。比如我讓學生先看幾十種不同的京劇臉譜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臉譜,然後讓學生自由選擇繪畫,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很高,創作的作品也很新穎。再畫壹幅“猴子”的畫,先講解猴子的構造,老師演示,強調用筆的方法,然後讓學生模仿各種猴子的動作,再講關於猴子的趣事,如母子關系等。可以通過看視頻讓學生對猴子有更深入的了解,然後讓學生進行創作,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知識,也可以展示自己的長處,讓每壹個學生都看得到。

(6)深入生活,拓展學生表現。

美國教育家羅恩·菲德爾(Ron Feeder)早就指出:“在藝術教育中,藝術中介是達到壹個目的的途徑,而不是目的。藝術教育的目標是讓人們在創作過程中更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會被應用到哪裏。如果孩子長大了,從審美經驗中獲得了更高的創造力,並運用到生活和事業中,那麽藝術教育的壹個重要目標就完成了。”在兒童水墨畫教學中,拓展學生表現的內容非常重要。傳統的教學無非是臨摹、寫生、創作壹體化。這是歷代畫家實踐證明的有效教學模式,內容也是常規的花鳥、山水等。相當壹部分少兒國畫班也實行臨摹葫蘆的教學模式,有的甚至以前輩名家的作品為模本繪畫。這種現象引起了很多藝術界有識之士的擔憂。在我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深入生活,展示生活中的壹些東西,比如鞋子、自行車、花瓶、田野裏的樹等靜物。我也可以展示生活中的壹個場景,比如臥室的壹個角落,我的窗戶等。,也展示了生活中的壹些事情,比如壹個快樂的周末,壹個很酷的聚會等等。

總之,兒童國畫具有濃厚的童趣氣息和強烈的彩墨效果,更自由地用工具畫線、填色,進壹步提高了繪畫語言的運用和表達能力,同時加強了兒童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接觸和理解,為其他形式的教學奠定了必要的認知基礎。也將有利於拓寬孩子的知識面,豐富想象力,發展形象思維,增強創造力。

  • 上一篇:小吃店商業計劃3000字
  • 下一篇:11家常糕點做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