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汕尾,因為我是汕尾人,可能會有壹點家鄉情懷。哈,請多包涵。下面我就告訴妳我所知道的汕尾。
如今的汕尾,工業已經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資源加工業和現代電子工業並舉,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工業體系。200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570億元,增長24.0%。目前,該市已形成以電子、家具、飲料、服裝、制鞋、化工、工藝品等產業為支柱的產業體系,擁有新力電子工業城等壹批投資2.5億港元的重大工業項目。
如今,在汕尾,農業依靠政策和科技,加大資金投入,加快農業化進程,建立了糧、林、果、菜、水產、畜牧、蔬菜等“十大”三高農業基地,新開農副產品流通市場65個,進壹步完善了農產品流通體系,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7.5億元,同比增長。合同外資金額4654.38億美元,增長3.0%,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2.56億美元,增長26.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2億元,增長24.0%。農業總產值6543.8+006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結構進壹步優化,由2007年的18.5:46.5:35提高到18:47:35。第壹、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分別為6.2%、63.7%和3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0元,人均消費支出8247元,分別增長15.6%和6.8%。農民人均純收入4790元,增長12.1%。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控制在0.546噸標準煤以內。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交通、能源、市政建設等基礎設施取得長足進步,改變了過去“路不平、燈不亮、電話不通、飲水不清”的落後局面。交通方面,建成壹批地方公路和高等級公路,裏程2165km,交通密度46.1km/km2,實現65438+。新建和擴建兩個5000噸級泊位,港口碼頭吞吐量大幅提升。通信方面,全市電話交換機32萬門,比建市前增加了22倍。開通移動電話65438+萬部,無線尋呼通信終端65438+20萬部。到654.38+0.994年底,全市進入郵電通信百強先進城市行列。
能源建設方面,新建和擴建了壹批水電、火電廠,總裝機容量654.38+0.4萬千瓦,年發電量6.9億千瓦時。全市日供電量是1987的6.1倍。市政建設發展迅速,從只有三條道路,多為無規劃的民房,到壹批現代化的高層建築,有汕尾大道等27條(段)高等級道路。
城鄉發生了巨大變化。
汕尾市城鄉發生了巨大變化。建市之初,城市建設面積只有4平方公裏,現在城市建設面積已經達到25平方公裏。11年間,市區迅速從壹個沿海城鎮上升為壹個中等規模的沿海城市。壹批批現代化的高層建築在市區和重點城鎮拔地而起。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都有了寬敞明亮的辦公樓,城市居民都住進了漂亮的生活小區,配有功能齊全的購物廣場和娛樂設施。農村壹大批優雅別致的小平房正在悄然取代過去破舊的農村平房,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展。
汕尾的交通、通訊、能源、供水、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特別是11年,城區自來水日供水能力從0.6萬噸提高到9.5萬噸,縣城和主要城鎮供水能力也有較大提高。全市年供電量由1.988年的1.5億千瓦時增加到1.998年的7.3億千瓦時;全市程控電話交換機32萬門,移動電話65438+萬部,郵電通信進入全國“百強城市”行列。改建和新建地方公路及高等級公路裏程達到2165.3公裏,公路密度達到46.1公裏/平方公裏,市到縣、縣到鎮、鎮到區通行率達到100%。建設壹批1000-5000噸級碼頭。
工業經濟欣欣向榮。
汕尾把工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壹系列措施扶持和加快工業發展。汕尾建市後,以“三資”、“三供”企業和鄉鎮企業為突破口的工業建設全面開啟。自此,汕尾工業進入快速穩定發展期。目前,壹批現代工業項目在汕尾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形成了電子、家電、服裝、食品、飲料、制鞋、化工、科技等多個行業的工業體系。1998,全市工業產值103億元,比1987增長16.8倍。
海洋經濟方興未艾。
汕尾地處粵東沿海,水域遼闊,水產資源豐富。內河縱橫交錯,池塘水庫密布,各類自然水域面積654.38+0.39萬公頃,其中可進行淡水養殖的面積654.38+0.30萬公頃。有碣石灣和紅海灣兩個海灣,海岸線長302公裏,大小島嶼92個,島嶼海岸線長45公裏,面積2.92平方公裏,大陸架內海域面積2.39平方公裏,是海上漁船的主要作業場所。10米深等深線有6.96萬公頃淺海和灘塗,其中可用於海水養殖的有3.3萬公頃,目前已開發利用的有211.000公頃。主要海洋經濟水產品有20種。海洋漁業是汕尾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全市擁有港口10個,其中汕尾、甲子港為國家外貿口岸、國家壹類漁港,碣石、馬公港為國家二類漁港。汕尾市海水和淡水養殖業發展迅速,發展水平大幅提高。水產養殖的基地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初具規模,經濟實體發展迅速,經營範圍不斷擴大,形成海水養殖基地20個,淡水養殖基地18個,基地面積2.3萬公頃。
海洋捕撈業發展迅速,漁船更新改造等項目年均投資近6543.8+億元。漁船功率和噸位逐年增加,捕撈技術不斷提高,捕撈能力不斷提高。
此外,漁港物流設施不斷完善,漁港功能進壹步完善,為漁業生產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海洋綜合管理也取得重大突破,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
農業經濟取得豐碩成果。
20世紀80年代以前,汕尾市以農業為主,但農業生產力水平較低。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農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特別是1988以來,汕尾市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按照“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建設優質水稻、優質茶葉、優質水果、“兩條魚”(甲魚、鮑魚)、牲畜。與1987相比,1988農業總產值增長183.3%,年均增長9.9%。
對外經濟發展迅速。
汕尾市建市以來,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大開放促大發展,大發展促大發展”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實施“讓利招商、優惠招商、商務招商、服務招商”,發揮優勢,搶抓機遇,擴大開放,取得了明顯成效。到1998,市* *簽訂了利用外資協議。外貿出口總額14億美元,是歷年總和的18倍。全市批準設立外資企業1490家,外貿企業38家。130多個出口生產基地得到鞏固和發展;利用外資的行業從加工業擴展到“三高”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同時,外貿出口市場從港澳拓展到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通過發展對外貿易,加強了我市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了汕尾的知名度,促進了我市各項事業的發展。
個體經濟蓬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汕尾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1988建市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作出了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相關決策,加強了組織、引導和扶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從開放服務體系、簡化登記手續、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不斷優化政策環境,放寬限制,提供優質服務,極大地促進了全市個體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個體私營經濟在汕尾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成為汕尾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汕尾的個體私營企業從最初的商業飲服業、手工業、資源型加工業,逐步擴展到產品深加工、機械制造、交通運輸、建築、房地產和“三高”農業等領域,還延伸到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廣告、信息等領域,在競爭中規模日益擴大。截止1998年末,工商登記註冊個體工商戶3.05萬戶,註冊資本3.64億元,私營企業1580戶,註冊資本1006萬元,其中註冊資本百萬元以上私營企業211戶。全年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生產總值49.85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42.21%,納稅占稅收總額的26.1%。經濟總量已成為汕尾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汕尾壹批大型個體私營企業立足海洋和山地資源,特別是發展了“兩魚”養殖特色經濟。建市10年來,全市投資4.5億元開發鮑魚養殖水體1.7萬m3,投資4.3億元養殖甲魚,養殖面積293.3公頃。在“二魚”的生產中,80%以上屬於個體和私人成分。此外,海產品加工、山地養殖等個體私營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效益都非常可觀。比如目前海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設備生產能力可以達到6543.8億元,在國內同行業中是最好的。以建造漁船為主的萬聰實業有限公司壹期投資2000萬元,可建造500多噸漁船,成為汕尾市最大的民營機械制造企業。
許多個體私營企業越來越註重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水平和效益,逐步從資源粗加工向科技型、外向型轉變,向國外市場和省份進軍。相當多的個體私營企業通過增加資金投入積極引進先進設備,但不能采用先進技術,使其產品達到國內外水平。比如陸豐甲子海鮮速凍廠,最初只是壹個粗放的海鮮加工作坊。近年來,企業加大投入,從美國、日本引進先進設備,采用“高壓、真空、快速滅菌”等先進技術,聘請專家擔任顧問,使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產品遠銷國外市場。近五年平均年產值6543.8億多元,年納稅近500萬元,年創匯654.38+0257萬元。童生鞋廠的運動鞋被指定為第24屆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專用鞋,機動戰士被指定為第26屆奧運會中國記者團“唯壹指定服裝”。華帝山礦泉水成為首屆世界女足比賽唯壹指定礦泉水飲料,汕尾陸洋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鎳合金玻璃船獲得國際汽聯OP級帆船技術認證。1996調查顯示,汕尾個體私營企業科技人員占其從業人員的24.7%,科技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1.2%。1998年6月,全市個體私營企業中,已有6戶被科技部門認定為科技型企業。
汕尾市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拓寬了財政收入。1998年,全市個體私營企業向國家繳納稅款8976.8萬元,占全市稅收總額的266.5438+0%,其中10多戶每年繳納稅款10多萬元。廣大個體私營業主致富不忘國家和人民,熱心支持社會公益事業。據不完全統計,從1988-1998,汕尾個體私營企業向社會公益事業捐款數千萬元,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6.73萬個,其中1996-1998為失業的下崗職工提供就業崗位過萬個,大大減輕了社會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