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中國最早的圖文並茂的經典。有人說《山海經》是壹本有圖有文的奇書。可惜《山海經》古地圖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曾經存在的古代《山海經》圖片,以及與《山海經》同時代的出土文物上的圖片,開啟了中國古代敘事的文化傳統。
據文獻記載,東晉學者、訓詁家郭璞(公元276-324年)最早提到《山海經》有圖。他在《山海經》、《山海經圖贊》(317-323) [1]的筆記中,把他看到的《山海經圖》稱為“恐獸之畫”。他在許多地方提到了山海名著——《害怕動物的畫》:
《西山經》:“有壹獸,形似於,臂長。善鑄,名曰蕭。”郭註:“故亦畫於恐獸,似獼猴投之。”
《西域四經》:“有壹獸,名曰零。它吃虎豹,能抗兵。”郭註:“ф也在恐獸之畫,亦有所修。”
《北山經》:“有壹獸,名蒙懷,能抗兇。”郭註:“邪靈也放逐。還在恐懼動物繪畫。”郭璞《塗贊》曰:“孟懷如零,而其宏闊為紅。大象怕動物,惡有惡報。”
《北大荒經》:“有壹條神口之蛇,名曰梁強。”郭註:“這也是在怕畫動物。”郭璞《屠贊》說:“嗯,壹個強梁,壹個虎頭四蹄。妖是禦,只有鬼嘴。持蛇兇,畏獸之奇。”
此外,在郭璞的註解和《圖贊》中,“畫”、“畫”、“像”等詞也指“恐獸”。如《南山經》:“有壹獸,形似玉耳,名曰?.”郭璞註:“余大如獼猴,眼紅尾長,今江南山中多。說話的人看不懂這個東西,而名宇是牛,圖也是牛,或者是猴,也就丟了。”《北次經二》:“有壹獸,名曰食人。”郭註:“貪物,吃人不盡,害人也。比如在丁霞,《左傳》中所謂的饕餮也是如此。”他的《塗贊》說:“圖妙,意不若。”《海外南經》郭為民國作註:“能飛而不遠,產卵,畫如仙。”《海外南經》郭為第壹國作註:“畫亦似仙。”郭為作註:“字能吐火,畫如獼猴黑。”《僑南經》郭為作了註解:“此圖為紅鳥。”郭在《海北經》中為秉義題寫了壹句話:“畫壹輛靈車,四面驅兩條龍。”[2]
郭璞所說的“恐獸”,指的是那些有辟邪避禍之力的神獸。在這裏,我們不妨借用神話學家饒宗頤對恐懼動物和恐懼動物繪畫的定義:
恐懼的野獸是壹種強大的野獸,它可以驅散邪惡的精神和不祥...古人害怕野獸,所以他們消滅了惡靈...山海經是壹本書,有很多神奇的東西。古代敬畏動物的繪畫,保護者寄希望於此![3]
“恐獸畫”最顯著的特點是具有驅邪、抗邪、磨刀的功能,所以具有巫術性質。古代的恐獸畫被《山海經》保存了下來。
另壹個為《山海經》寫《土贊》的晉代文學家是前涼王張浚(公元307-346年)。根據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張的《圖贊》成書於鹹康年間,晚於郭的《圖贊》。標有張《圖贊》的只有兩本。[4]
晉代還有壹個人明確記載《山海經》有壹幅圖,並命名為《山海圖》,就是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公元365年或372-427年)。在《讀山海經十三經》的第壹首詩中,他寫下了壹篇流傳千古的名篇:“泛覽紂王傳,流遍山海。投球到宇宙盡頭,我不高興。”不知多少代人被這首“望山海”的詩所激勵,去追尋這幅山海圖。
而郭璞、張軍、陶淵明的動物和山海的畫早就不見了。但是畫山川奇物在我國有悠久的傳統。除了失傳的《山海經》古畫,20世紀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不少以此為題材的圖畫,如古代巖畫、青銅器上的紋飾、帛畫中的怪神、恐獸等,都以圖畫的形式記錄了人類原始圖畫時代的壯觀景象,古代對動物的恐懼也出現在這些古畫中。在此,我們從考古文物中選取壹些與《山海經》同時代的古代繪畫作品,如戰國早期漆器上的漆畫、戰國中期青銅器上的針刻畫等,加以介紹和比較,或許可以帶我們進入先民的繪畫世界,領略古代繪畫時代的優雅,與古代動物進行壹次面對面的交流。
第壹,帛畫和書籍中對動物的恐懼
長沙楚墓發現的兩幅帛畫和楚簡是已知最早的中國畫實物遺存。[5]從帛書書畫[圖1,十二月神圖,長沙彈藥庫戰國墓出土楚帛書]中,我們看到了最早的、鳳鳥、、、朱融、費祎、三神人面、蓐收、余強等神話形象。
二、戰國時期漆畫對動物的恐懼
漆畫主要是東周時期的作品,出土於湖北、湖南、河南、山東等地春秋至戰國早期的墓葬中。與葬禮有關的漆棺上有美妙的漆畫,還有隨葬的樂器和日常用具。
(1)湖北睢縣曾侯乙墓漆棺上的漆畫。墓主人內棺的頭、足、東、西四壁都布滿了花紋。其形象造型主要包括兩個系列:
壹、水神及其龍蛇鳥家族[圖2] [6]。
這裏選取的是墓主人內棺的腳檔上的圖案。畫面看似復雜,其實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水神和他龐大的龍蛇鳥家族。首先我們來看壹下主神。腳攤左右各有壹個面神;在左下方和右上方,有兩張人臉,壹個小,壹個大。這些人面神都有著相同的形態特征:人面鳥身(鳥身是畸形的),或者用蛇來操縱蛇,或者穿蛇練蛇。《山海經·海外北經》說:“北強,有壹面鳥,兩條青蛇,兩條紅蛇。”我們推測,水神余強可能是曾侯乙墓東西墻上的棺頭、棺腳、鳥臉。其次,在主神周圍,是他龐大的龍蛇鳥家族,以龍蛇為主體。據曾侯乙墓統計,龍和蛇占總數的84.13%。這是水神居住的地方,也是古代神話世界的生態環境!它們往往兩兩成群,或糾結,或對立,或糾纏,或交織,或單個活動。在這個龍、蛇、鳥的龐大家族中,有壹條《山海經·北山景》中記載的兩條體胖蛇(位於棺蓋左右兩側)。五只東經野的鳥(棺材左右兩邊中間各壹只);有“中慈二經”的四翅蛇(以上五鳥下部各壹條);有壹條蛇狀的四足魚,有《西域記三經》(位於棺槨右側中間五鳥之首下);海外西經前後各有兩條有頭的蛇(位於棺材右側中間的響尾蛇下面),等等。龍蛇鳥作為余強的形象特征,也是余強駕馭水族、駕馭龍蛇鳥的神性象征。作為水神家族的成員,龍、蛇和鳥也是水神余強的動物夥伴。
二、巫師和水神家族【圖3】。[7]
這些圖像的組合表明,巫師和水神及其家人壹樣,扮演著鎮墓的角色。這裏選取的是墓主人內棺東側壁左下部分的圖案。畫面由四個方塊組成,左邊的兩個方塊與右下的方塊主題相同,都是水神及其龍蛇鳥家族。右上方是六個蒙面巫師,右手持雙戟。饒宗頤說:“甲骨文沒有字...零字下面,頭上戴著面具。與縣城曾侯乙墓棺槨漆畫,面具形狀恐怖,正極相似。說話的人說,這個形象就是零頭,是為了驅走邪靈,保護死者。”[8]在六個蒙面巫師中,左欄上下兩個的圖像值得特別註意(見特寫圖)。二神的手呈鳥翼狀,身上有鱗,下半身有魚尾。另外,戴著尖角巨耳面具的二神也可以認為是二蛇的變形。這個兼有魚和鳥雙重特征的蛇神也可能是海神和風神余強。郭璞在《海外北方經》中對余強作註釋時,曾引用過壹段話:“北方的余強,手腳黑,騎著兩條龍。”袁珂認為“黑”是“魚體”的錯誤。這個“魚身手足”的形象,與這兩個有臉、魚鳥、手足的水神不謀而合。水神還具有巫師的功能,這在古代的神中很常見。
湖北到處都是水,水神和他的龍蛇家族扮演鎮墓的角色最合適。所以在墓葬和棺槨上畫水神、龍、蛇、鳥、蒙面巫師,也是為了辟邪避禍,保護死者。
(2)隨葬樂器和日用器皿中,以河南信陽長臺關1號楚墓出土的錦瑟漆畫最值得註意。錦瑟為戰國早期遺物,長約124 cm。錦瑟的頭、尾、豎壁上都有精美的彩繪。下面是瑟斯多夫的六張圖,是否可以命名為巫師和他們的動物同伴[圖4],現在介紹圖片的順序如下[9]:
圖1,射擊狩獵圖。獵人戴著壹頂黃頂平腰的帽子,裸露著胸部,底部是銀灰色的。右手拿弓,左手拉弦,做壹個射箭的姿勢。獵人面前是壹個拿著弓,腰細腿長的怪物。
圖2,向導圖。巫師方臉,大眼睛,彎眉,高鼻子,張著嘴。下肢如鳥(原記者:如動物)爪,使其橫平。這個人面鳥腳神可能是鐘慈八經中京山到秦谷山23的壹種山神。
圖3,向導拿著儀器。圖中右邊的巫師戴著高頂細腰的帽子,穿著長外套和寬袖子;站直了,拿著儀器,站在蛇身上。巫師面前是壹條龍站起來,昂著頭,舞動著爪子,仿佛在隨著巫師的樂器起舞。站在巫師身邊的長蛇盤繞著龍。
圖4。巫師扮演蛇。畫面中間的巫師戴著壹頂前面是鳥頭後面是喜鵲尾巴的帽子,眼睛扁扁的,嘴巴張著,發出吼聲;雙手如鳥爪,各持壹條蛇。向導面前的形象被原記者認為是壹個快步上前的細腰女子。如果仔細看這個形象,會不會是《中慈八經》中涉及岐山的三足山神?
圖5,向導拿著儀器。巫師戴著高頂細腰的帽子,嘴巴張得直直的;雙手握住儀器。壹個戴著高帽子、穿著長外套的侍者跟在他後面。
圖6,巫師玩龍圖。這塊塗好的油漆位於靠近頭部左側的墻板側面。壹個巨人雙手托著壹條龍,龍頭凸起,身上用鱗片裝飾。在它的右邊,有壹只有鱗的野獸,張開它的嘴,咬著龍的尾巴。野獸的肚子下面有壹只卷尾小狗,它在仰頭狂吠。
以上六張圖只是整個金色漆畫的壹小部分。從這幅戰國時期楚國巫師及其動物伴侶的生活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巫師在楚人的生活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龍蛇作為巫師的動物夥伴和助手,是巫師的工具,巫師能為龍蛇服務是他有巫師資格的標誌。這些也說明了龍蛇在巫圖中的重要地位。
三、戰國青銅器上的動物恐懼
(1)江蘇淮陰高莊戰國墓,屬於戰國中期遺存。在出土的青銅器中,有20多件上面有精美的針雕。這裏引用其中的兩條,與《山海經》中記載的飛禽走獸進行比較。
第壹張圖:青銅鳥獸雕紋[圖5]。[10]
畫面被橫線分成四個部分,背景是山和樹,鳥獸出沒的地方。這座山是壹個階梯狀的山坡,頂部平坦;這些樹又高又直,很有裝飾性。畫面第三部分,山洞中有壹個人面神,身披蛇身,雙手持蛇,身邊有兩獸侍奉。作者認為這個持蛇的人面神可能是山神。畫面左側是壹個後面長著壹條長尾巴的鳥頭,每個角的頂端都有壹只長著翅膀的鳥,肩上扛著壹根有九顆牙齒的橫桿。畫面的第二部分主要是馬、鳥、蛇以及各種畸形的怪物。畫面中間,左邊有壹個人臉的馬形雙面怪,壹條蛇,兩只耳朵,頭上還有壹條蛇(有學者認為它頭上有角)。這個神可能就是北朝三經中管轄太行山到五峰山46的馬身人面20神。馬臉上方是壹條四足蛇,可能是西方三大經典中的四足魚。馬神下面是兩條頭朝外的蛇。畫面中央是壹張長著兩只角的人臉,左手拿著壹條蛇,右手拿著壹把弓。會不會是東方三經中虎山到武林山的人爪山神?圖中右邊有壹只四足獸。回頭壹看,長尾分作九支,可能就是《山海經》中多次出現的九尾狐。畫面右側是壹個鳥頭人,左手牽著壹匹馬,右手牽著壹條蛇。海內京,古代東方的壹個原始部落,有壹個鳥名,壹個鳥頭。這種鳥首的個人形象,在高莊戰國墓其他青銅器的針描中多次出現,可能與古鳥名有關。
第二張圖:青銅箅子刻紋[圖6] [11]。
這幅畫也是以山川樹木作為神禽走獸活動的場所和背景。我們不打算壹壹介紹銀幕上的神獸,只討論銀幕上三種有趣的神話形象。
第壹,關於方壽申。高莊戰國墓銅針刻畫中有相當多的方頭,大多以方頭為特征,五官分明,頭上有角。或與龍嬉戲,或與猛獸嬉戲,或扛起帶齒的橫木。【圖6】畫面上半部,方壽申雙手持龍尾,雙腳練龍;圖右上方的方頭上有五個角。長沙彈藥庫出土的絲綢十二月神圖上還有壹個方頭神。有學者認為,高莊墓青銅器上的方壽神是古代戰神蚩尤[12]。《山海經》中也有幾個方頭(包括方牙):比如1,《鐘慈八經》中的岐山神涉零,形人三足。例如2,春木之神句芒在海外東經特寫,長得像鳥,像臉;郭璞註,素服。例3,《野南經》方牙虎尾,是著名的始祖式屍體。例4,《海經》載有工人之子:“炎帝。。。。。。* * *工人。* * *工業和生物儀器,儀器的第壹面是翻轉的,是復合土到達河流。”《第壹側跳》,郭註:頭頂平。宋·洛米的歷史之路。最近四年,雲“儀倒反第壹面”,據說儀有平頂方頭。如果從高莊戰國墓葬金文的圖像特征來推斷,方壽神多為頭上有角的方壽人的面部,那麽方壽神有可能就是春神句芒。如果從方壽侍奉禽獸龍蛇的能力來推斷,也可能是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