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桂田:著名相聲演員,1942年出生於壹個相聲世家,是已故相聲演員常的長子。1954期間,師從相聲演員趙佩茹先生。1958參加海軍政治部文工團。這些年來,他走遍了全國各地,成為國內觀眾喜愛的喜劇演員。常桂田老師不僅有深厚的傳統相聲功底,還能創作和表演新的相聲作品。如號角之聲,動力研究,帽廠,祝妳成功等。,都被評為優秀作品。常氏家族,滿族,原籍北京,正白旗,後為天津衛,活躍於全國。常氏家族的現代家族史可以看作是中國現代相聲史的壹個縮影。
有據可查,清末被稱為“窮不怕”的朱少文和綽號“萬人迷”的李(呂)開創了現代相聲的主要表演形式。這是現代的鼻祖。後來,我們去了常、等大師,侯和常的長子,“小蘑菇”常屬於後者。
七歲時,常失去了父親。八歲時,迫於生計,進入北京著名的復聯城戲曲班。他師從京劇大師肖長華。傅連成的班分、連、傅、盛、石、袁、雲等,名家輩出,如班的侯、連班的馬、傅班的譚、盛班的邱等。後來人們常用“出身正規學校”來形容接受過正規教育而不是開始業余生涯,其典故也由此而來。中國京劇四大家之首的常和馬都屬於練字班,甚至他們的名字都是由正式教師起的。可惜65,438+02歲後,聲音天翻地覆(青春期變聲),只好放棄唱歌,在天橋周圍學變戲法(變魔術)和“翻地”。
那個問,妳說的“傾倒地面”是什麽意思?這是老壹代人的行話。說白了就是站在大街上表演藝術,人和簡單的道具躺在地上。在那個年代,雜耍和相聲並不高雅,藝人也談不上理想和地位。他們必須先保住自己的工作。天橋藝人圈有句行話:會說話不練嘴就當藝人好,練嘴就別說傻話。經過多年的苦練,常遊走於京、津、石、張家口之間,雜耍、說相聲,逐漸在江湖上站穩了腳跟。耍花招壹般是單人練習,偶爾有人偷偷加入,類似於現在的托兒。街頭即興表演鍛煉了常的藝術才華。他根據自身特點創新發展的單口相聲,以冷幽默、諷刺辛辣著稱,“黃”、“山東打架”、“山中奇獸”等著名段子,讓老壹輩的壹些聽眾回味無窮。
有了成就和名氣,常並不滿足於拋荒種地,他大膽地創辦了“祁鳴茶館”,地址就在今天北京西單商場附近。常老,壹個以賣茶和表演藝術為主的茶社,成為京城曲藝的重要場所,吸引了當時許多著名的藝人,如張壽臣、劉寶瑞、趙昌(?比如於均波等人出現在舞臺上,觀眾也紛至沓來,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漸走進劇院和電臺。相聲終於從街頭發展到室內劇場了。在幾代藝術家的共同努力下,常先生對這壹質的飛躍功不可沒。
從茶館到解放後擔任天津曲藝工作小組組長,常幾十年來培養了許多曲藝相聲演員。1966老人的遺囑裏有這樣壹段話”...我們應該對比新舊社會,我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應該看壹看,想想他們應該對社會承擔什麽責任。怎麽才能對得起黨的培養……”“小蘑菇”常,藝名小蘑菇,在20世紀30年代大受歡迎,而常和侯在40年代達到頂峰,成為相聲史上的兩位著名藝術家。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只活到29歲。當常出生時,他跟隨父親走遍了南北。他在吃奶的時候聽父親常的相聲。4歲時,他上街“甩地”表演街頭藝人,是父親的小夥伴,喊人要錢,收錢。5歲開始和老先生說相聲。當時這麽小的孩子第壹次說相聲。此外,他的表演能力非常出色,很快就出名了。有些人不知道常,但沒有人不知道“小蘑菇”常。
老天津人還記得這樣壹件事。1930春節期間,小蘑菇和爸爸在電臺給觀眾講了壹段相聲。末了,8歲的他靈機壹動“現在掛了”(相聲行話,根據現場即興說的話):叔叔,我給大家拜年了,這裏不用給壓歲錢了。如果妳想給妳,妳可以送到我家。我家住在某條街的某個巷子裏。本來他是開玩笑,抖個小包袱,但是那些愛聽相聲的爺爺奶奶真的給家裏發壓歲錢了。
9歲時,他的父親讓常向學習,後者在音韻學界德高望重。16歲時,他找到了另壹位著名童星趙佩茹作為搭檔,藝術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8歲的時候,小蘑菇當上了團長,組織了壹個兄弟劇團,有壹段時間很紅。日本人侵占天津後,壓榨中國人,制造虛假繁榮,但物價飛漲,說便宜好。小蘑菇和弟弟常編了壹小段牙粉包,說日本人來了以後,東西真的比過去便宜了。以前10塊錢買壹袋面粉,現在只要8塊錢——就是袋子小壹點,不是洋面袋,是牙粉袋!
“牙粉包”迅速傳播了壹段時間,成為諷刺日本人的典故,小蘑菇被抓起來關了壹段時間。後來我搞加強治安,強行沒收各家各戶的鋼材。他在說傳統相聲的時候,加了壹句“現在就掛”:我把妳的頭敲成鑼。乙說:“妳的鑼呢?常對喊道:這是公安加強帶走的。為此,他被帶走並關了起來。想壹想,在當時那種殘酷的環境下,沒有多少人敢用這種與眾不同的方式罵日本人,人民把他尊為愛國藝術家。
解放後,常作為著名的社會人士,參加了1949新中國第壹屆文化代表大會。他和侯等著名相聲藝術家以極大的熱情,首先對傳統相聲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剔除了舊相聲中壹些庸俗、迷信的糟粕,提高了相聲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地位。他的新謎語、新酒令、新舊婚姻等笑話廣為流傳。他的臺風瀟灑,笑料厚重醇厚,既生動又幽默深刻,讓人笑破肚皮,卻壹點也不笑。他的藝術風格在當時剛剛起步的新相聲中起到了示範作用,影響很大。
朝鮮戰爭爆發後,1951年4月,中央政府組團赴朝,廖承誌任團長,郭沫若、梅蘭芳等北京文化界知名人士出席,天津娛樂圈未被邀請。聽到這個消息後,多次要求去前線慰問,最後被批準帶領演出服務隊加入慰問組。朝鮮戰場戰火紛飛,環境艱苦危險。行軍和表演時,經常被敵機轟炸。有壹次在說相聲的時候,敵機又來轟炸了,小蘑菇對危險並不感到意外。還加了壹個“掛”:美國佬當運輸隊長真的不錯,抗戰時送過救濟,內戰時送過飛機。今天,我們在表演的時候還掛了壹個天燈。全場哄堂大笑,緊張的氣氛得到了放松。4月23日,在平壤附近的壹個小村莊,常和他的搭檔正在休息時編故事,這時美國飛機突然襲擊、轟炸和掃射。趙佩茹受了重傷,倒在了地上。壹顆子彈穿過了常的太陽穴,他當即就死了。他只有29歲。天津公祭大會上,幾十萬人走上街頭獻上壹口小蘑菇棺材,廖承誌專程到天津參加葬禮。隨後,中央人民政府為常、程書堂、等5人舉行了追悼會。劉少奇、宋慶齡、郭沫若等領導人出席。
昌,這個小蘑菇,英年早逝,所以現在知道他的人很少了。但在相聲藝術史上,他和侯、馬壹樣,是壹位承前啟後、推陳出新的大師級人物。常的次子常、五子常、六子常寶豐、長孫常導、常桂生、常桂春等。都是很有成就的相聲演員,其中三兒子常保亭和四兒子常更是出類拔萃。
音響行業有句老話:不拿帥的就拿怪的,不拿怪的就賣,三個都不拿就卷鋪蓋走人。有的人沒有特點,缺乏“傻子才看得開心”的幽默形象,卻能有技巧在舞臺上賣實力,贏得好評;有的人長得奇奇怪怪,比如馬李三先生,壹上任就大放異彩;有些人很帥,他們在舞臺上的作品也很帥。自然的人,人人都愛。常的第三子常保亭,可以算是占帥的代表人物之壹。他小時候喜歡說相聲,跟大哥和小蘑菇壹起受到了很多熏陶。他在舞臺上精力充沛,幹凈利落,說話尖酸刻薄,尤其擅長“柳工”(相聲的行話,學逗時唱的功夫)。他表演的最大特點是“熱”,能煽起觀眾的熱情,所以從50年代開始在北京、天津等地小有名氣,後來又推出了《挖寶》、《學播音》等壹批相聲新作,風靡全國。
常保亭的搭檔白全福也是常老先生培養的著名演員。他和鮑婷個子小,高矮胖瘦,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經過近50年的合作,他們堪稱中國音樂界時間最長的黃金搭檔。說到這裏,我告訴妳壹個秘密。壹般人都不敢相信。白全福晚年失聰了。他平時戴著助聽器也聽不到有人大聲喊叫。他在臺上表演時不能帶著助聽器大聲喊叫,但他們還是在臺上表演,妳來我往妙語連珠。觀眾從來沒有想過,觀眾是聾子,因為他們是如此的熟悉和默契。常保亭壹開口,白全福就知道他在說什麽;如果白老弄錯了,寶婷可以通過“現在掛”把它折回來,完美貼合,不露破綻。沒有幾十年的努力,能走到這壹步嗎?
第四子常,1953年在海政歌舞團參軍,現在仍活躍在舞臺和電視熒屏上,雖然已經60多歲辦理了退休手續。他是第壹屆全國評選的十大喜劇演員之壹,以精湛的技巧而聞名。但他與眾不同的特點是在相聲新作的創作上獨樹壹幟。傳統相聲壹直以諷刺和幽默為主。早在20世紀50年代,藝術界就提出相聲能否克服單壹諷刺的局限,註入新鮮的內容來贊美新人新事物。作為最早向這壹新課題發起沖擊的藝術家之壹,常大膽探索和實踐,尤其是他與、鐘合作的新相聲《昨日》。新舊社會的鮮明對比,使他的思想奇特有趣,既保持了相聲幽默風趣的特點,又熱情謳歌了工廠的新生活。這個笑話壹炮而紅,傳遍了全國。與馬季的新相聲《找大叔》壹起,成為解放後拓寬相聲藝術內涵和表現形式的經典作品。
粉碎“四人幫”後,常和他的侄子常桂田合著的《帽廠》更是轟動壹時,婦孺皆知。這個笑話和姜昆的《這樣壹張照片》成為新時期相聲直接介入重大社會生活的代表作品。幾十年來,常不僅以其出色的舞臺表演,而且以其140多部相聲作品奠定了自己的藝術地位。成名多年,他始終保持著壹個老兵的優秀品質,為基層的戰士服務更是煞費苦心,壹絲不茍。1992海政歌舞團在部隊演出,退伍的常仍自告奮勇隨團演出。在秦皇島的壹個油庫,他聽說有個戰士在值班,不看節目,就去給那個戰士表演了壹個節目。近年來,他去過西沙、下海南,足跡幾乎遍布海軍。常桂田說相聲有點說錯了,因為他的父親常鮑鯤想讓他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反而跟他說相聲。如果他的父親沒有早逝,常家的長子可能早就做了其他的事情。老人為什麽反對,桂田不得而知,但相聲大師侯壹開始也反對的相聲,直到紅了才承認。桂田曾就這個問題征詢過侯的意見,但侯老只是笑笑。桂田猜想,他的父母壹定是覺得他們這壹代人太苦了,學技術太難了。他們不想讓孩子再受苦了,怕孩子學不出高低,反而丟人。好在常桂田用自己的藝術成就告慰了父親在天之靈。他說:今天,我們應該承認我們沒有超越他們,但我們取得了進步。
盡管他父親反對,也許是遺傳的力量更強。常貴田小時候偶爾碰過壹點相聲,就註定了他的壹生。1948,解放戰爭越來越緊,大城市的人都慌了。誰在乎去劇院聽相聲?但是如果妳不行動,妳就會餓肚子。有壹天,常、常保亭、康路過海河新橋,鬼市上有很多賣美國貨的人。小蘑菇靈機壹動,說:“我們應該在這裏做個便利貼(吸引觀眾)。”康心領神會,脫下帽子蹲在路邊比比劃劃,口中喃喃自語,著實引得不少人看熱鬧,納悶他帽子裏到底扣著什麽。膠水圓了,幾個藝術家又做起了拋地的生意。六歲的小桂田這幾天哄著說了幾段相聲,個人輔導非同壹般,壹下子就迷上了。天津解放後,父親讓他繼續上學,相聲就更不用說了。後來,他的母親看到他渴望學習藝術,在12歲時,他不得不讓他在學徒期間向父親的搭檔趙佩茹學習。高中畢業後,經四叔常介紹,考入海政歌舞團,並違背父親意願繼承了父親的事業。
曲藝表演者能力強,樸實,常貴田年輕,沒有拖後腿,所以每次下基層都沒有跑掉。他有壹句玩笑話:哪裏有戰鬥和災難,哪裏就有解放軍;哪裏有解放軍,哪裏就有慰問組;哪裏有慰問組,哪裏就有常桂田。1958年炮轟金門。他在廈門河厝鄉的最前沿和戰士壹起搬炮彈。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時,他在西藏前線進行慰問演出。抗美援越戰爭期間,在越南立了三等功。1963,天津被淹,他進出三次;邢臺、晉西、唐山幾次地震,中越邊境前線,江南抗洪...從參軍到現在,他在國內軍隊的這些大事上沒有落下,始終走在基層的最前沿。不要說苦難是壹種人生經歷,是壹個人的財富。經常下基層慰問演出,事先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往往要根據現場情況進行剪輯和表演,極大地豐富和鍛煉了他的藝術才華。他最早的相聲創作始於越南,他的藝術特長《現在掛》也是在基層被逼出來的。從60年代的《死傷登記處》、《號角聲》到近年來的《帽廠》、《權力研究》、《不要“必須”》等優秀作品,成為常氏相聲第三代的傑出代表。
第三代常桂田與他的前輩相比,具有更高、更全面的文化素養。除了相聲,他還涉獵戲劇和影視表演,探討相聲藝術的理論研究和語言藝術與部隊政治思想工作的關系。他違背了父親的初衷,卻不忘完成父親的夢想。再來個小負擔:高中畢業的常桂田,長期以師團長待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國家壹級演員。他被海軍政治學院聘為客座教授。他反過來想在學院學習,拿到大學畢業證,被學校壹口回絕:妳是我們學院給本科生講課的教授。在這裏上學混文憑不是笑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