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蜻蜓之眼玻璃珠只要1000。
在電視上,記者曾經看到壹個文物和珍寶的專欄。壹位女士帶來了壹顆家族傳下來的舊珠子,請專家鑒定。專家用放大鏡仔細研究後得出結論,這是戰國時期的蜻蜓眼玻璃珠,這是肯定的。
專家給出了壹個保守的價格:654.38+000多萬人民幣,頓時讓觀眾情緒爆棚...
專家解釋了琉璃珠蜻蜓眼的由來:其制作工藝起源於2000年前的古埃及,後傳至中國。戰國時期,世界上有兩件齊名的珍寶,即和氏璧和隋後珠。《韓非子》中有關於這兩件寶貝的詳細記載:“和珅之玉,不飾五彩;隋後珠不飾銀黃,其美不足。”
隋和後說的就是這種蜻蜓眼玻璃珠。在當時,它是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佩戴的裝飾品。到目前為止,中國只出土了65,438+0,000顆蜻蜓眼玻璃珠。而且每個蜻蜓眼玻璃珠的形狀都不壹樣,制作工藝復雜。雖然最初是從西方引進的,但是它的制造工藝在中國古代達到了頂峰!
看完這個節目,我壹直把它美好的身影留在腦海裏。我什麽時候能親眼看到這件稀世珍寶?
沒想到很快就在甘肅省博物館彌補了自己的不足。
在壹個展櫃裏,七顆大小不壹的蜻蜓眼玻璃珠向觀眾散發著它迷人的色彩。
珠子直徑約1到2厘米。它們的外表是壹圈白藍相間的魚眼圖案,外表呈淡藍色,看起來非常漂亮。
講解員介紹,這些寶物出土於平涼市十裏鋪鎮苗壯戰國秦墓,兩座戰國古墓出土琉璃珠57顆,其中16藏於棺中,距離主人屍骨不遠。很明顯,這顆蜻蜓眼玻璃珠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項鏈或手鐲等裝飾品,其他41件是武器上的裝飾品。出土時有兩排小玻璃珠,呈長桿狀或扁圓形。
這裏墳墓的發現是非常偶然的。1974年夏天,壹個牧童路過壹個懸崖,突然看到地上有壹個奇怪的突起。他用手壹刮,居然掏出壹個類似青銅香爐的物件,拿到收購站當廢品賣了。正是這個青銅香爐吸引了文物考古隊,讓這個壹直默默無聞的小村莊迎來了轟動壹時的考古發掘。
2西亞玻璃珠的本地化
五月的壹天,我們去了平涼市四十裏鋪鎮苗壯村。苗壯戰國秦墓遺址位於村外河邊的壹個山坡上。當年的發掘現場因為回填早已被尋獲,但站在這裏,清爽的山風吹來,依然帶起悠然懷舊的心情。
在苗壯遺址發現的眾多文物中,壹件戰國時期的鼎形銅燈更引人註目,但蜻蜓眼玻璃珠的文化價值也壹直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註。
蜻蜓之眼是壹種古老飾品的俗稱。蜻蜓的眼睛是玻璃做的,也叫有色玻璃。在後來的發展中,同心圓被嵌入到玻璃珠矩陣中,形成“眼睛”效果的鑲嵌玻璃。推測稱之為蜻蜓眼,是因為長得像蜻蜓眼。
這種“眼睛”文化據說起源於西亞或印度,相信眼睛有避邪功能的多見於從事畜牧業的草原人。在遊牧遷徙的途中,他們佩戴這種鑲嵌的玻璃珠,壹方面可以辟邪,另壹方面隨時可能換回自己需要的東西。
有“復眼”的玻璃珠在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中國。這種多彩耀眼的西亞玻璃珠深受中國古代貴族的喜愛,產生了很高的社會需求。
物以稀為貴,如何才能滿足上流社會的這種時尚?這是中原能工巧匠難以抗拒的。他們開始模仿當地的原料,用氧化鉛和氧化鋇代替蘇打,制成與西亞和地中海東部不同配方的玻璃珠,即含鉛和鋇的蜻蜓眼玻璃珠。
現在能看到的多是球形,不規則,壹個像扁方形,壹個像扁鼓。它們的體積相對較小,大多數直徑不到兩厘米。壹般在壹至壹點五厘米之間。
珠子多為綠色、藍色或黃色,母體半透明。其裝飾紋樣簡單,采用西亞常用的幾何圖案,與同時期中國玉器或金屬器物上的雲紋、平紋等傳統紋樣有很大不同。
蜻蜓眼的裝飾風格獨特,也可以說是偏向西亞風味,主題是同心圓。同心圓壹般是三層,多的有五六層。它們以平面的方式嵌入,中心點為深藍色,外層為棕白色或藍白色。嵌入的眼睛是壹體的,不凸出,不易脫落。
戰國晚期的蜻蜓人的眼睛不同於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的眼睛。它們體型略大,直徑約2厘米,手工越來越精致。顏色上雖然沒有突破,但依然是不透明的白色、藍色、棕色、卡其色。但其裝飾花紋華麗多變,圓形花紋凸起或雕花,造成鼓眼的效果;還有眼睛的白色輪廓以“祈月”的形式代替同心圓,造成斜視,使“眼睛”更加生動形象。
中國玻璃發展史上的重要壹筆。
壹些專家認為,在苗壯遺址發現的蜻蜓眼琉璃珠是史書記載的隋代珍珠。
《呂氏春秋》用“隋朱戲雀”壹詞比喻大材小用:“現在有人用隋後珠演雀。什麽事?”每壹個美好的事物都伴隨著壹個動人的故事,和氏璧和隋後珠也不例外。
有壹個關於隋朝珠的傳說:有壹次,隋朝看到壹條受傷的蛇,身體破碎,他就用藥給它蓋上。結果,這條蛇得救了。蛇傷痊愈後,為了報答隋侯,從河裏取了壹顆大珠來報答隋侯。這顆珠子被稱為隋後珠。
隋侯是西周初年壹個叫姬的諸侯。這個國家曾經很強大。據史書記載,漢水之國大在隋朝。隋在戰國中後期被楚所滅。在青銅器銘文中,隋國曾被稱為曾國。1978年在湖北隨州郊區擂鼓墩發現的曾侯乙墓是隋侯墓。當時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多達15000件,僅青銅器就達10.5噸。很明顯,隋侯是壹個非常富有的王子,否則陪葬品不會這麽豐富。隋侯之所以如此富有,與隋侯之珠密切相關。
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們經常列舉六種“中華瑰寶”,其中之壹就是隋侯時期的明珠。時至今日,人們還能在《莊子》、《韓非子》、《墨子》中找到相關或相似的描述。
在分析了曾侯乙墓中發現的玻璃珠的化學成分後,發現它們是西方的鈉鈣玻璃,而不是中國制造的。隋後珠應該是本地出產的,是另壹種琉璃珠——陶昕琉璃珠。這種珠子是戰國時期方士發明的。他們用制造鉛鋇矽酸鹽玻璃和鉀矽酸鹽玻璃的技術,制成了中國特色的玻璃珠——陶瓷心釉陶珠。這是隋侯時期的明珠。
隋國位於南方漢水流域,隋後珠自然出自那裏。那麽,在涇河上遊的壹座戰國秦墓中發現,會不會讓人覺得突兀呢?
這要從苗壯戰國墓遺址的位置來分析。平涼是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後非常重要的壹站。從長安、平涼、固原、景泰到武威,這條路線是絲綢之路上的壹條捷徑,也被稱為“西漢第壹國道”。
在苗壯戰國時期的墓葬中發現了來自埃及的蜻蜓眼琉璃珠和當地工匠制作的陶瓷心琉璃珠,這恰恰說明在古代,中西文明是沿著絲綢之路雙向交流的。
作為中國玻璃發展史上最重要的項目和古代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戰國時期的“蜻蜓眼”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文化內涵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註和喜愛。玻璃收藏家牧之說:“無論如何,人們都不能忽視戰國時期蜻蜓眼飾的絕世之美,它經歷了幾千年,跨越了時代和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