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的圖書館之城——深圳
廣東歷史悠久,文化獨特。主要有三部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廣東粵菜,潮州菜。廣東粵劇和潮劇屬於中國十大地方戲。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優雅婉約;潮汕粗獷豪邁的歌舞,是南方藝術林中的壹朵奇葩;東莞白子論文公益活動是中國文化創新品牌,起源於廣東東莞市清溪鎮。是官民共建的文化交流平臺。開平碉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圍屋被認為是中國漢族南遷文化的代表建築,潮汕民居則古典典雅。據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到2002年,廣東省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為16041億元(不含基建),占全國文化產業總產值的13.58%,居全國首位。八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建設了壹批投資規模大、設備先進的現代化文化設施,舉世矚目。全省文化機構(不含電影行業,下同)2427個,文化人員22570人,初步形成了藝術創作和表演、群眾文化、公共圖書館、電影發行放映、文物博物館、文化市場等骨幹網絡。近年來,官民進壹步加強合作,社會公益文化活動論文百篇,形成了以國營文化為主的社會。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是國內壹流樂團,廣東實驗現代舞團是國際知名舞蹈團。已建成或在建的標誌性文化設施有省博物館新館、星海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東莞玉蘭大劇院等。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居全國首位。在國家最高社會文化獎項“群星獎”評選中,廣東省連續兩年獲得總分和金牌數全國第壹。中國乃至亞洲第壹個水下考古基地位於廣東。1997、2000、2001,部分項目被列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2年,廣東音像城銷售額達到16億元,占全國批發量的70%。連續五年,文化團體內外對外文化交流總量全國第壹。但是人均博物館和圖書館的數量很低。
粵劇
粵劇,又稱話劇或粵劇,起源於南戲,明代嘉靖年間開始在兩廣出現。是揉合合唱、樂手演奏音樂、舞臺服裝、抽象形式等的表演藝術。粵劇的每個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最初表演的語言是中原音韻,也稱為歌劇院普通話。到了清末,文化人為了宣傳革命,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讓廣州人更容易理解。粵劇被列入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壹批518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粵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臺灣省、香港和澳門。粵劇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和中南美洲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演出。粵劇是中國南方的主要劇種之壹,融合了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益陽、昆山、梆子等劇種,並吸收了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以梆子(京劇稱為西皮)、黃兒為特色。
潮劇
潮劇傳統吉祥劇《五福蓮》與京戲。
潮劇又稱潮劇、陰超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壹種古老的地方戲,已有430多年的歷史。它是宋元時期南戲的壹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變而來,吸收了弋陽、昆曲、皮黃、梆子等劇種的特長,並結合了潮音樂等地方民間藝術,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從壹開始就不使用潮州話。從明版《采花女錦曲全集》中可以看出,此時的潮劇主要以潮汕方言唱腔為主,但其部分唱腔和刀白被打上了“官腔”的標記,這說明潮劇在由南戲演變的過程中,最初可能使用官腔,然後逐漸降低官腔的分量,最後完全地方化。
廣東漢劇
英文歌
廣東漢劇曾被稱為“亂彈戲”、“外江戲”、“星美漢劇”。1933年,廣東梅州大埔縣人錢若存《漢劇大綱》,取名漢劇。此後約定俗成,壹直沿用至今。流行於梅州、粵東北及粵閩贛交界地區。實際上它來源於皮春合流後的徽劇,屬於以西皮、黃兒為主要聲部,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清代雍正至乾隆時期,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高州木偶戲
高州木偶戲,又稱鬼戲,是高州民間藝人不斷吸收、轉化、發展而形成的壹種新劇種。由藝人表演,集唱、做、玩、打於壹體,其中粵語是“唱”的語言。木偶戲的所有道具都可以裝在壹個木偶盒裏。逢年過節或農閑時,木偶藝人會把木偶箱子扛在肩上,繞著村子走壹圈,在村裏房子旁邊的空地上或大廳中央擺壹張八仙桌,搭起木偶表演舞臺。高州木偶戲以棍頭木偶為主,附布袋木偶。這個木偶造型精美。它用堅韌的木材塑造後,用誇張的方法進行彩繪和裝飾,使之生動傳神。高州木偶戲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百年木偶,時代新經典”,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註。2006年,高州木偶戲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州單偶曾赴法國、德國、香港、澳門等地演出,深受歡迎。
廣東特色民俗
廣東的主要節日基本上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這裏介紹廣東最著名的節日慶典。舞獅分南北,粵語稱之為舞獅,廣東的舞獅表演以南方最為著名。獅子由五顏六色的布條組成,每只獅子由兩人表演,壹人頭舞,壹人尾舞。表演時,舞獅者要以各種動作展示南派武術,很有男人味。是廣東各種節日中最常見的表演活動。木魚宋豐厚的文化積澱,是東莞打造“文化新城”的堅實基石。東莞木魚歌流行於東坑“嫖娼節”,開創了東莞傳統文化古為今用的新途徑。英文歌北方叫秧歌,南方叫英文歌。廣東普寧、潮陽、惠來、陸豐甲子、潮安都有英文歌,其中以普寧、潮陽最為著名。鸚哥是潮汕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廣場舞,起源於明代中期,以梁山108英雄為原型。表演者手持英文歌或鼓,混合武術、舞蹈等藝術形式,以粗獷的氣勢燒塔。燒塔是潮汕地區的民間活動,傳統中秋節。據說這是漢人反抗元朝殘暴統治的起義信號。世界上最高的電視塔(廣州)
最著名的燒龍是揭陽的喬林燒龍。人們會在節日的夜晚聚集在舞龍場,在鞭炮的巨響下觀看燒龍表演。起初,幾十名年輕人拿著燃燒的竹電纜在體育場周圍奔跑。然後,充滿煙火的龍出現了,舞龍的人正抱著龍在體育場裏跳舞。最後,龍開始噴火。燒完龍後,煙花全部燃放,鑼聲、鞭炮聲響徹雲霄。華麗的龍舞滿地,場面十分壯觀。廣東使用的語言有普通話、粵語、客家話、潮汕話、粵西話(高州話)和英語,其中除少數民族語言外,其余分別屬於漢語七大方言中的粵語、客家話和閩南話。到2009年,以這三種方言為母語的人分別約占廣東本地人口的40.1%和39.1%。廣東的廣州話代表廣府話、粵方言、潮汕/雷州半島話、中國閩南話,梅州話代表廣東的中國客家話。還有壹種特殊的陽江方言,只在陽江地區使用。其中,粵語在2008年被聯合國正式定義為壹種語言,屬於日常使用的五大主導語言之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網站上列出了各個國家的所有語言。“中國”壹欄,普通話排第壹,粵語排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