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年畫是怎麽印出來的?

年畫是怎麽印出來的?

壹位掛著年畫的老人王樹村講述了他近70年來的收藏和研究。

來源:南方都市報

“莊稼忙”天津楊柳青

老鼠嫁女四川綿竹

壹位掛著年畫的老人王樹村講述了他近70年來的收藏和研究。

“年畫是不可再生的文物”

王樹村

他是天津楊柳青人,所以對年畫的了解可以說是從小就開始了。當王樹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每逢節日,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貼幅畫。他回憶說,那時候逢年過節,大家都在大門口貼個守護門神,意思是不讓小孩進來;院子裏的小門不能貼在門上,否則會有惡鬼進入院子,所以壹般會在小門上貼壹些吉祥的年畫,比如麒麟送子,雙喜等。那時候,年畫是很常見的,每個節日都會貼上壹張新的,以表達來年平安吉祥的美好願望。

後來日軍入侵東北三省,他們在這些地區用年畫宣傳,分化人民抗日力量。

王樹村對日本對他的同胞的文化侵略感到憤怒。他只有壹個想法,這些珍貴的東西不能落到外國人手裏。“老師教我們要愛國,但日本人侵略了我們的土地,奪走了我們的文化。我不能成為被征服的人。當時就是這個想法,所以我開始收集年畫。”

壹開始,王樹村從鄰居那裏收集他們不想要的年畫,當他們看到這些畫時,就買下所有的畫。後來有條件了,就去全國各地的古玩市場尋找,慢慢積累了壹些年畫。後來從華北大學畢業後做了美術雜誌的編輯,年畫的收藏方式也多了。

除了收藏年畫,王樹村還收藏壹些民間藝術精品,如刺繡、皮影戲、燈繪等。他不僅收集,還逐條研究考證。他對每幅年畫的內容、來源、故事進行了考證和評論。所以在他接觸的民間藝術領域,他不僅僅是壹個收藏家,更是壹個理論家。從1936開始,王樹村開始收集年畫。到現在為止,在差不多70年的時間裏,他用了50多本出版的書來闡述他對中國民間藝術的研究,他對民間藝術的貢獻可以從他的書中體現出來。

今年初春,本報記者有幸用年畫采訪了這位老人。現在84歲的王樹村仍然堅持每天伏案工作。他告訴記者,他手頭正在寫兩本書,有很多民間的東西想寫下來給後人看。

今年初春,本報記者有幸用年畫采訪了這位老人。王樹村告訴記者,年畫早在2000年前就存在了。這種民間木版年畫在過去並不被重視,但無論是紙張、畫板還是繪畫技術,都表現了每個時代的人文歷史特征,是不可再生的文物。我收藏年畫就是為國家做點事,為子孫後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盡壹份綿薄之力。

年畫總是教育人們要善良。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方都市報》):您從解放前就開始收藏楊柳青年畫,這個收藏持續了將近70年。後來妳被調到中國美術學院學習民間藝術,是不是因為這個妳對年畫情有獨鐘?

王樹村:也許吧。我自己是學美術的,對年畫比較了解。後來領導讓我做民間藝術研究,我就壹直在研究這個,研究了壹輩子。

特別喜歡我們楊柳青的年畫,還有剪紙,泥人,糖人。這壹系列的民間藝術都在楊柳青。除了收藏年畫,我還有很多刺繡、皮影戲、燈繪、木雕、地毯樣品、蛋糕木模、海報等藏品。實際上,民間藝術更能反映普通人的生活。他們記錄了歷史的發展,繼承了中國的許多道德傳統。我覺得這些東西應該保留。

我們以楊柳青年畫為例。它們裏面的內容總是教導人們要做好人。他們不會教人變壞或打架。他們沒有這些內容。都是教我如何好好學習,如何報效國家,抵禦外侮,不忘國恥!這些年畫都是教育孩子的。楊柳青的年畫更系統,更有傳統教育。

當時攝影還不普及,就靠這些工匠畫的這些東西。他們留給我們的不是筆墨和趣味,而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比如“當鋪劫案”。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當鋪老板是什麽樣子,當時的衣服是誰穿的。這些圖片確實是真實歷史事件的再現。天津楊柳青還有壹幅名為《莊稼忙》的年畫,以鏈條的形式反映了從莊稼播種到糧食收獲的過程,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影像資料。

杜南:到目前為止,妳已經收集了多少幅年畫了?聽說“文革”期間,妳的很多年畫都被燒了。

王樹村:我從來沒有數過。我根本數不過來。有人曾經給我數過,壹萬多塊,包括年畫和很多畫板。這些東西不容易保存,容易發黴,或者被蟲子吃掉。我把它們放在盒子裏,這些盒子排列在壹起就成了我們的床(笑)。那時候我們家裏不需要床,可以把箱子壹字排開睡。

“文革”時我把它們轉給了農村的親戚,大部分都保存了下來。但是我也燒了壹些,真的很無奈。後來大部分年畫都捐給了國家博物館。畢竟在那裏可以更好的保存。

外國人更珍惜年畫的價值。

杜南:據我所知,外國對我們的年畫非常感興趣。例如,大英博物館收藏我們的年畫。

王樹村:我經常對我的傳統事物宣傳得太少。我感到非常抱歉。中國很多人看不起民間藝術,認為不值壹提。但是國外不壹樣。他們把中國的年畫視為珍寶。我去過前蘇聯、澳大利亞、奧地利、英國、日本等國家,他們都收藏楊柳青年畫,而且保護得非常好。這些大多是八國聯軍進攻中國時掠奪的。

杜南:我聽說這些國家專門讓妳鑒定他們的楊柳青年畫。

王樹村:是的。前蘇聯邀請我鑒定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年畫,我與他們合作出版了蘇聯罕見的中國年畫集。我也參觀過英國的博物館。他們那裏有很多年畫,都是很優秀的。我問他們要,他們不給。其實他們偷了中國的東西,現在不想要回來了,只能拍照片。

杜南:他們這麽喜歡這些中國傳統藝術嗎?

王樹村:妳不喜歡恒溫的收藏室和展廳嗎?雖然國外的藝術種類很多,但是沒有年畫這種形式,是用木刻印刷,然後手工繪制。國外有版畫的話,他的版畫不代表有我們木刻那麽大。沒有這麽大的規模,就沒有藝術家來創作。國外有畫家、油畫家、版畫家,但不可能創作出這麽大的版畫。

我們研究自己的年畫已經太晚了。特別遺憾和難過的是,第壹本年畫史書《中國年畫史》是日本人寫的。外國人很喜歡我們的年畫,我們自己卻不珍惜,也很少有人在意。

努力為後人寫壹本書。

杜南:我聽說妳們壹直在出版介紹年畫的書籍,還有很多民間藝術。這些年來,妳已經出版了40多本書。到了這個年紀,妳還堅持寫書是吧?

王樹村:有40多本書,有50多本。除了年畫,我還喜歡剪紙、泥人、刺繡、皮影戲和其他民間東西。我想寫下我所知道的壹切。我之前出版的很多書都是關於年畫的,後來又寫了《中國皮影戲史》、《中國剪紙藝術史》等等。最近出了壹本《中國民間美術史》,現在正在寫新書。

杜南:妳能介紹壹下妳正在寫的書嗎?

王樹村:這是壹幅關於古典文學的民間繪畫,主要是四部經典作品:《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這些年來,我收集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在臺灣省,我出了壹本《紅樓夢》,裏面不僅有年畫,還有剪紙和插畫。另外,我打算寫壹本關於商店招牌的書。以前做不同生意的店鋪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招牌,應該算是商標或者招牌廣告的前身。這種做法在元代就已經有了,就像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當鋪會在門口掛壹個大大的“典當”,賣酒的店鋪會掛壹面寫著“酒”字的小旗。我準備把這些東西整理出來,出版壹本書。裏面的知識挺有意思的。

年畫故事《老鼠嫁女》

年畫是過去普通人的壹種重要娛樂形式,種類繁多。比如我們常見的門神,五子入題或者祈福驅邪,除了傳統的反映人們生活的年畫之外,還有年畫和寓言。

在中國,正月二十五日被稱為“添倉節”。意味著倉庫是空的。如果妳想增加壹個倉庫,妳必須工作。告訴勞工們趕快種田。當妳的倉庫紅了,妳就不能再坐在那裏吃東西了,妳必須工作。這壹天,有壹個故事叫添倉二十五。老鼠生了個女兒,想嫁給壹個厲害的人。它對太陽、烏雲和墻壁不滿意。像“老鼠嫁女”這樣的年畫,就是老鼠送親的隊伍,老鼠扛旗、吹喇叭、擡轎子、送嫁妝的畫面。這個故事有壹定的寓意。

此外,還有壹幅年畫叫《三猴燙豬》,畫的是三只猴子戴著瓜皮帽,壹只黑豬戴著帽子在打牌賭博。三只猴子合謀作弊,卻輸給了壹只錢多權大的肥豬。畫的目的是勸人不要貪賭,同時諷刺剝削者如大黑豬。

撰稿:本報記者王晶晶

天津楊柳青是後世的瑰寶。

王曉峰2004-01-15

我去天津采訪民俗文化專家馮驥才先生時,天津的朋友對我說:“現在他什麽都不幹。”大概意思是,壹個作家,小說寫不好,就要拯救民間文化。但在馮驥才眼裏,拯救那些可能瞬間消失的民間文化的價值,遠遠大於他寫的壹部小說。所以現在他是個大忙人,每天早晚都要寫作,整個下午都給全國各地的媒體。

馮驥才有壹個工作室,在天津市區壹棟不起眼的居民樓裏。這是他原來的家,兩個房間擺滿了他從民間收集的各種古董物品,每壹件都是壹種民間藝術品,房間裏有很多書籍、藏品、字畫。其中有壹幅他寫的書法:“前世之寶,後世之寶。”馮驥才為身邊楊柳青年畫的生存傾註了太多心血。

楊柳青只發現了四位老藝術家。

我比較關註楊柳青,因為我生活在天津,這也是壹個交互因素。比如我的作品裏,比如《神鞭》《三寸金蓮》,就有很多地方民俗。我寫小說不是為了民俗,我想寫這個地方的人,必然會涉及到他們的民俗,因為壹個地方的民俗是這個地方的人最深刻的生活之壹,也是這個地方的人。不研究他的民風,就無法了解這個地方的人。我更註重人背後的文化背景,所以我喜歡這個地方的民風,我也會喜歡這個地方的民風,這是壹種趨勢。那麽從另壹個方向來說,我可能喜歡民間藝術和民間美,所以我可能會了解年畫。

我很小的時候就接觸了楊柳青年畫。當時我也斷斷續續收藏了不少,但都在文革中毀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偶爾去楊柳青鎮,突然覺得楊柳青沒有年畫。在1991,我舉辦了楊柳青年畫節。我邀請了全國各地的人來天津,還舉辦了年畫研討會。我把年畫節的閉幕式放在楊柳青鎮的“時嘉大院”裏,來刺激楊柳青年畫,看看能不能刺激壹下。

從90年代初開始,我每年都去楊柳青。我發現楊柳青年畫正在消亡。原因是這個鎮的城市化,農村的城市化,城鎮的城市化。現代化的速度是殘酷的。現代動物在啃食歷史的精神植被,加速了楊柳青年畫的消亡。那時,我有了壹個想法。我想看看中國的木版年畫是如何壹點壹點消失的。我每年都寫壹篇關於年畫的文章。去年寫了壹篇關於南翔文化的文章。南翔有36個村。這36個村基本都是“家家會摸,戶戶會染,戶戶善畫。”那壹帶基本都是口口相傳,老婆婆領著媳婦做,全家人在炕上畫年畫。當時有100多家畫店。去年,我帶了壹個小組,搜索了36個村莊。基本上我找了四個藝術家,壹個82歲的藝術家叫楊,他早就不畫了。他每年都拿出老版本,刷壹兩百本,送給鄰居。他說那只是為了開心。80歲的藝術家2000年就不幹了,沒有接班人;我找了這位67歲的藝術家好幾次,才找到他。他現在住在壹棟外國建築裏。他手繪的五仙很好,現在已經不畫了,畫國畫。最後壹幅名為王雪琴,是壹幅缸中魚畫,基本上是楊柳青鎮農耕形式的民間年畫。那麽在楊柳青鎮,只有霍家還是真正的、正宗的藝人。

民間藝術是* * *精英藝術是個人。在楊柳青,妳畫的娃娃受到大家好評,妳才能站起來。大家覺得好的,其實已經把這方面的審美放進去了。但是作為民間藝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絕活。比如有的人雕刻盤子很好,有的人畫畫更好。所以口口相傳,心口相傳,就怕沒有傳播,沒有傳播就壞了。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畫在新年習俗中的地位

還有壹種更重要的過年方式,就是貼年畫。為什麽?因為年畫是看得見的、具體的,反映的是人們對生活的願望,與其說是生活理想,不如說是生活願望,願望更實際。帶著這種理想和願望,中國人在春節期間過著比普通生活大壹點的生活。比如過年要吃平時吃不到的東西。通常沒有理由穿新衣服。過年的時候會穿新衣服,裏裏外外都是新的。過年比普通生活更接近壹種理想,就是把生活理想化,把普通理想化的生活變成現實,就是把理想生活化。我認為這是中國人慶祝新年的最好方式,並努力擴大他們原來的生活。所以人們對中國新年有更深的感情,這是在這裏。

因為年畫是繪畫的壹種,可以把很多內容放進去,所以可以具象,可以形象,可以直觀。以前老百姓幾乎不識字,年畫形象直觀,信息量大。所以年畫實際上是把人們的過年心理外化、物化了,年畫就成了過年很重要的東西。

我們在搞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時候,其實是把年畫作為壹個龍頭工程,先啟動的。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我壹直在努力學習大學裏的年畫。我覺得年畫涉及中國民俗學,民俗心理學,人類學,文化學,包括美術,是最廣泛的。中國沒有民間藝術,包括剪紙和皮影戲,像年畫壹樣綜合反映農耕時期人們的生活理想。沒有壹種藝術能表現這麽多。不僅僅是生活,還有宗教和民間崇拜。此外,它還使用了許多方法,如象征,擬人,比喻,誇張,以及年畫中最獨特的技巧-諧音。比如馬上有壹只蒼蠅,就叫“馬上贏”。這些諧音可以組成非常有趣的畫面,妳不可能馬上知道它的意思。僅僅根據年畫中的諧音內容,就可以寫出壹本很厚的《年畫諧音詞典》。

我想說的是,年畫在中國的新年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讓新年的理想看得見,而在那個沒有電視的年代,年畫基本就是墻上的電視。年畫也有很多種形式。年畫貼的到處都是,過年的時候融合了很多人和年畫的內容。所以在中國的藝術文化作品中,年畫應該排在第壹位。也可以說,中國的民間年畫是壹個佼佼者,這是年畫在年畫文化中的壹個地位。

年畫的興起,我們壹般認為漢代有門神,但這不是年畫。妳什麽時候拿到年畫的?山西臨汾平陽出土的兩幅年畫,壹幅是“四美圖”,壹幅是“關公像”,我認為是最早的年畫,是木刻的。中國雕版印刷實際上起源於唐宋。應該說,年畫是中國古代作為印刷大國的壹個突出表現。雕版印刷廣泛應用於年畫中。壹方面促進了年畫文化的發展,另壹方面也促進了雕版印刷的發展。

中國年畫的風格

中國是壹個文化多元燦爛的國家,各地的地域文化完全不同。由於地域文化的不同,木版年畫的風格也完全不同。比如四川的綿竹年畫,有壹種獨特的四川文化的神秘感。蘇州桃花塢年畫清淡細膩。河北武強的年畫有很強的幽默感和智慧。山東濰坊的年畫蒼勁有力,陽剛之氣十足,有很強的興旺感。這張當地年畫中的中國娃娃的頭是方的,楊柳青年畫的頭是圓的。天津的年畫和北方其他地方的年畫不壹樣。總的來說,他們屬於北方體系,但是這個地方緊挨著北京,靠近大城市。它想給皇室貴族送年畫,所以它的年畫太土了。另外楊柳青離天津近,年畫發展的比較細致。後來,壹些中國畫家來到這裏參與年畫的創作,所以它的年畫非常詳細。而且楊柳青的年畫是半畫半印半畫,更接近國畫。年畫的特點與中國畫不同,中國畫追求高雅和豐富。總的來說,楊柳青年畫題材廣泛。中國年畫有近萬種,其中楊柳青年畫占六七成。

我喜歡民間藝術的情感表達。

我是從畫家開始的,不是作家。從我二十多歲開始,我就對年畫感興趣。我對西洋畫和中國畫都感興趣,但我也喜歡民間繪畫。我喜歡他們有幾個原因。壹個是民間繪畫中有強烈的民間情懷。我覺得這種很樸實的民間藝術,就像泥塑壹樣,讓我很感動。不僅僅是年畫,我廣泛喜歡民間藝術,從民間建築到壹個小錢包。我喜歡他們表達情感的方式。我認為民間藝術充滿智慧。我也喜歡他們的美感,喜歡他們獨特的手法。因為人在表達審美理想的時候,和精英藝術家是不壹樣的。直接表達出來,不帶任何功利色彩。

我想成為壹個完整的中國民間文化圖書館。

去年2月,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立項,現在首批15省份已經啟動,省級層面成立了民間文化搶救組織。目前,15省份的普查工作已經啟動,社會影響越來越大。此外,還有壹些具體項目設立了國家救助中心,比如年畫、剪紙等。我們還將陸續建立皮影戲和泥塑搶救中心。現在要做的基本上是三個方面,壹個是民間文學,壹個是民俗,壹個是民間藝術,民俗方面,每個縣都有民俗年譜。中國有2700多個縣,我們大概會有2500多個民俗誌。民間文化正在迅速消失。按照現在的消失速度,如果10年我們得不到這個東西,未來它就沒了。

我們對年畫的普查,是對整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的壹個很小的側面,因為我們要做的是對中國所有的民間文化做壹個全面的記錄。就像馬爾羅當年在法國做的文化普查壹樣,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民間文化做壹個“四Ku全書”,存檔。也許在10和15,我們的民俗文化會消失,而且無法再生。它是五千年文明的積澱,現在已經分崩離析,所以我想記錄最終的文化形態,所以我想做壹個完整的記錄。這種記錄應該以影視人類學的形式記錄下來——文字、影像、攝影。年畫是我們的壹部分,楊柳青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壹個產物,因為中國大概有20張左右的木版年畫,現在要做17卷。關於楊柳青年畫,我們首先做的是記錄,其次是保護。保護工程是政府做的,搶救只能由專家來做。政府不知道怎麽去解救他們,但是有保護他們的力量。保護也發展了,就是怎麽讓它活起來。比如河北蔚縣的剪紙,現在是遊客。以前是老虎驅鬼,現在變成了旅遊產品,就沒有這種感覺了。為了讓它好看,人們就買了它,於是人民原本淳樸的感情就沒了。

其實民間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也是需要變異的,只是它的變異比精英文化慢,需要創新,而民間文化相對穩定,性比個性更難改變。民間藝術過去存在於壹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現在已經成為壹種旅遊。旅遊帶來的壹個問題是,民俗文化的淳樸沒有了,民俗情懷沒有了,內在的東西也沒有了。事實上,它就像壹種精神。如何讓民間藝術的生命存在,而不是讓它以這種形式存在,是壹個問題。但是現在我們生活在壹個商品經濟的時代,旅遊是典型的商品經濟的產物,所有的旅遊附屬品都應該商業化。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改變,所以這些問題需要討論。

用民間藝術對抗全球化

我個人更大的想法是拯救民間文化,以對抗全球化。我認為我們在中國的公民遇到的最大的文化問題是全球化對我們的傷害,而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壹點,我們很高興讓文化進入世貿組織。事實上,從知識分子的個人角度來看,經濟全球化,而文化的趨勢實際上是本土化,所有發達國家都是如此。我們沒有那樣做,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看到文化的存在。

去了歐洲,在歐洲看到的民間文化基本都是原生態文化,包括它的民間歌舞。我去過很多國家做民間藝術,他們的民間文化保護的很好。學者們幫助他們如何繼承原有的傳統。他們也有很多機構去挖掘原創的東西,不去商業化。另壹把鑰匙是什麽?人們欣賞民間藝術的取向和我們不壹樣,我們就買兩件東西帶走。當他們選擇民間藝術時,他們有很好的品味。他們找的是最簡單的壹個,眼光很犀利。當整個社會達到壹定的文明程度和教育程度,人們就會有這種選擇。也許當妳有這個選擇的時候,這些東西可能都變壞了。真實的東西在哪裏?如果要變回去了,還是可以和歷史聯系起來的,商業化的東西也要修改。我們的依據是什麽?我覺得只有原生態的東西才能保留下來。民俗文化是壹個生與死的過程。不註意保存,就沒了。還有壹些保存得特別好。■

霍清友和他的楊柳青年畫

霍清友是楊柳青年畫世家的第六代傳人。他是馮驥才發現的唯壹掌握勾、刻、印、畫、裝裱技術的藝術家。

在采訪霍清友之前,記者來到天津市河西區的“楊柳青畫社”,發現楊柳青年畫在這裏已經形成了產業規模——畫社目前在天津有三家專賣店,年盈利數百萬元。在畫社的院子裏,在負責人李大姐的陪同下,我看了楊柳青年畫的全過程。李大姐告訴記者,目前畫社已經收藏了3000多本老版,很多都相當珍貴。即使在今天,制作壹個中等復雜的母版也需要大約4個月的時間。

次日,記者來到距天津約30公裏的楊柳青鎮,探訪楊柳青年畫傳承人霍清友。

如今這座小城已經沒有了壹絲古樸,它的布局甚至比天津的“Ku路童”還要整齊。在鎮中心的大廣場上,四周是壹群群現代社區,常見的雕塑和裝飾在各個城市比比皆是。50米長的羅馬鬥獸場的壹排柱子格外引人註目。找了半天,沒找到跟年畫有關的裝飾品。而在這個鎮的周圍,原來的村子已經變成了拆遷工地。

按照霍清友先生的提示,我沿著運河走了壹圈。在壹個現代化的小區前,我看到壹面老式的旗幟點綴在樓群中,上面寫著“玉城”。這面醬紫色的旗幟在建築中顯得如此突兀和不和諧,似乎暗示了今天民間文化的現狀。

霍清友去年才搬到這棟樓。他家有三層,壹樓是工作室。當他走進房間時,他正在和他的徒弟壹起工作。三樓的墻上掛滿了各種楊柳青年畫,二樓和三樓的客廳全部作為展室,部分是霍先生自己畫的,部分是他從民間征集的珍品。這些作品幾乎就是壹部從清朝到文革的楊柳青年畫史。

談及楊柳青年畫,霍青友直接告訴我:“我現在有壹種負罪感。”這份愧疚,是他曾經用自己的斧頭毀掉了很多年畫的母版,所以他比過去更認真,更敬業地把楊柳青這門瀕危的手藝傳承給下壹代。他說:“第七代現在也在畫畫。現在不管誰來,只要他們願意學,我都會無私的教他們。為什麽?畢竟這個東西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是民間的東西。我學會了不把它傳給我的祖先。這種民間工藝很復雜。等我明白了再告訴他們,不然他們會下大力氣走彎路,因為我走了很多彎路。”

霍先生描述了“文革”期間年畫大師被毀的過程。“YuchengNo。”是霍青父親的藝名。正當準備繼承霍家手藝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的父親把它們藏在天花板裏,以保護它們不被舊資本主義摧毀。當時大概有300多塊主板。後來房子漏雨,需要維修。藏在天花板裏的母板被發現了,於是他爸爸在院子裏挖了壹個大坑。天黑了,他把它埋在坑裏,用防水油布包好。但沒想到下雨的時候,埋母板的地方陷進了壹個大坑,再拿出來的時候,被雨水浸濕了。年畫用的主板壹般都是梨木的,最怕潮濕。“當時的主板有的是我父親藏起來的,有的是大隊拿走放在壹個房間裏的。後來民兵開會,其中壹個說:‘下雨了,不能開車出去。請把那些舊東西拿出來,我們去房子裏開個會。他們把很多板材鋸成圓板凳,還有壹部分被農民偷回家做自行車踏板。因為母板是磨邊的,所以踏板不會打滑。有的被我剁了,各種顏料倒進渠裏,黃渠水變紅了。我的內疚是因為很多珍貴的古籍版本被砍掉了。於是從1980開始,我恢復了世家的這門手藝。"

當霍先生重新拿起這門手藝時,發現由於文革浩劫,很多古版已經失傳,人們也不了解楊柳青年畫。“他們對楊柳青年畫可能知道的,就是捧著壹條大魚(也就是流傳最廣的蓮花年綽綽有余)。有什麽好出名的?我去無錫參加第二屆中國民間藝術節。當時現場展示了我的年畫。有人問我,‘這是楊柳青年畫嗎?我答應了。他們又問我,‘妳叫什麽名字?’?我說:‘我姓霍。他說,‘那這不是楊柳青年畫。別人的楊柳青年畫姓楊,妳姓霍,不是壹回事。”有壹次上美術課,老師也說‘楊柳青的年畫什麽都不是,就是抱著大魚。它們非常粗糙,不可能是優雅的。我跟他解釋國家不再推廣楊柳青年畫了,他不信。我告訴他,楊柳青年畫有五類:人偶、仕女、民俗、戲曲、偶像。在我們這壹代,它已經填滿了壹個佛教課堂。"

“為了彌補當年的錯誤,我開始挖掘整理自己的作品,還有就是搶救失傳的藝術家手稿。”霍先生收藏的各個時期的楊柳青年畫中,有壹幅殘畫叫《大過年》。談及這張殘圖,霍老師這樣描述他是如何保存的——

“過去,人們很窮,所以他們在墻上蓋房子。其中壹個,房子比較舊,需要裝修,但是* * *用了壹堵墻,不能拆。就在原來的墻外面,又建了壹堵墻。20世紀80年代,房子再次失敗。如果必須拆掉重新蓋起來,裏面的墻就露出來了,上面還有壹張報紙。當他們把它撕碎時,發現裏面有楊柳青年畫。於是有人叫我去看,我就按照年畫的尺寸剪下來,帶回家搶救了壹個月。我發現這幅畫的主題很有價值,因為這幅畫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另壹個人收到了壹個抱魚版,找到了霍清友。“我去看了壹下,發現是拼色版。這是壹個主線版本。我當時就想,應該是恢復了。這些是藝術家。

  • 上一篇:山西有哪些好吃的?
  • 下一篇:廣告策劃公司:如何讓生意不斷找上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