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兒童國學教育必須遵循的幾個原則?

兒童國學教育必須遵循的幾個原則?

第壹,簡單易行的原則

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這是所有教學活動的基本通則,尤其是幼兒。孩子好奇心強,記憶力優秀,但理解能力有限,接受能力差。所以我們選擇的國學教材壹定是最容易學、最容易記的,我們使用的教學方法壹定是最簡單、最輕松的。只有這樣,國學教育才能被孩子接受,國學經典才能壹點壹點滲透到孩子的大腦中,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國學壹般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主要指先秦諸子和儒釋道。兒童讀物是兒童國學教育的入門知識,常見的內容有《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勸誡書》、《啟蒙散文》、《啟蒙旋律》、《幼兒瓊林》。這些兒童讀物內容和文字都很簡單,孩子讀完容易記憶和理解。

對於三歲左右的小班幼兒,主要讀《弟子規》、《聖紫晶》、《錢文子》(包括新錢文子)。這些兒童讀物整潔短小,每句話只有三四個字。它們朗朗上口,易於閱讀和背誦。

對於四歲左右的中班孩子,可以主要看朱子的《治家格言》、《十誡》、《性情啟蒙》。這類童書多為短句,並列句少,音韻不佳,有點別扭。它們需要反復閱讀才能通順。因為中班的孩子已經有了壹定的語言基礎,老師只需要引導他們慢慢的準確的讀就可以了。

對於五歲左右的大班孩子,可以主要看《增廣賢文》和《遊學瓊林》。《增光賢文》對句多,易讀易背,是訓練對聯的好教材(但文中的哲理內容孩子不易理解,不宜深入探討);《幼兒園學瓊林》是壹本小歷史書。教師可以先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讀故事,簡單學習壹些歷史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應該看到,幼兒教育的小學化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它滿足了教師的教學成就感和家長盡快成長的願望,但實際上是鼓勵他們拔苗助長,完全違背了教育規律。為了防止這種現象,幼兒教師應該遵循簡單、輕松的原則,采用以閱讀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孩子慢慢接觸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絕不能用“講深講透”的思維來指導孩子的國學教育。

以閱讀為主的教學方法,對幼兒來說就是“不懂,只會讀”。只要孩子反復讀,流利地讀,甚至背誦,教學目標就完成了。閱讀應該只比唱歌稍微難壹點。我們要相信,孩子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總會有壹些知識儲存在記憶中。當他們長大後,這些記憶會發酵,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會影響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樣才能實現孩子國學教育的目的。

二、生動形象原則

兒童思維的特點是形象思維強,對鮮艷的色彩、美妙的聲樂、奇特的物體、精彩的遊戲充滿興趣。因此,在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要充分照顧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形象生動的原則,讓幼兒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幼兒園教師要用豐富多彩的圖案、生動形象的教具、悅耳動聽的聲樂和生動有趣的活動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國學經典教育看似遠離“生動形象”,接近“嚴肅呆板”,但經過教育工作者的認真研究和反復實踐,創造了遊戲教學法、童謠教學法、表演教學法等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來開展國學教育,效果很好。比如某幼兒園老師設計了壹個“好習慣,我做主”的語文教育遊戲:把全班分成兩組,讓兩組孩子站在起跑線上。老師宣布遊戲開始後,每組第壹個孩子跑到箱子裏挑出他認為最好的習慣,然後跑到街對面貼在黑板上固定。最後他趕緊跑回起跑線給老二擊掌。第二個孩子重復前壹個孩子的行為。所以直到最後壹個孩子跑回起跑線,遊戲才結束。然後,讓孩子們比較誰的習慣最好。孩子發現的好習慣有勤思考、愛學習、勤洗手、不隨地吐痰、有禮貌、不插隊、紅燈綠燈停、給老人讓座、幫父母做家務等。老師再引導孩子說出養成這些好習慣的意義,對說得不夠的給予適當的指示,讓孩子明白培養好習慣的重要性,他們知道很多都在古籍裏。多讀古代經典是有益的。

旋律音樂能給孩子帶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還可以把音樂教育和國學教育融合起來,把經典兒歌的歌詞改成國學名句,讓孩子在美妙的音樂伴奏下,自然快樂地唱國學。

此外,國學的很多內容都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呈現。老師可以選擇經典內容,讓孩子以情景喜劇短片的形式表演,引導孩子在模仿表演的過程中加深對國學的理解。比如在《弟子規》中表演“家長應叫,不要減速”時,老師播放家長叫孩子的名字,孩子準確理解“不要減速”的意思後表演快速反應的動作情態;在“父母有病,藥要先嘗”這壹節中,老師扮演生病的父母,孩子們在把壹碗藥遞給父母之前,先嘗試冷熱的動作。這種表演只要孩子的姿勢自然優美,動作表情與內容壹致,性格能表現出來,就是成功的。只要表現到位,就說明孩子已經準確理解了國學的內容,老師的教學任務已經完成。

通過巧妙設置環境來實現兒童國學教育的教學目標,也是符合形象生動的原則的。幼兒園的每壹個角落都能巧妙地滲透出國學經典的內容,比如在“嬰兒餐廳”寫上“不要挑食挑飲”,“嬰兒浴室”寫上“晨起洗漱、漱口、大小便、洗手”,在鏡子前的“嬰兒鞋帽櫃”寫上“穿皇冠套裝,有位置,不要弄亂弄臟”。這樣做既能幫助孩子記住國學經典,又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三,知行統壹原則

先賢常說“學而時習之”,告訴我們學習最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國學教育要強調知行合壹,否則國學只會助長孩子的虛榮心。俗話說“心高氣傲,知識淵博也沒用;如果妳行為不當,學習是沒有用的。老師只能引導孩子學做結合(必要時可以和家人形成合力),讓孩子有良好的行為,進而養成行為習慣。

好習慣包括文明禮貌、尊重他人、謙恭有禮、誠實守信、勤奮學習、感恩善良、勤儉節約、守時守時等,這些在國學經典中都可以找到。在孩子不懂得謙虛的時候,是老師給孩子講“孔融讓梨”故事的好時機;當孩子磨蹭的時候,是家長在教導“家長不要慢下來;父母,不要偷懶;父母教導,妳必須聽;父母有責任心,不得不聽話的好機會;父母在忙著做事,被孩子打斷的時候,教孩子讀《人不閑著,不要惹事;“人不安,不說話”;學完國學經典中的孝道,要馬上教育孩子回家後為長輩捶背挑水,疊被子,盛飯洗碗,穿衣戴帽,打掃房間...這樣才能達到知行合壹的教學效果。

  • 上一篇:打算春節從蘭州出國旅遊有哪些比較好的東西?
  • 下一篇:地平線徐健:智能汽車的競爭優勢在於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和快速叠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