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隋唐時期,廣州西部就是中外商賈雜居之地。在樊坊地區,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商人“上市”,形成了壹個繁榮的商業和住宅區。從此實行了相對自由的市場和貿易制度,完整的服務業也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特征。城市商業文化的傳統相當悠久。
到了宋元時期,廣州的航運貿易不斷發展,許多外來文化已經滲透進來。由於當地的南越文化可以吸收從中原遷來的漢文化,形成的廣府文化形態也得到自身的更新和發展。隨著人員往來的增多,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也影響了廣府地區和廣州的文化習俗。此時的市民文化在經濟發展和與外界交流的影響下,趨向於多層次、多元化,體現了廣州商業社會的開放性品格。
明代廣州的商業還是很發達的,商品豐富,人口密集。廣州的南部和西部是最繁華的地方,許多富商居住在這裏,從而形成了壹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混合居住區。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關閉福建、浙江、江蘇海關,僅保留廣州、廣東海關對外貿易,即實行“壹站式貿易”,委托康熙二十五年(1686)成立的“十三行”協助管理廣州海關的對外貿易事務。毫無疑問,這極大地刺激了廣州的貿易發展,為十三行所在地及其鄰近地區的城市經濟和空間環境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在隨後的150多年裏,廣州在商業貿易中的獨特地位得到高度發展,對外交流日益頻繁。此時,西方在天文、數學、地理、火炮、物理、醫學、建築、美術等方面的先進成果被西方傳教士陸續帶到中國,其中大部分登陸中國的第壹站是廣州,進壹步豐富了廣州的社會文化。隨之而來的西方意識形態的湧入讓人們大開眼界。
廣州西關地區的發展與這些歷史背景有關。進入20世紀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範圍不斷擴大,道路不斷拓寬。從清代中期到民國初年,城市建設逐漸突破了原有老城區的範圍,向東西開放。1921年2月5日,《廣州市暫行條例》頒布實施,使廣州的城市現代化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使廣州原有的城市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廣州西關地區是指荔灣區人民路以西、623路以北、荔灣湖以東的區域。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在城西太平門外稱為“西關”。當時大部分土地還是農村。由於內城已經不能滿足商業發展對空間的需求,光緒中期,紳士、富人、商人相繼從太平街到西門外的潘塘大面積建房,這應該是西關大規模建設的開始。壹方面是低丘地區,另壹方面毗鄰十八府、十三行商業區、沙面地區,便於建設商業和手工業加工生產居住區。再加上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物產,這裏成了居住的好地方。
由於與內地的進出口貿易和商業發展,西關地區的手工業和商業人口不斷增加,對住宅的需求也在急劇增加,從而形成了許多比較完整的“特色住宅”區,如包華區、多寶區、寶源區,建於1862 ~ 1882。民國初年,廣州西關的商業文化和城市經濟進入了成熟穩定的發展時期,此時也是開放時期,吸收西方文化,融入自身傳統。
現存的西關建築真實地反映了本土文化的發展痕跡,代表了廣州本土建築與外來文化融合所創造的獨特形態,也反映了本土建築形態突變的歷史。民國時期的特色民居建築,在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普遍保持了壹套古代大屋的格局和規矩。但由於政治制度的變化、科技的進步和建築方法的現代化,建築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壹些變化,如樓層出現了懸挑陽臺,建築立面出現了柱飛檐和門窗裝飾角等等。
西關傳統民居的基本類型和特征
荔灣區西關傳統民居包括以下類型:
1.清末廣州的老房子,俗稱“西關大屋”。其平面布局是在廣州和珠三角“三房兩廊”傳統豎向組合的基礎上,由蘇州等地大屋的廳堂布局演變而來。
其平面沿進深方向排列,並有若幹房間、天井、樓梯、廚房等。左右對稱排列。主樓外側有壹條“青雲巷”(也叫冷巷),用於居住活動和出入,也可滿足輔助功能。正殿中軸線清晰整齊,門廊沿軸線排列——門樓廳(門廳)——轎子廳(茶廳)——正廳(“神廳”或廳堂)——頭廳(長輩房)——二廳(飯廳)——尾廳等。這種格局適合封建家庭共同居住,而且功能分工明確,內外界限嚴格,顯示主人的身份。這種格局也反映了當時居民的生活方式。
2.除了上面提到的西關大屋,還有壹種“五面交叉”的超大型住宅,房子上附有園林、亭臺、水榭。它的飛機有五個機位,規模很大。但是目前在廣州沒有實物。
3.相對中小戶型的房子——簡裝風格的竹筒房。它的建築數量不大,開間也很少,壹般是壹開間或兩開間。這架飛機類似於壹所大房子。今天廣州荔灣區的特色民居建築,有相當壹部分屬於這壹類。
4.平面布局為傳統竹樓形式,立面為中西合璧的中小戶型。大多有壹兩個開間,有的還有另壹個側門,其中二三層有狹窄的樓梯,裏面也有很多層次的進深。立面是青磚腳,就是外墻貼水磨和大青磚;基腳是花崗巖墻裙,門套和窗套也是花崗巖。二層樓上的陽臺或凸出,或與立面墻面基本齊平,陽臺欄桿樣式豐富多樣。在檐口部分,用牛腿或搭接來支撐不夠大的挑檐。很多建築已經逐漸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者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相結合。
5.完全西方風格的現代住宅。規模很大,單體建築,兩三層。外墻采用紅磚或水磨石。
在街區布局上,由於城市用地緊張,建築密集排列,單體向縱深發展,橫向僅占沿街寬度較少。形成的小街坊雖然比較狹窄,但空間親切,尺度宜人。其特點在於追求自由實用的聚合形式,同時又被商業氛圍所襯托。該地區傳統民居的建築布局有以下特點:整體相連,分片建造。大體格局差不多,只是零件和單體不太壹樣,細節形態各有特點。建築規模不大,多為兩三層樓高,寬度窄,深度大,尺度宜人。裝飾在簡約中求變求異,雖然共用壹定的格局,但細節卻千變萬化。街道空間窄而深,寬約4 ~ 5米。裏面的道路都是石頭鋪成的,還建有比較完善的排水管道系統。很多家庭在門前種樹或者擺放盆花,對樓內住戶來說是壹個相對開放的公共環境。在陽臺、飛檐、屋頂上種植花草,趨於自然。而且在結構模式、結構方法、材料選擇等方面體現了語用追求。
建築布局的緊湊性可以促進建築社區小氣候的形成,為安全防範帶來便利,增強社區居住環境的親和力,使“居”融入社會空間,城市空間的房屋所有權狀態總體上呈現出社會關系的平衡。
目前西關大屋相對集中的小區分布在以下區域。
豐園路~保縣南:保園路;金龍西路~多寶街、豐園街、三聯直街、豐園路、豐園北街、豐園北街、豐園沙壹巷。
文昌北路:華鑰街、華鑰東街(南北、東西)~華鑰西街、寶仁坊、侯耀華中(街)。
金龍東路~東深坊、李榮裏:華貴路~華貴西街。
文昌南路至景山裏:長壽西路至宏昌街、玉桂三巷。
向洋路至楊任南、楊任中:十八府南路至辛集東、辛集西、吉蘭街。
包華路:十六府東四巷、十六府街。
包華路:包華鐘政盟約、寶卿新中盟約、府正街15號。
多寶路:多寶廣場等。
在那些地區,散布在各個大街小巷的壹些傳統民居和老式建築隨處可見。這些建築原為西關傳統民居,外觀地道,形式典型完整。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總結出西關傳統民居建築的特點如下:
1.繼承傳統方形鄰裏結構的組團布置,形成低層高密度的居住格局。
2、平面緊湊,空間處理巧妙,對外相對封閉,但內部通透私密。更好地解決南方濕熱氣候下建築通風、采光、遮陽、隔熱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3.立面造型、細部裝飾、室內陳設體現了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4.現實而大膽地積極吸收外來文化並融入傳統建築。特別是在立面處理上,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築裝飾元素,而建築的平面和剖面仍然保持和發展了傳統民居中的合理造型。
西關老區的民居對自己的傳統民居和建築環境都有壹定的感情,都希望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能夠得到相應的改善,而不是壹種強制的、剛性的拆遷。他們特別希望這個城市能為他們找到壹個現代化的生活氛圍和環境,與他們原有的生活狀態和文化內涵相似。可以說,老城區的傳統民居實際上已經解決了居民“居住”的基本功能要求,同時也體現了其特殊的“文化建築”品格。
文昌北路華鑰街及其附近
華鑰街位於文昌北路的西側。原住居民多為醫生、商人、粵劇藝人、華僑、記者、國民政府外交官和教師。街巷呈東西走向,長110m,寬4.5m,道路用石板鋪成,建築多為二三層,30多棟,40多個門牌號,排列緊密。壹般建築開間4 ~ 5m,個別區域寬7 ~ 8m。平面深度多為16 ~ 20 m,部分較深,後部延伸至後側相鄰街坊。住宅建築面積在120至180平方米之間。樓層設有懸挑或凹進的陽臺,門、窗、陽臺欄桿和飛檐都裝飾有豐富的不同圖案。絕大多數房屋仍保留著石門套、青磚外墻、花崗巖墻基,房屋入口鋪有石階,角門、坡道、大木門基本配套,完好無損。街上現存最早的房屋建於清光緒年間,其余多建於清末民初。
典型的布局是:進門第壹部分是前廳,客廳被紗門隔開。然後是屏風蓋,其上半部配有廚房,前廳和大廳都是開放式的。側面是壹條狹窄的通道,連接後面,進入生活空間。通道的前部或中部設有樓梯,可以到達樓上。中間和後面要有兩到三個小的內天井,解決每個客廳的通風采光。與天井相鄰的房子,門、窗、隔墻板都裝飾得富麗堂皇。最後是廚房,廚房上部半開放式,頂部屋頂部分天窗,有利於排煙和通過流動組織。建築兩側的山墻前後貫通,支撐著密肋木梁和樓板。屋頂坡度平緩,多燃氣建築或天窗。還有平屋頂。
這裏的居民普遍認為,有必要對街巷進行維護和改造,保持街巷的空間和舒適氛圍,保留現有景觀。前不久,文昌街街道辦事處接收了業主在香港生活的親屬捐贈的14號房屋,將其改造為“文昌街道康靈社區服務中心”,提供社會服務,滿足當地老年人的活動需求。該中心由街道辦事處和香港心理咨詢協會共同管理,社會效益日益提高。
華鑰街的街道格局和建築形態可以部分反映西關地區近代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歷史,對研究廣州城市建設歷史和居住形態有壹定的價值。華鑰街現有建築質量尚好,街區居民素質普遍較高,街區管理完善,完全有條件保留下來,打造成市級特色居住文化街。
華鑰街已被列為廣州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為此,廣州市城市規劃部門制定了相應的保護和保存措施,即:
1,劃定適當的保護範圍。
2.制定人口安置計劃。3、維修、改造現有建築。改造各樓內部設施,完善必要的生活設施。
4.改造景觀,改造路面,拆除街上插建的建築。
5.保護街巷入口處建築的臨街形態。
6.拓寬資金來源,通過多種方式籌集建設和維護資金。
7.宣傳和利用。
十八府南路的冼基東、冼基西(街)。
清末民初,西關十八府東、西區是近代廣州著名的藥街。有許多中西醫生在這裏行醫,並在街上開設診所。許多藥商設立了中成藥加工廠、制藥車間、中西醫藥局和藥房,街上也有出售藥材和原料的批發攤位。1893年,孫中山先生曾在此設立中西醫藥局,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在明朝末年之前,這裏曾經是壹條河流,後來被封閉,改造成壹個居民區的街道,分為東西兩段。街道較長,建築排列緊湊,多為2、3層建築,狀況良好。壹些住宅建築的外立面采用西方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構件和裝飾,與花崗巖基腳、石質門套、紅磚或灰色磚墻相結合。上部有懸挑陽臺和很多大窗戶,細節裝飾豐富。
針對區域位置、建築現狀和現代廣州醫學文化的內涵,有關部門考慮將其打造為以民居建築為主體、以醫學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旅遊街區,充分體現廣州現代醫學和地方醫學文化。
在該地區采取了以下保護和保存措施:
1,確定保護範圍。街道中段整體保護,即東起17號,西至43號的路段列為保護區。
2.修復和維護原有建築。對原有特色房屋進行加固,對破損的進行修復和裝修。並逐步拆除影響景觀質量的破舊插房。
3.拓展新的區域功能。重新規劃和設計騰空的基地。在規劃中可以考慮插入西關大屋特色民居的改造或增加傳統形式風格、新功能的中小型公共建築。根據廣州市中西醫發展歷史,安排小型中藥材和醫療器械的加工銷售場所,以及配制藥膳、開展醫療的經營場所。組織建設醫史館、名醫紀念館、醫光和診所。
4.連貫性和環境綠化。新建築的風格和體量應與原有的街巷相協調。還應單獨開辟公共綠地,增加公共活動空間,結合地段特點進行景觀設計。
5.紀弦段交通節點。在紀弦的東入口和西入口留壹些空間還是可以的,可以建成行人集散點和小型停車場。
在廣州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保護和利用包括荔灣西關在內的老城區傳統民居建築及相關歷史建築,使老城區得到必要的發展,已經成為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想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空間、環境和生活質量的需求與過去完全不同,社會經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只有保證居民生活空間、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歷史建築的物質形態才能在更高的層次上得到有效的保存。
任何文物建築的保護都是為了提高當代人的生活質量,就像“歷史往往就是近代史”壹樣。對於城市居住建築的保護,要從出發點上保護現代人的生活質量,提高現代人的生活質量和品位。應該強調各方面人文素質的提高和傳統建築的體驗,以謹慎的重建措施和細膩的手法,對歷史碎片和城市文化表現出尊重和耐心。
我們希望隨著人類對自身認識的深入,能夠找到壹條有效的文化發展之路——壹條既不會失去過去人類歷史的文化輝煌,又不會傷害當代生活需求,更不會阻礙未來發展可持續性的道路。
很多城市都有西關這個地名。這個地方的名字與這座古城有關。根據《新華字典》,“城關:指城門附近的城外地區。”從明朝開始,廣州古城的西墻就沿著人民路修建,所以廣州西部的荔灣區壹帶被稱為“西關”。自明代以來,官方文獻和民間文獻中就有許多關於西關的記載。如羅《粵臺雅錄》描述:“陽城西郊外,其地名西苑,俗稱西關。”清代駐守西關的駐軍稱為“西關洪水”。《南海縣誌》更明確描述:“率太平門外,名曰西關。”在清朝和民國時期,西關的嚴格定義僅指上西關(今金華和金龍街壹帶的紡織工業區)和下西關(今上下九、十八府、向洋、十三行壹帶的繁華商業區和西關大屋內的住宅區),不包括西村、潘塘、南安壹帶過去時尚為鄉村的地區。但今天西關的外延可以包括整個荔灣區。
西關大屋,嶺南民居的代表,就像山西的喬家大院,卻始終隱藏在壹條小巷裏...有句話說: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東山的少爺很有錢,西關的小姐很漂亮。小姐壹般指西關大戶人家的小姐。
有錢住西關,有權力住東山,沒錢住河南。西關老樓的巷子很有特色。天下香爐煙的味道伴隨著搓麻的爆裂聲。偶爾有壹個衣衫褪色、白發駝背的老婆婆從巷子裏走過,左手拿著三兩根小蔥,右手拿著壹小塊魚腩。夕陽下,長長的、交錯的背影投射到水洗的石子路上,也構成了歷史停頓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