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大安鎮成為港口較早,建於明末。它在古代被命名為大武市場。乾隆年間,已發展成為“上有平桂,下有騰榮,四面八方商賈雲集”的大都市。是廣西“壹壽(今蒼梧龍圩)、二鳥(今平南大安)、三江口(今桂平河口)”三大古鎮之壹,至今保存較為完整。是研究古代兩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資料。1989年7月20日,金奎大古建築群被列為平南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7月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奎大鎮火把節歷史悠久。大安火祭創建於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那壹年,大武市場(原名大安鎮)遭遇壹場大火,大火燃燒了很長時間,損失極其慘重。火災後,居民們從火災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訓。大安街各界有識之士動員商家、店鋪、街坊捐款購買水箱和各種滅火器材,成立滅火隊,約定每年秋高氣爽的農歷八月二十日進行演練,舉行射高射遠等消防演練。這個群眾組織活動壹直延續至今,成為大安鎮壹年壹度的傳統火把節,也是中國唯壹的壹個。來自全國公安消防博物館、自治區博物館、檔案館的文物保護咨詢專家對大安消防文物保護進行了專題調研,被載入全國消防史。
農業發展形勢喜人。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生產綜合開發建設,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全鎮經濟作物3.6萬畝,糧食面積63%,優質山谷種植3萬畝,占70%,甘蔗種植近萬畝。目前,該鎮已形成6個農產品基地:壹是2.5萬畝優質谷基地,二是1萬畝甘蔗基地,三是石蒓。四是西紅柿、西瓜、荔浦芋頭、葛茹、生姜、蓮藕、馬蹄等優質蔬菜基地,五是面積2000多畝的蠶桑基地,六是優質仔豬、三黃雞、肉鵝等優良珍稀畜禽養殖基地。當前,我們將全面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品種、規模、產品、經營和效益,大力發展外向型、創收型和特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大安鎮工業基礎較好,從60年代初的傳統手工業發展成為現代服裝加工企業。現在全鎮有膠合板廠、沙磚廠、紅磚廠、服裝廠、水洗廠等400多家,從業人員1萬多人。並形成了以服裝為龍頭的產業,主要產品有:牛仔褲、兒童牛仔褲、休閑褲、沙灘褲、長褲、t恤、文化衫等。,包括棉、滌綸、絲光尼龍等中高檔,工藝時尚,質量上乘,年加工實力雄厚,產品暢銷中東、非洲等國內外。
招商引資有了新突破。金奎大鎮把招商引資作為推進大項目建設、發展經濟的重要支撐點。采取高效務實的措施建設工業園區,擴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工作效率,采取靈活全面的招商方式,采取壹切可行的方法,接受東部產業轉移,制定扶持服裝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千方百計吸引壹批大型服裝企業落戶金奎大鎮。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大安鎮以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廣西小康示範鎮建設為契機,堅持高起點規劃,狠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大安鎮廣場、城市雕塑、24米街道美化、大安鎮商業步行街、大安鎮水廠擴建工程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已完成;近年來,城建在自治區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南珠杯”市容市貌大賽中榮獲壹等獎、特等獎,在貴港市首屆“荷花杯”市容市貌大賽中榮獲“荷花杯”獎。目前,我們將重點關註以下項目。(1)加快金奎大工業園建設。盡快實現“三通壹平”等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來投資者入駐工業園。(2)抓緊實施河崗商業社區二期開發項目。(3)加快環鎮西路建設的延伸進程。(4)充分發揮大安區區位好、是重要商品集散地的優勢,努力把農副產品和工業品專業市場建設成為全縣最大的、具有較強凝聚力和輻射力的區域性專業市場。(5)榮泰過境公路項目。(6)光明工程項目。(7)綠色工程項目。(8)大王廟公園廣場項目。(9)金奎大公安局建設項目。
金奎大鎮特別重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鞏固和提高。全鎮有小學18所,市區有中心小學2所,初中4所,縣級高中10所,中小學生15000余人,教職工1000余人。全鎮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000戶。人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影劇院、電影院、文化館等娛樂場所林立,文化娛樂形式多樣。大安被譽為“粵劇之鄉”,榮獲自治區體育先進鄉稱號。目前,全鎮有140多個民間戲曲隊、醒獅隊、粵劇團。群眾文化活動異常活躍,每逢重大節日都舉辦綜合性文化活動;醫療衛生保障,平南縣第二人民醫院位於金奎大鎮城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效顯著。該鎮95%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金奎大鎮以優越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寬松穩定的環境,誠邀各界人士、朋友、老板來金奎大鎮考察。勤勞智慧的金奎大人將與您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大安鎮是廣西歷史上的三大名鎮之壹,原名大五圩,建於明末,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清末民初,大安鎮的棉織手工業在八桂頗有名氣。以色滑、絲細、味醇著稱的大安琪卷煙,暢銷粵港澳及東南亞地區。改革開放後,金奎大充滿了活力。1992,被列為全國現代小城鎮綜合建設試點鎮、全國農村經濟綜合改革試點鎮。位於該鎮的平南卷煙廠於1993與緬甸商人建立了中緬南坎卷煙廠,這是廣西最早在國外設立卷煙廠的企業。大安鄉鎮企業發達,有中意公司、織布廠、棉紡廠等壹批鄉鎮企業。廣西桂華水暖器材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水暖器材生產企業,其產品“桂華”牌沖洗閥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進入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出口歐美等29個國家和地區。大安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有大安石橋、烈聖宮、惠福女廟、粵東會館等,是廣西最大的文物保護單位。已有百年歷史的大安傳統火把節,在中國是獨壹無二的。2001年,鎮面積124平方公裏,市區面積4.1平方公裏;耕地面積3718公頃,其中水田3092公頃,旱地626公頃。轄21個村委會,3個街委。人口98820人,其中城市人口31.420。糧食總產量41.573萬公斤,人均糧食420.7公斤。國內生產總值(GDP)461萬元,工農業GDP 105853萬元,財政收入943萬元。主要生產糧食、甘蔗、煙葉、黃麻、荔浦芋頭、生姜、荔枝、龍眼、豬苗、三黃雞,其中三黃雞是廣西名產。集鎮交換電話容量為1.1.000。所有行政村都開通了程控電話,安裝了3座移動電話塔,覆蓋全鎮。小靈通於2002年9月開通,有33個基站。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都有營業部。大安鎮是全國農村建設先進鎮,全國農村百強鎮,入選“中國1000鎮”。2002年榮獲自治區“南珠杯”特等獎。
大安鎮自然環境位於北緯23° 23′,東經110° 30′。東鄰藤縣,西接鎮龍鎮,南接大新鎮,北接大成鄉、武林鎮。省道榮(縣)太(平)線與南梧二級公路在境內交匯,是玉林至桂林、南寧乃至西南至廣州的交通大動脈。它位於廣西最大的平原蔣勛平原的東部,是最靠近珠江三角洲的平原上最大的鎮。它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地勢南高北低。北部大部分是蔣勛平原,南部有壹些丘陵和低山。最高峰是大水山,海拔555米。白沙河自西向東橫貫中部,平均流量50立方米每秒;上思河發源於南洲鄉,平均流量8.5立方米每秒,在堤邊與白沙河匯合。全鎮現有荒山荒地1165438公頃。
自金奎大鎮建鎮以來,已成為清末民初廣西三大名鎮之壹。商人雲集,鎮上大街小巷星羅棋布,縱橫交錯,如入迷宮。20世紀80年代以後,市區向外擴展,新建了許多街道。1993,老街改造。2001年,全鎮開發社區10多個,新建街道20個,全部硬化,投資15萬元;投資500多萬元,改擴建排水排汙管道35條,總長15公裏;投資200萬元建設大安鎮農貿市場和生豬、木材、工業品、牲畜、肉類、農副產品等7個專業市場。投入80多萬元美化綠化街道,新安裝路燈180盞,種植綠化樹木2000株。城區面積從1996年的2.5平方公裏擴大到目前的4.1平方公裏。2001年,鎮黨委、政府以參加“南珠杯”為契機,繼續做好鶴崗大道的綠化、亮化、美化工作,同時全面加強園林綠化建設,投資30萬元對街道進行全面綠化,全鎮人均綠化面積達到5平方米;投資9.8萬元建設排水設施;投資654.38+0.24萬元硬化街道,設置路燈;重點整治24米街、吳榮路、鶴崗大道、老城區和主要出入口;加快城鎮戶籍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2002年,大安鎮獲得自治區市容市貌“南珠杯”競賽特等獎。
農業金奎大鎮重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1992年糧食種植面積6164.13公頃,總產量3344.35萬公斤,平均畝產425公斤。65438年至0996年,糧食總產量3434.6萬公斤,農業總產量20432萬元,人均產量430.3公斤。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搞好短、平、快農業綜合開發,先後在鶴崗、同德、谷峰建立了蔬菜生產基地,在理學、天堂等村建立了煙葉生產基地,種植烤煙、曬煙500公頃,年產幹煙約650噸。鶴崗、稻花大白菜、西蘭花生產基地種植面積100公頃,總產量600噸,總產值240萬元。同德、新城舒歌、荔浦芋頭基地種植面積133公頃,總產量6000噸,總產值720萬元;新儒家、樂園、丁目、道化煙草基地種植面積533公頃,總產量1.200噸,總產值800萬元。訓村番茄基地種植面積13公頃,總產量1萬噸,總產值1.2萬元;鶴崗馬蹄基地種植面積200畝,總產量400噸,總產值40萬元;新儒家、儒肉姜、荔浦芋頭基地,種植面積66.7公頃,總產量300萬斤,總產值400萬元。1992至1996種植商品蔬菜約2000公頃,產品遠銷廣東、深圳、貴港、梧州、北海等地,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甘蔗是大安經濟的“四大支柱”之壹。1992至1996,年種植面積約3600公頃,年產原蔗2-3萬噸。牲畜和水產品主要是豬、家禽和鰻魚。養豬約42.5萬頭,存欄8.56萬頭,出欄4.8萬頭。每年出口生豬20萬頭以上,飼養家禽654.38+0.3萬只以上,年出欄33萬頭。魚塘面積174公頃,水產品年產量16000噸。從1992到1996,全鎮共種植經濟林688公頃。1995順利通過自治區造林滅荒驗收。2001年,全鎮經濟作物達到2400公頃。糧食面積占比達到63%,種植優質糧食2000公頃,占比70%。甘蔗種植面積600多公頃,是屏南縣的甘蔗生產基地。2001,該鎮建成六大農產品基地:2.5萬畝優質谷基地;1萬畝甘蔗基地;以石硤石龍眼、荔枝為主的名優水果基地2萬畝;以西紅柿、荔浦芋頭、葛根、生姜、蓮藕、馬蹄為主要原料的萬畝優質蔬菜基地;2000多畝蠶桑基地;以優質仔豬、三黃雞、種鵝、鰻魚、鱘魚為主要產品的特色珍稀畜禽養殖基地。全年出口仔豬40多萬頭,家禽65438+20萬只,水產品4000噸。
三黃雞、石硤桂圓、鰻魚、鱘魚、辣椒醬、煙葉、臘肉、芋頭、生姜等。在大安鎮都是區內外知名的土特產。
工業明末清初,廣東商人開始在大安開辦陶器廠。民國初年,建了炒鍋廠。到20世紀30年代末,紡織手工藝品遍布大街小巷。其他工業,如制糖和煙草制造,也遍布城鄉。解放後,大安鎮的工業門類逐漸增多。廣西桂華水暖器材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水暖器材制造商,是中國500強企業之壹。其產品有30多個品種,110多個規格,1個優產品,20個國家專利產品,創造了多項廣西第壹(第壹個年產值超千萬元的鄉鎮企業,第壹個鄉鎮企業集團,第壹個標準化股份制企業)。金奎大米粉制品廠以其美味爽口的桂林米粉占領了東南亞和歐美市場,成為廣西最大的桂林米粉出口企業。
從1992到1996,鎮辦企業26家,村級企業3900家,從業人員8154人,平均年產值20億元。由意大利伊姆集團公司與廣西桂華公司合資組建的“中意”公司,總投資654.38+0.2億元,年產中高檔潔具50萬套,投資2.5億元,利稅465.438+0.63萬元,利潤3836萬元。同時,先後吸引平南金運來實業有限公司、丹竹供銷社、武林液化氣站從事城市開發,辦廠、辦企業、辦產業。2000年,中意公司與海爾集團合作生產高檔水暖設備。桂花公司“勞動、人事、分配”改革及股票上市的持續推進;重組搞活了棉紡廠等壹批企業;招商引資取得突破,新上沙磚廠、樹脂廠、木材廠、水洗廠、手袋廠、皮革廠等多家企業投資百萬元以上。鎮黨委政府對內搞活改革,對外搞好招商引資。對中意公司、友盛公司、織布廠、棉紡廠等發展較好的企業,繼續改革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把建材、紡織、化工、食品等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分拆、轉讓、出售鞭炮、米粉廠等企業,盤活沈澱資產。同時,解放思想,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積極接受廣東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1999至2002年,全鎮新辦企業項目69個,總投資3500萬元,新增產值125萬元;新增個體工商戶484戶。
自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廣東商人陸續在此設點經商,經營棉布和海鮮雜貨,收購肉桂並銷往海外。據乾隆十五年(1750)《建大武魏烈聖宮碑》記載:“魏國設立已久,從本縣至桂(萍萍),至藤(縣)和州,船、車絡繹不絕......四面八方的商賈雲集。也難怪粵西巨鎮數不勝數,易蓉(蒼梧徐戎鎮)二梧(金奎大鎮)三江口(桂平江口鎮)。”2001年,大安鎮共有服裝、工業品、豬苗、農副產品、肉豬牛、木材市場7個專業市場,總面積11886平方米。1990開工建設,總投資205萬元,固定攤位450個。年市場成交額6543.8+0.82億元。大安鎮服裝貿易量大,質量高。全鎮經營沙灘褲、t恤的私營企業150余家,平均擁有電動縫紉機20余臺,工人30余人,日產量4.5萬件,從業人員5000余人。以其優良的品質和新穎的款式,產品遠銷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等地,在廣州沙河服裝市場獨領風騷。在農歷二月初五和初八,有三萬多人驅趕魏人。主要交易商品為服裝、針織品、竹木制品、肉類、家禽、各種日用品,日成交額3.5萬元,年成交額13萬元。
教育衛生2001年,全鎮有小學19所,初中5所,高中1所,中小學生15000余人,教職工1000余人。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普及率90%,中小學鞏固率98%。金奎大鎮中心小學和延陵小學被評為貴港市“百強學校”。
2001,全鎮25個村、街委設立了衛生室,民間醫生150多人。金奎大醫院成立於1952。從1992,由大安鎮中心衛生院升級為縣級綜合醫院。1995被衛生部授予“愛嬰醫院”稱號,成為全自治區首家設在鄉鎮的“愛嬰醫院”。2002年通過國家二級醫院評審,成為全自治區首家設在鄉鎮的國家二級綜合醫院。醫院現有員工200多人,其中副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65人。住院床位200張。
文化金奎大鎮的文化活動非常活躍。傳統的火把節已經有壹百年的歷史了。自清代道光以來,全鎮每年都要舉行消防演習。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歷八月二十日已經成為壹個既定的節日。從65438到0984,傳統的火祭吸引了數萬人參與。目前,全鎮10街道配備消防男隊,三大聯合街道配備消防女隊;義務消防隊員7000余人,手動滅火器12個,電動泵17個。20世紀70年代,大安的周末活動成為廣西最著名的群眾文化活動之壹。每個周末,所有的工廠,礦山和社會組織在不同的街道上表演他們自己的節目。每壹場演出,無論老少,幾乎人人都是演員,人人都是觀眾。文化部領導和《人民文學》主編也親臨指導。大安也是廣西最著名的粵劇之鄉。鎮上居民多為粵商後裔,粵劇功底深厚。鎮上有七個曲藝社,他們的演出非常活躍。湧現出粵劇表演藝術家、國家壹級演員潘楚華、馬德強等壹批著名粵劇演員。1994、1995廣西大安粵劇節吸引了壹大批自治區內外粵劇愛好者和兩廣著名粵劇藝術家李子強、林鴻、潘楚華、馬德強登臺演出。文化部向粵劇節發來賀電,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冼女紅送上“願粵劇唱出時代的聲音”題詞,廣西文化廳頒發“粵劇之鄉”。
旅遊資源大安鎮擁有廣西最大的古建築群,位於鎮東白沙河與上思河交匯處。有大安石橋、列聖宮、惠福女廟、粵東會館等古建築,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大安石橋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相傳是太公老錢公發起,由各地乞丐根據易學原理設計建造的。這座橋長33米,寬3米,有2個形似船只的大橋墩,4個長方形小橋墩和3根方形石柱。橋面分7跨,其中壹跨鋪10梯形石條,其余全部鋪9塊梯形石條,共64塊* * *。石條大面在上,小面在下,方便排汙。橋的兩側有36根石柱,67根欄桿,都是花崗巖結構,做工精致。洪水過後,石橋依然屹立在河中,其工程設計和力學原理的應用,堪稱廣西之最。列聖宮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當地叫大王廟,占地5畝。分為前後三個院落,殿周圍有芝罘才伯和惠夫人兩座廟宇。宮殿全部用磨光的青磚砌成,屋梁和柱子用白玉石制成,屋頂屋檐和墻壁上雕刻著各種彩陶人物、珍禽異獸,栩栩如生。宮中大大小小的雕像有數百尊,或坐或立,或蹲或蹲,神態各異,有的微笑,有的怒目而視,各種各樣。大門口的兩根石柱上刻著:“地繞雙江前,鳳舟為鎖鑰,天上開壹個洞,蹲在石嶺上作屏扇。”建築夾在兩河之間,前面是古榕樹,有幾棵比墻還長,像壁畫壹樣,充滿藝術感。
現任鎮黨委書記楊,副書記張友軍、黃兆寬、何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主席楊,副主席胡斌;市長張幼軍、副市長黃祖生、黃、彭永德。
大安鎮政府辦公室電話:0775-7632170,地址:屏南縣大安鎮南安街鎮人民政府大院,郵政編碼:53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