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廣西沙子江-張天堂鈾礦床

廣西沙子江-張天堂鈾礦床

唐鄭克誌龐善榮彭鶴峰黃紹正等

(廣西壯族自治區310核地質大隊,廣西靈川541213)

[摘要]廣西沙子江-張天堂鈾礦床的構造位置位於揚子地塊桂北隆起月城嶺斷褶帶廟兒山巖體中段西側鬥子山花崗巖體的西側,面積約8.8km2,礦區地質勘探始於1965,101提交了礦區儲量報告礦床規模中等,礦床類型為花崗巖。2006年至2012年,在沙子江鈾礦外圍區和張天堂區再次開展普查,礦床進壹步擴大。礦床礦體形態復雜,主要為透鏡狀和脈狀;礦區地質歷史上熱液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鈾源豐富;經過多年勘探,大型礦體仍有繼續向深部向下延伸的趨勢。礦山開發實踐證明,礦床開發利用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隨著經濟的發展、采礦技術的提高和對鈾礦資源需求的增加,開發礦床具有良好的經濟意義。

[關鍵詞]沙子江-張天堂;花崗巖型;鈾礦床

1發現和探索過程

310核地質大隊從1965開始在廣西資源縣豆渣山地區進行鈾礦勘查。在1:25000地面伽馬測量和地質填圖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的伽馬異常點和異常帶,圈定了沙子江異常區。之後在約3.0km2的沙子江礦床區對F800、F801、F802、F803、F805斷裂帶進行了地表及淺層鉆探和洞穴勘探,圈定(C +D)級儲量達到中等規模。在1975中,提交了“310655”。在此期間,礦床外圍F704、F900、F1000等含礦帶出露,發現了李大平礦點(F1000)、張天堂礦點(F704)、沙子崗礦化點(F900)。

2006年至2012年在沙子江礦床深部及外圍至張天堂再次進行普查,鉆探揭露F800、F700帶組,投入少量工作揭露、勘探F600帶組。* * *鉆井工作量58654m,礦床大幅擴大。

礦床礦體形態復雜,主要為透鏡狀和脈狀。沙子江段主要礦體按50m×50m工程間距控制,零星礦體控制程度大多達到100m×100m;000米;在張天堂礦段,大部分礦體受單壹工程控制。礦體最高控制標高為1650m(F800),最低控制標高為720m(F709)。礦床規模中等,礦床類型為花崗巖。礦產資源經濟學表明,該礦床的開發利用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

2礦床的基本特征

礦區位於揚子地塊桂北隆起嶽城嶺斷褶帶廟兒山花崗巖體中段西側的豆渣山花崗巖體西部(圖1)。

圖1豆渣山地區區域地質示意圖

1——白堊紀;2-石炭紀;3-泥盆紀;4-奧陶紀;5-寒武紀;6-震旦系;7-華南部;8-儋州組;9-燕山早期花崗巖;10——印支期花崗巖;11-加裏東期花崗巖;12-正常故障;13-大型鈾礦床;14—中型鈾礦床和小型鈾礦床

該礦床位於以加裏東期花崗巖為主體的廟兒山復式巖體中部,靠近印支期香草坪花崗巖體與燕山早期第二階段豆渣山花崗巖體(西南側)的接觸部位。在構造上,它位於區域壹級新(寧)-子(源)斷裂帶的上盤,區域二級天津斷裂帶和香草坪斷裂帶的西側,直接受區域三級斷裂構造F800、F700和F600斷裂帶控制。

區內含鈾地層分布廣泛,鈾含量高,花崗巖體面積大,階段多,有利於鈾礦化、鈾礦床、礦點、礦化點的構造發育,成礦條件很好。

礦區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條件簡單,環境地質條件復雜,故礦山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為三類。

礦石易浸出,便於工業利用。礦石中的有益成分只有鈾。目前未發現有益成分,有害成分含量極低。

礦床淺部已由金源鈾業有限公司桂林分公司開發,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是可行的。

2.1層

區內出露的地層有儋州群、南華系、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白堊系和第四系,其中震旦系陡山沱組、寒武系清溪組、泥盆系新都組、石炭系東村組和泗門組均屬區域性含鈾層位。除部分第四紀沖積物外,礦區內無其他地層出露。

2.2巖漿巖

區內巖漿活動頻繁,以酸性侵入巖為主,以廟兒山巖體為主體,侵入下古生界地層,產出為大型基巖。屬陸殼改造型,屬多期多階段侵入復式花崗巖體,主體為加裏東期,出露面積65438±0.633 km2,並伴有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花崗巖補充侵入。

礦床範圍內出露的巖漿巖主要為印支期香草坪巖體和燕山早期第二期豆渣山巖體,局部有燕山早期第三期細粒花崗巖,晚期偶有小巖脈。

印支期香草坪巖體分布在礦區西部和南部,巖性為灰白色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巖。燕山早期第二期陡渣山巖體分布在礦區中北部,巖性為灰白色中細斑狀黑雲母花崗巖,致密堅硬,與印支期香草坪巖體呈侵入接觸,局部有斷層接觸。燕山早期第三期細粒雲母花崗巖僅見於礦床中部和東部,與其呈侵入接觸。

2.3結構

該區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其中加裏東運動、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最為顯著。加裏東運動形成了以北北東向和早期同生斷層為主的緊密線性褶皺構造(嶽城嶺復背斜);印支運動是強烈的褶皺造山運動,並伴有基底斷裂構造的復活;燕山運動以斷塊伸展運動為特征,使基底斷裂再次復活,同時產生以NE向為主的斷裂構造,其他NE向、NW向、近N-S向和近E-W向斷裂構造與之相匹配。

礦區斷裂構造發育,按分布方向可分為北北東、北北東、北北東和NWW四組,其中直接容礦的構造主要是北北東的F800、F700、F600等構造帶組。

2.3.1北東向斷裂構造帶群

2.3.1.1 F800斷層帶組

F800斷裂帶位於礦床中部,是F800斷裂帶群的主體帶,走向15 ~ 35,傾角65 ~ 80,全長> > 5000m,主體帶寬0.1 ~ 1.0m,上下壁蝕變帶壹般寬3 ~ 0。破碎帶巖石破碎程度高,上下壁次生帶密集發育。核心為構造角礫巖,白色應時脈,強矽化斑狀花崗巖,赤鐵礦(黃鐵礦)矽化斑狀花崗巖,蝕變碎裂花崗巖和蝕變輕碎花崗巖基本對稱分布於兩側,穩定延伸至深部。巖石蝕變主要有矽化、赤鐵礦化、黃鐵礦化、鉀長石、水雲母、碳酸鹽化、高嶺土等。上下壁蝕變範圍幾乎對稱,具有明顯的壓縮片理和大量的水平擦痕,其力學性質屬於壓縮和扭轉。

F800上盤有F801、F802、F803、F804斷裂帶,F800下盤有F805斷裂帶。其基本特征與F800幾乎相同,具有相似的成礦環境。斷裂帶的規模和構造巖的破碎程度不如F800。上下壁次生帶發育,脈體活動性、熱液蝕變強度、礦化度不如F800。單層連續性差,長度> > 1000m,傾向東南,傾角65° ~ 84°。破碎帶寬度壹般為3 ~ 7m,最大寬度為15m。巖芯部分巖性壹般為斑狀花崗巖、構造角礫巖、矽質脈(壹般寬0.05~0.30m),F805巖芯部分為5。兩側巖性由內向外依次為赤鐵礦化鉀長石破碎花崗巖、肉紅紫色高嶺土鉀長石破碎花崗巖和蝕變輕破碎花崗巖,蝕變主要為矽化、赤鐵礦化、水雲母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鉀長石和高嶺土。其上下壁上有較多的次生破碎帶。

2.3.1.2 F700斷層帶組

F700斷裂帶位於礦區中東部,沿東北方向由南向北延伸,再延伸至近南北方向。破碎帶長達數公裏,壹般寬0.5 ~ 15m,走向30°,傾角72°,分支復合,擴張收縮明顯。斷裂帶中心為煙灰色矽質巖脈、矽化斑狀花崗巖、赤鐵礦化和黃鐵礦化斑狀花崗巖,並帶有壹些構造角礫巖;兩邊都是蝕變碎裂花崗巖。蝕變主要為赤鐵礦化、高嶺土化和鉀長石化,上下壁次生帶發育。

F700上盤有斷層帶F702、F703、F705、F707,下盤有斷層帶F704、F709、F710,與F700幾乎平行。走向延伸長度大於1000m,寬度0.5 ~ 10 m,傾向東南,傾角62°。斷裂帶中心為矽化斑狀花崗巖和赤鐵礦化斑狀花崗巖,兩側為局部角礫巖和蝕變碎裂花崗巖。蝕變以赤鐵礦化、高嶺土、鉀長石為主,上下壁次生帶發育,消光明顯,分支復合,脹縮明顯。

2.3.1.3 F600斷層帶組

F600帶組位於礦區東部,是F700斷裂帶組上盤的平行帶。主要有F601、F600、F602、F604F608等斷層構造,總體走向北北東向,延伸500 ~ 3000米,傾向東南,傾角72°。構造巖有角礫巖、矽化斑狀花崗巖等。

2.3.2北西向斷裂帶

北西向斷裂群帶是北東向主要含礦斷裂的支撐構造,走向280° ~ 300°,傾角78° ~ 85°,由多條密集發育的細斷裂組成,呈雁列狀或尖滅狀再現產出。在礦區及其外圍,根據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暈,粗略推斷有五組近等間距分布的北西向斷裂群(圖2),礦床各礦化段沿走向的韻律分布為200 ~ 400 m,可能與這組斷裂群有關。它不直接含礦,但與北北東向構造相交形成的許多構造“結”,往往是礦體平行分布的有利場所。例如,西部的李大平和東部的張天堂都在北西向的斷裂帶上。

2.3.3東北構造帶

這組構造見於礦床中部和沿礦床40° ~ 66°線。中部為細粒巖石充填,40 ~ 66線沿線充填物與北北東向構造相似,平均走向約38 ~ 50°,傾向東南,傾角與F800基本壹致,走向長度大於500 ~ 1000米,並有從F800向外延伸的趨勢。其作用是與北北東向構造形成N型交匯,增大了構造空間,使礦液運動順暢,有利於鈾的富集沈澱。

圖2豆渣山地區北西向斷裂帶群分布示意圖。

1-四元;2-儋州組;3-燕山早期花崗巖;4-印支期花崗巖;5-加裏東期花崗巖;6-花崗斑巖脈;7-細粒花崗巖脈;8—矽化斷層構造帶及其數量;9-礦藏和礦點;10-伽馬異常;11—釙異常;12-總伽馬相對等效場;13—210 Po相對等效場;14-NW斷裂帶地層

2.3.4南北構造帶

該組結構規模較小,但分布較廣,壹般有明顯的赤鐵礦化,容易發現。充填物多為赤鐵礦化輕碎花崗巖,對礦化及其他構造影響不大。

2.4放射性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特征

2.4.1地球物理特征

各地質單元總伽馬背景值從老到新呈下降趨勢(除),均方差為10.20×10-6,大於本區其他巖體。γ總量的實測數據呈單峰正態分布,γ3除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偏,特別明顯。離差也是最大的(超過20%)。伽馬能譜測量的鈾背景值最高,Th/U值為3.40,低於本區其他巖體,表明豆渣山巖體為富鈾巖體。

放射性地球物理場和地球化學暈的分布規律表明,異常場直接反映地表鈾礦化,高場和高場多與含礦構造斷裂帶有關。如F600帶組,雖然地表鈾異常點和異常帶較少,但地表地質物探綜合剖面調查結果表明,高氧濃度場和異常點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隱伏構造和蝕變帶的分布位置,各構造帶及其上下壁普遍存在高氡濃度場和高氡濃度場,與已知礦區特征壹致,表明其深部可能存在較好的鈾礦化。

地球化學特征

各地質單元地球化學參數背景值由老到新,除210 Po外,總體呈下降趨勢。210 Po實測數據分布曲線均呈明顯的單峰正態分布類型,除y3巖體外,均呈不同程度的正偏差。巖石中微量鈾最高,最低,範圍為(7 ~ 10) × 10-6。

豆渣山巖體為含鈾富鈾巖體。香草坪巖體是鈾活度和遷移率高的鈾源體,可在有利的地質構造中富集。γ3巖體鈾背景值最高,但活化鈾比例較小,不利於鈾的富集和整合,是該區古鈾源區。出露面積小,鈾含量較低,巖體中構造不發育。

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學特征:不同時期花崗巖地下水中鈾含量呈對數正態分布,平均鈾含量為(7.3 ~ 7.4) × 10-8,差異較小,但高於γ3。水中鈾含量與巖石中鈾豐度無明顯相關性,但與巖石中鈾的浸出率有關。花崗巖地下水中氧濃度反映構造發育,巖石松散破碎,具有良好的瓦斯湧出性能。

物理參數的特征

該區鈾鐳平衡系數在不同品位的礦石中差異很大,隨著礦石品位的提高而降低。鈾鐳平衡系數(Kp)體現在鐳偏向淺表層的深度,大量鈾在氧化帶中流失。海拔1360 ~ 1460 m為輕度鐳,部分鈾在氧化還原帶中損失,而海拔1360m以下為輕度鈾,還原帶有鈾遷移。

正常巖石中釷含量為0.0033%,隨著礦石品位的提高,釷含量變得相對較低。鉀的含量穩定,不同品位的礦石變化不大。正常巖石的Th/U為3.80,低品位礦石在0.05-0.20之間,高品位礦石在0.01-0.05之間。

2.5礦脈活動和圍巖蝕變

由於多期、多階段的巖漿構造活動,區內熱液脈和熱液蝕變廣泛發育。熱液脈的主要類型有塊狀應時、輝綠巖、雜色微晶應時、玉髓、紫黑色螢石、方解石、紅輝沸石等。根據熱液蝕變與鈾礦化的時間關系,可將其劃分為成礦前、成礦中和成礦後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伴隨著相應的脈體充填。

與鈾礦化有關的礦脈主要有煤煙(混)微晶應時-黃鐵礦-瀝青鈾礦脈、灰黑色玉髓-赤鐵礦-瀝青鈾礦脈和紫黑色螢石-瀝青鈾礦脈。

礦山附近圍巖蝕變的主要類型有矽化、黃鐵礦化、赤鐵礦化、鉀長石、水雲母、綠泥石化、紫黑色氟化、碳酸鹽化、高嶺土、蒙脫石等。鈾礦化與中等矽化、赤鐵礦化、黃鐵礦化、鉀長石化、紫黑色氟化和綠泥石化密切相關。

2.6礦體地質

礦床的含礦構造帶主要為NE向F800、F700和F600帶組,F800帶組工作程度相對較高,而F700、F600帶組和F805工作程度相對較低。

2.6.1礦體的空間分布特征

沙子江礦床在沙子江段有115號礦體,在張天堂段有33號礦體,目前礦床有148號礦體。所有礦體均分布在37線以南、84線以北長4400米、東西寬2000米、8.8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分別產於F800、F700、F600等含礦構造帶群中。

礦體最高標高為1595m(PT0-32),最低標高為710m(Kt79-2),垂直礦化幅度為885m,壹個礦體出露地表,其余為隱伏礦體。壹般埋深18 ~ 212m,最大埋深710 ~ 800m (kt79-2)。

礦床中部的F800帶群是礦床的主要容礦構造,礦體主要產於F800主帶及其次級帶F801、F802、F803、F804中,集中在構造帶群的南段。南段有大小礦體76條,占礦床礦體總數的565438±0.4%。礦體沿北北東向展布,幾乎平行,高程相近,傾向長度遠大於走向長度。含礦巖性主要為赤鐵礦化鉀長石碎裂花崗巖,含鉀長石、赤鐵礦化和絹雲母化。

礦床東部為張天堂段,相當於F800含礦帶群的南段,走向長約65438±0.0km,主要含礦構造為F700主帶及其次級帶F702、F703、F702、F707、F709,次級帶F600構造帶F602、F604、F608中發現33個礦體。含礦巖性主要為赤鐵礦化、矽化碎裂花崗巖和構造角礫巖,並有鉀長石、赤鐵礦化、矽化和絹雲母化等蝕變。

礦床西部F805對應F800含礦帶群中段,走向長度約1.6km,主要含礦構造為F805及上盤次級帶,已發現13礦體。礦體賦存於F805含礦帶及其上盤次生帶中,含礦巖性主要為黃鐵礦化赤鐵礦化鉀長石破碎花崗巖,並有鉀長石、黃鐵礦化、赤鐵礦化、矽化、絹雲母化、高嶺土等蝕變。

2.6.2礦體規模、形態及產狀

礦床規模中等,有10礦體,其余為小型礦體。較大礦體呈脈狀,較小礦體呈扁豆狀、透鏡狀。產狀與產狀構造帶基本相同。礦體基本平行於含礦帶的走向,呈東北走向,平均走向15° ~ 35°,平均傾角71.3°。

2.6.3礦體變化特征

礦床內已知礦體的空間分布組合具有以下特點:礦體沿走向成群出現,形成礦段韻律。含礦段與非含礦段長度相當(80 ~ 300 m),分段邊界明顯且近垂直,含礦段的傾向深度大於走向長度。

單礦帶內礦體沿傾向不連續,具有尖滅再現和側向尖滅的特點。在壹系列平行礦帶中,礦體往往同時出現在不同的含礦帶中,標高相近,且略位於下盤。

礦床礦體厚度變異系數最大值為PT2-2(133.2%),最小值為PT0-51(26.3%),壹般為118%-37%,平均為74.2%。最大品位變異系數為PT3-2(244.9%),最小品位變異系數為PT0-51(18.4%),壹般在40%-120%之間,平均為87.4%,是壹個比較均勻的鈾礦床。

礦石質量

2.6.4.1礦石的巖性特征

含礦巖性主要為赤鐵礦化矽化構造角礫巖礦、強矽化斑狀花崗巖礦、矽化斑狀花崗巖礦、含黃鐵礦微晶應時脈礦、黃鐵礦化赤鐵礦化鉀長石破碎花崗巖礦等。礦石中有瀝青鈾礦、鈾黑、硼鐵礦、鈾閃石、銅鈾雲母等。少量後生方解石以細脈形式存在。

雖然礦化異常最大深度為980米(海拔445米),但仍處於氧化帶上的構造氧化帶或混合帶(氧化還原帶)。礦石氧化特征明顯,主要為紅色和紫紅色赤鐵礦。次生鈾礦物壹般充填在裂隙或孔洞中(大部分孔洞中充填有鈾次生礦物團),黃鐵礦僅見於微晶應時脈或矽化斑狀花崗巖中,抗風化能力強。

2.6.4.2礦石的物質組成

礦石中的金屬礦物有赤鐵礦、黃鐵礦、磁黃鐵礦和少量白鐵礦。非金屬礦物包括應時、長石、雲母、綠泥石、綠簾石、高嶺土、方解石、螢石和紅(黑)玉髓。礦石礦物主要為鈾次生礦物(鈾雲母、銅鈾雲母、鈾閃石、含鉛鈾...),含少量瀝青鈾礦和鈾黑。

與含礦蝕變巖中常量元素化學成分相比,不同品位礦石與無礦構造巖中常量元素化學成分僅表現為SiO2 _ 2含量明顯增加,Na20+K20含量降低,其他無明顯差異。

2.6.4.3的礦石類型和品位

赤鐵礦化中礦石的自然類型主要為矽化斑狀花崗巖,其次為赤鐵礦化中的矽化角礫巖和微晶應時脈礦石,多為氧化礦石。

礦石工業類型為含鈾高矽酸鹽鈾礦,特征礦物含量低。

品位大於0.300%的礦石約占礦床儲量的38%,是經濟效益較高的富礦品位。其余礦石品位以中品位(普通)礦石為主,在中薄或大型礦體邊緣發現部分低品位(貧)礦石。

2.6.5礦體圍巖和巖石包裹體特征

礦體附近的圍巖及礦體中的包裹體主要為構造巖,巖性主要為弱矽化、水雲母狀、赤鐵礦化斑狀花崗巖和裂隙花崗巖,向外逐漸變化為輕度裂隙花崗巖和正常花崗巖。

2.6.6礦床中* * *(伴生)元素的綜合評價。

沙子江礦床為單壹鈾礦床,開發利用過程中未發現其他可供綜合利用的* * *(伴生)元素,也未發現對該礦床開發利用有害的元素。

豆渣山地區有沙子江、雙花江、白毛沖、孟公街四個鈾礦床,有大量礦點和礦化點有待提升。其他礦產有雙華江大型螢石礦床、孟公界鎢礦床、崖頭水鎢礦床、苦裏水鎢礦床、田東裏高嶺土礦床、橫水頭釩礦床和沙洲頭釩鉬礦床。

2.7成礦遠景分析

礦床中的鈾礦體主要產於豆渣山巖體與香草坪巖體接觸部位附近,產於北東向斷裂帶中。礦體的形態、規模和產狀嚴格受NE向斷裂構造控制,更有利於構造變異帶的鈾富集。礦化與赤鐵礦化和鉀長石密切相關,而赤鐵礦化和鉀長石化強烈,巖石破碎程度高,容易發育豐富的礦化。此外,鈾礦化與高嶺土、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蝕變密切相關。

該區出露壹個富鈾巖體——豆渣山巖體,多組不同方向、不同層次的斷裂構造交叉分布,特別是北北東向斷裂帶,主帶和下盤次帶密集分布,基本上有鈾礦化。同時,北西向斷裂群對鈾礦化起著重要作用。巖石受構造作用破碎,熱液脈動強烈,圍巖蝕變發育,特別是赤鐵礦化、鉀長石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與鈾礦化關系密切。總的來說,本區具有良好的鈾礦化地質環境,鈾礦化地質條件極為有利。經過新壹輪的鈾礦地質勘查,在礦床外圍地區發現了多個新的礦床,表明該區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礦床深部及周邊新資源較多,同時仍有較大的找礦空間;就鈾礦找礦而言,沙子江地區具有良好的成礦前景。

3主要成果和創新

3.1主要成果

1)2006年至2012年的勘探工作進壹步擴大了礦床。

2)進壹步發現,大部分礦床和礦體產於與香草坪巖體接觸部位附近的豆渣山巖體中。新壹輪勘探成果表明,只要有北西向斷裂群和北北東向構造,遠離接觸帶的香草坪巖體中就會存在工業鈾礦體。

3)勘探過程中,鉆探揭示該礦床埋深700米以下仍有豐富的礦體,大大拓展了該區的找礦空間。

4)對礦床中近等間距的北西向(290)斷裂帶的控礦(容礦)特征有了初步的新認識。

3.2新的地質認識

1)地表物化探暈與主斷裂帶群有明顯的對應關系,北西向斷裂帶群與北東向主含礦帶的復合部分是北東向主含礦帶內礦體群的含礦段;北北東向含礦斷裂帶和北西向斷裂群帶的交匯處成為成礦的有利部位。

2)已知礦體在北北東向主含礦帶中沿走向呈韻律式分段成組分布,間距200 ~ 250 m,礦體的空間定位與北西向斷裂帶組的分布密切相關。與已知礦體平行的北北東向斷層帶在相似的高度上有很高的見礦概率。礦床中有多條礦體位於同壹高程,產於不同的地帶,北西向破碎帶應起“串礦”作用。

3)礦體沿含礦帶的走向是不連續的,具有尖滅再現或側向尖滅的特點,後者在平行帶之間也很常見。礦體和礦體集中段的走向長度小於傾向長度,礦體的長度與北西向斷裂帶的發育寬度有關,而傾向長度可能與北西向斷裂帶群的發育深度有關。

4開發利用現狀

自1975沙子江礦床提交《3101礦區儲量報告》後,中核金源鈾業有限公司於2001年6月申請了“711礦(廣西資源)”的沙子江礦采礦許可證,並投入生產。在礦山開發利用過程中,驗證了前期鈾礦勘查工作,形成了系統的采、選、冶技術經濟參數,也促進了其周邊礦床的開發利用。目前,東面距離沙子江礦床幾千米的雙花江礦床的開發利用正在進行中。

5結束語

沙子江礦床鈾礦地質勘查始於1965,從提交礦區儲量報告時的1975開始,勘查工作進行了近十年,鉆探工作量6萬余米。自2006年華南新壹輪鈾礦地質勘查工作啟動以來,又在礦床及周邊開展了8年的鈾礦地質勘查工作,鉆探工作量超過65438+萬米。通過上述鈾礦地質勘查,我們對鈾礦及其周邊地區的地質構造條件、成礦地質環境、成礦規律和特征有了壹定的認識,但認識上還存在壹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斷裂構造控礦問題。區內及礦床範圍內有多組斷裂構造,如北東向、北東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但控礦和容礦構造以北東向為主。礦床及外圍其它構造,特別是北西向和近東西向構造或斷裂群對鈾礦化的控制作用有待進壹步研究。

2)深部礦化分布規律。鉆探揭示,在埋深700米以下的礦床中,仍有厚度超過20米的豐富大礦體,但礦體在走向和傾向上的連續性較差。除原生鈾礦外,還有大量的次生鈾礦。ZK5-15孔揭露的次生鈾礦最大深度為980米(海拔445米)。鈾礦化在礦床深部的分布規律和礦床氧化帶的深度值得進壹步探索和研究。

3)豆渣山與香草坪接觸帶的成礦作用。礦床東南部兩巖體接觸界面附近有豐富的厚礦體。但由於工作量有限,其礦化作用、礦化分布等特征尚未完全查明,兩種不同巖性接觸界面的礦化作用有待進壹步勘探。

經過十多年的勘探,該礦床已控制並提交了壹定數量的鈾資源。特別是新壹輪鈾礦地質勘查後,礦床深部及外圍資源得到了拓展。礦山建設運營十幾年來,形成了壹套成熟可行的技術支撐,同時有充足的資源保障。因此,沙子江礦床及其周邊地區的鈾礦勘查開發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略)

中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實例

【作者簡介】唐,,男,出生於1964,高級工程師。1984華東地質學院地質系畢業,同年8月分配到原核工業中南地質勘查局310大隊。歷任支隊技術總監、隊長、地質科長。2009年起任廣西壯族自治區310核地質大隊副大隊長,2011至2013兼任總工程師。獲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近年來負責“桂北越城嶺東側鈾多金屬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研究”、“廣西苗兒山鈾礦田鈾綜合勘查區找礦預測及方法研究”等項目。

  • 上一篇:首聯、西聯、業、春聯五個廣告詞,五個店名。
  • 下一篇:我和妳的教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