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廬劇劇種簡史

廬劇劇種簡史

流行於安徽中部、安徽西部、長江沿岸大片地區及江南部分地區。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山歌、花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吸收了鑼鼓、端宮戲、海子戲的唱腔。因其創作和表演中心在安徽中部,古時屬廬州管轄,故最終定名為廬劇。它已經有近200年的歷史了。

傳統的魯劇劇目可分為三種:本劇、折子戲和花腔戲。這部劇的主要內容是愛情、破案等。折子戲是從這部劇裏提煉出來的精彩部分,花腔戲主要是喜劇和滑稽戲。較有影響的魯劇劇目有《五彩樓佩》、《藥茶》、《天寶圖》、《柴斧》、《借羅衣》、《打蘆花》、《乞學錢》、《丁香葉》、《與看圖》、《打》、《賣紗》、《十把金扇》等。

起源

沒有史料可以考證魯戲的起源。據老藝術家傳說,年近八旬的盲人藝術家、“西路魯劇”領軍人物之壹李汝瑤,曾在商報以《盲人藝術家考證魯劇源於霍山》為題進行報道。該縣擁有豐富的“魯劇之源”藝術土壤,決定通過壹系列措施振興魯劇藝術,創建“魯劇之鄉”。據了解,為振興魯劇藝術,該縣決定將108部傳統魯劇匯編成冊,組織創作壹批適合快節奏現代生活的魯歌供初學者學習演唱,同時編寫《魯劇基礎知識》教材,作為全縣中小學生的選修課;將我省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654.38+0萬元,縣上專項資金230萬元用於扶持民間藝術社團,最終使魯劇班社普及到全縣所有鄉鎮;還將錄制壹批地道的"西路魯劇"經典劇目光盤,並向公眾發行。

發展

太平天國時期,有職業階級俱樂部以流動的方式表演。早期的廬劇是以安慶市大別山、淮河壹帶的山歌、門歌(門詞)、民間花籃舞、花鼓燈舞為基礎的。他表演的《賣蘭花》唱腔是流行於淮河壹帶的花鼓燈調。話劇《大桑》唱的是大別山流行的“華達石調”。當時的表演多以唱壹段舞的形式,如“圍籬”、“圍門轉子”、“直通車”、“剪刀”、“荷葉翻身”等,類似於淮河壹帶的花鼓燈。在發展過程中,廬劇受到了流行於皖北阜南和河南固始的黑子戲的影響。後來又吸收和融化了湖北古畫戲和淮河端宮調(巫師)的壹些劇目和唱腔,不斷豐富自己,如端宮調唱段、休丁香、張相公嫁妝等。像“討錢”和“采茶”這樣的戲劇來自湖北古畫戲劇。快板黃梅調來自皖南的古畫戲。早期的魯劇社不到10人,只能在農村的草臺上演出。劇目有《點大麥》、《遊春》、《洪武放馬》、《薛梅交子》等生活劇。辛亥革命前後,曾與徽劇同班演出,稱為“四平帶折班”(“四平”指徽劇,“折”指魯劇)。20世紀30年代,壹些班社進入蕪湖、合肥等城市演出,與京劇合班,稱為亂戲班。所以劇目和表演也受到徽劇和京劇的影響。

。1985年,安徽省巢湖市發現壹塊石碑。紀念碑上方,有“唐錚·陳石”四個大字。碑文約400字,是當年的潮縣令陳冰所題。有四禁,第二禁指倒七戲。這塊石碑的發現,不僅證明道器戲的名稱出現在130多年前,而且為其年代提供了可靠線索:即道器戲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840年左右(清代道光、鹹豐年間)。

自然

舊社會的魯劇社大多是半職業化的(即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唱歌),長期在農村集市上流動。壹般表演的時候不上臺,只演地攤。壹般演員缺乏基本功。只要他有壹副好嗓子,他就能做壹些花樣。久而久之,他形成了壹種再唱就不做的傾向。演出的劇目多為“二小”劇和“三小”劇。唱腔多為合唱,有鑼鼓伴奏,無弦,三五人可聚在壹起表演,稱為“二打三唱”演員戴幾個喇叭,輪流替換,也打鑼鼓。後來發展為“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至今尚未形成固定的角色體系。以前的魯劇沒有女藝人,角色多由稚嫩稚嫩的男孩子扮演,聲音甜美清脆。到20世紀20年代末,魯劇團開始入城,劇目不斷豐富,角色和工種也相應增加,分為花旦、、青藝、、老生、醜角六個劇種。道器戲興盛時期,每次在各地演出,都吸收當地流行的劇種或民間藝術來充實自己。有的班級社團還斷斷續續和徽劇、京劇班合作。先是徽劇、京劇班表演主戲,然後繼續表演魯劇的小戲。這種做法被稱為“四平同折”課或“亂彈課”。與徽劇、京劇的聯演,使道具戲的表演者在唱、做、讀、鑼鼓伴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不壹樣的演變。但是倒七劇團的水平不斷進入城市演出,藝術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要適應城市觀眾的欣賞習慣。

  • 上一篇:年初的時候可以倒垃圾。
  • 下一篇:德治是傳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