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建築行業實現建築碳中和的措施有哪些?

建築行業實現建築碳中和的措施有哪些?

建築業是中國的主要碳排放源。根據研究,建設運營階段的碳排放量約為21.3億噸,占全國碳排放量的21.6%。在“雙碳”目標下,建築行業如何擺脫“高碳”的帽子?

1,五大路徑:提高建築節能標準,消除建築運行碳排放,減少建築材料碳排放,優化調整建築流線和功能,使用超高能效設備和能源替代。

2.實施方案:降低成熟建築技術成本,推廣應用新能源技術,挖掘本地低碳建材,優化區域建築能源應用,加強建築信息化管理。

本人精選了10建築行業碳中和深度數據,包括行業標準、評估指南、專家院士PPT、先進案例等。妳可以在文章中使用它們。

建築業是中國碳排放的“大戶”。中國建築節能協會去年底發布的《中國建築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2021)》顯示,2019年中國建築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97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量的50.6%。其中,建設運營階段碳排放量為21.3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量的21.6%。在“雙碳”目標下,建築行業如何擺脫“高碳”的帽子?

01

建設碳中和的五條途徑

1,提高建築節能標準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國建築節能走過了五個時代(如下圖)。

按照當時執行的標準,不同建築的節能效果肯定差別很大。特別是,節能設計標準的重點之壹是提高圍護結構的性能,以減少冬季供暖的熱量需求。尤其是北方集中供熱地區按不同階段標準設計建設的居住建築,供暖用熱量差異可達3倍以上。因此,迫切需要對現有的存量建築進行升級改造。

資料來源:綠色建築評價標準

中國對建築節能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中國與國際接軌,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築評價標準體系。2019發布的新版《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對我國綠色建築向高質量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消除建築物運行過程中的碳排放。

除了直接碳排放,建築供電和供熱引起的間接碳排放是建築相關碳排放的主要部分。減少這些碳排放,進壹步實現零碳或碳中和,是建築減排和碳中和的主要任務。

因此,必須改變電和熱的生產方式,努力實現電和熱生產的零碳或碳中和。核電、水電、風電、光電、生物質能基火電都屬於零碳電力。

如果把這些電源做成中國的主要電源,只以少量的燃煤燃氣發電作為補充,再利用壹些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術,回收燃煤燃氣熱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有可能實現電力生產的碳中和。

資料來源:蔣易院士:中國建築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與碳中和

蔣易院士在2021成都綠色建築大會上所做的“建築領域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報告中提出,“蓄光彈性”建築將成為發展零碳能源的重要支柱。

基於我國的自然條件,在未來我國發展大比例風電光伏供電結構的背景下,為了實現碳中和,建設部門應該大力發展建築物表面的光伏發電,同時讓建築物吸收周邊地區風電光伏基地的零碳電力。建築實現可再生電力彈性消費的關鍵是彈性用電,即“蓄光直放,彈性用電”。

3.減少建築材料的碳排放

目前,城市住房和公共建築的竣工面積每年保持在30-40億m2,但拆除的建築面積每年近20億m2。這表明,中國的住房建設已經從增加住房供應轉變為拆除舊建築,建造新建築,以改善建築性能和功能。

“拆建”已成為建築業的主要模式。持續的大拆大建將繼續導致鋼鐵建材需求旺盛,鋼鐵建材生產將繼續蓬勃發展,由此產生的碳排放也很難降下來。

來源:建築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實現路徑。

因此,改變既有建築的改造升級模式,從大拆大建到維修改造,可以大大降低建築材料的消耗,從而減少建築材料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建築業要從蓋新房轉型到修舊房。這種轉型將大大減少房屋建設對鋼材、水泥等建材的需求,從而實現這些行業的減產和轉型。

4.優化和調整建築流線和功能。

從需求側看,應優先考慮降低能源負荷,優化調整建築流線和功能,盡量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等自由措施。

其次,可以采用熱工性能更符合氣候特點的建築圍護結構,如外墻、門窗、屋頂、遮陽等,從源頭上降低建築的能源需求。同時,使用綠色、低碳、輕質的建築材料,可以減少建築材料和建築垃圾產生的碳排放。

5.替代超高能效設備和能源。

如LED燈、變頻水泵、磁懸浮冷卻器等。,以及智能管理手段,如智能充電樁和智能設備啟停等。,提高能源效率,促進深度節能減排。此外,通過加強運行、調試和運營管理,避免技術堆砌,以結果為導向,實現超低能耗建築。

來源:建築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實現路徑。

通過建築光伏壹體化(BIPV)、儲能(電池儲能、冰蓄冷、相變材料等。)、地源水源熱泵、生物質發電、吸收式熱泵等技術,可充分利用當地可再生能源和余熱、冷量,替代化石能源,減少碳排放。

02

建築碳中和實施方案

1,降低成熟施工技術的成本

高性能建築圍護結構是從源頭降低建築能源需求的成熟關鍵技術。而我國高性能門窗、外墻長期依賴國外進口,成本高。通過技術引進、產業國產化和工程實踐創新等手段,可以大幅降低高性能外圍護結構等成熟技術的成本,是實現建築領域碳中和的重點方向。

2.促進新能源技術的應用。

來源:BIPV技術白皮書

建築光伏壹體化(BIPV)、儲能和智能充電是實現建築碳中和的新興技術。從產品設計、技術性能、經濟性等方面來看,這些新興技術尚不成熟,仍需要政策和市場的大力支持。有利於建築碳中和的新技術的大規模推廣和利用,將擴大建築碳中和的技術選擇,加速建築碳中和的早日實現。

3.挖掘當地低碳建築材料

近年來,木材資源豐富的歐美發達國家開始探索純木結構等綠色低碳建築材料,積累了大量技術經驗。但由於我國木材短缺,不適合走純木結構的技術路線。而是要因地制宜地嘗試探索竹子、夯土等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建築材料,加強傳統工藝的現代化,結合組裝技術,推動我國建築材料的綠色低碳發展,為實現建築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做出貢獻。

4.優化區域建築能源的應用

在類似中央商務區(CBD)、旅遊度假區、創新產業園等區域,建築冷熱電需求量大,采用傳統供能方式會消耗大量壹次能源。根據當地資源條件,合理采用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術,滿足區域能源需求。

5.加強建築物的信息管理。

來源:建築行業減排路徑及科技創新的啟示

建築行業的信息化水平長期落後於其他行業,建築碳中和的實現有賴於建築信息化技術、建築能耗模擬技術和建築智能管理技術的提高。通過建築信息化推進建築行業的規範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建築行業的整體效率,實時跟蹤和有效管理建築碳排放。

  • 上一篇:廣東省住建廳:有序恢復商品房正常銷售,支持網上銷售。
  • 下一篇:是誰在壹家四代同堂的院子裏發動了抗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