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中央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試驗示範區的意見》的正式發布,為深圳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和更高要求。軟實力作為硬實力的靈魂和延伸,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勁。“先行示範區”的重新定位,要求深圳在重視經濟建設等硬實力發展的同時,也要著力培育和發展軟保障、軟支撐,成為具有競爭力、創新力和突出影響力的全球標桿城市。
《國務院中央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試驗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深圳要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試驗示範區的方向前進,努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樣板。要實現這壹目標,除了經濟高質量發展、民生持續改善等硬條件,深圳更需要良法善治、人文精神、公共文明等軟實力支撐。
1.
實力“硬核”是形式,魅力“軟件”是上帝。
壹個城市,壹千個人看,就有壹千種樣子。要想科學地衡量壹個城市的發展,需要從多個方面、多個維度使用指標,這些指標既包括硬實力,也包括軟實力。所謂硬實力,是指經濟總量、人均GDP、財政收入、科技創新、硬件設施等等;所謂軟實力,是指營商環境、文化氛圍、人文素質、法治水平等等。硬實力是壹個城市的形狀,它構成了這個城市的筋骨。“硬核”指數充分說明城市自身實力不算太硬。軟實力更像是壹個城市的靈魂。它是無形的,無處不在的,數據指標可能不是壹目了然的,但仍然反映了壹個城市的魅力和實力。當壹個城市、壹個地區發展到壹定階段,有形硬實力的差距可能會縮小,但軟實力在推動城市升級、提升城市魅力方面的影響和作用會越來越突出。那時,提起壹座城市,人們首先想到的不再是高樓大廈,而是這裏的人、氣質和精神。
目前,在我國城市建設過程中,由於發展階段和水平的限制,城市政治家和市民往往更重視硬件建設,而不是軟件建設。壹個有內涵的城市,壹個有血有肉的城市,離不開其內在“軟件”的驅動作用。建設壹座城市不難,難的是讓它成為壹座充滿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只有軟硬結合,壹個城市的真正實力才能展現出來。
從這個意義上說,壹個城市要想展現自己的魅力,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人才發自內心向往的地方,真正成為“示範區”,不僅要有“數字說服人”,更要有“動人的故事”。“數字”是反映經濟發展、產業優化、民生建設等的指標。“數字”上去了,就能在各類城市排名和評獎活動中名列前茅,通過“硬杠桿”和可比指標體現深圳相對於其他城市的先進性。“故事”是城市裏隨處可見的暖心故事,包括地鐵上陌生人之間的理解,高鐵站裏的輕松幫助,對清潔工的問候,鄰居之間的關心,職場同事之間的退讓等等。這些“故事”在統計學上“難以衡量”,無法轉化為城市“報表”上光鮮亮麗的數字;公民的情感是不可估量的,它對公民的幸福感、歸屬感和滿足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故事作為壹個城市的軟性名片,在滲透市民生活、滲透市民心靈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字”可以通過硬件建設和項目實施快速推進,“故事”則需要長期、全方位的“軟建設”來孕育。
《國務院中央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試驗示範區的意見》的正式發布,為深圳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和更高要求。軟實力作為硬實力的靈魂和延伸,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勁。“先行示範區”的重新定位,要求深圳在重視經濟建設等硬實力發展的同時,也要著力培育和發展軟保障、軟支撐,成為具有競爭力、創新力和突出影響力的全球標桿城市。
2.
良法善治是壹個基礎的“軟件”,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意見提出,深圳要率先營造突出公平正義的民主法治環境,成為法治城市的典範。全面提升法治建設水平,用法治規範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國際壹流法治營商環境。
良法善治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客觀基礎,是城市管理趨向文明的制度化特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始終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深圳作為“先行示範區”,當然應該做出表率。法治是壹個社會、壹個地區順暢高效運轉的基礎軟件,相當於壹個智能設備的操作系統。其他功能軟件都需要嵌入安裝在這個系統中才能運行,其意義不言而喻。比如高端產業的發展特別依賴法律環境,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法律適當保護知識產權,金融行業的發展需要法律充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良好的法治環境需要建設法治政府。良好的法治環境不僅要求司法機關依法審判、廉潔透明、高度專業化,也要求政府作為行政機關在日常工作中嚴格依法辦事。壹是依據法律制定詳細的工作規則,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操縱的空間;二是公開詳細的工作代碼,實現管理的透明性和可預見性;第三,采用嚴格的監督機制,確保工作規範的嚴格執行。建設法治政府也是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途徑。公眾的權利意識越來越強,對政府工作的要求也比過去高得多,這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員轉變為“權力屬於人民”的服務理念,切實加強政府自身的法制建設,推進管理和服務創新。
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也是創造良好法制環境的重要因素。城市法治是每個公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公民的法治觀念和意識淡薄,再好的法律也因為得不到遵守和執行而不起作用,良好的法治環境就是空中樓閣,遙不可及。法治社會的形成,需要全面法制教育的有序開展和實施,在全社會形成學法、懂法、守法的新氣象,實現人人懂法、守法。
深圳作為壹個移民城市,有很好的條件來推動包括公務員在內的全體市民加強法律意識,在出事的時候尊重法律。整體而言,深圳現代化水平高,市民平均受教育程度高,能夠普遍接受法治理念,這為深圳避免陷入鄉村社會千百年來形成的各種刻板印象和“潛規則”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深圳市民來源廣泛,文化多樣,流動性強,為突破熟人社會復雜的人情網絡,防止“人情幹擾法治”和“人情替法”提供了良好的現實環境。
3.
人文精神滋養靈魂,彰顯城市文化厚度,要有針對性地培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意見中要求深圳成為城市文明的典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成為新時代舉旗、聚民心、育人新人、弘揚文化、展示形象的引領者。
文化作為壹種軟實力,是衡量壹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誌。近年來,深圳的文化產業相對發達,文化事業在建設和發展下也逐漸走向光明。建設先行示範區,深圳要進壹步加大文化事業發展力度,同時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促進兩者協調發展,為深圳打造展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城市文明。
提高城市文化素養的壹個重要表現就是市民的閱讀習慣。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是“有文化”城市的外在表現。
深圳作為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之壹,應該充分發揮“先行示範”的作用,為其他城市的發展提供經驗。深圳產業結構相對合理,市場化程度高,市民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物質誘惑和知識更新的迫切需求,容易使人成為經濟動物。在深圳市民平均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的情況下,文化建設的重點不是市民知識水平的提高,而是人文精神的提升,使市民對人文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追求形成平衡,不僅有利於市民個人心理健康和生活充實,也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要通過在社區舉辦講座、沙龍、音樂會、人文技能培訓等方式,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尤其要註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要正視現代社會精神疾病高發的普遍現實,大力推進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機構建設,通過專家講座、社區宣傳活動、病友互助交流、心理健康體驗活動等方式,幫助有需要的市民保持或恢復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建設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壹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文化建設也可以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深圳作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龍頭城市,有必要培育相應的“工程師文化”,使產業優勢和文化優勢相互促進,大力推廣以工程技術人員為主的商業性或公益性交流場所,打破公司之間的壁壘,為行業內工程技術人員的交流提供條件,包括前瞻性理念、工程技術知識、職業規劃和生活安排等。通過培育“工程師文化”,可以促進技術溢出,改善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生態環境”;它使工程技術人員在交流過程中相互啟發、相互碰撞,從而提高產業創新水平;推動工程技術人員共享行業發展機遇信息和職業規劃經驗,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強化深圳“人才庫效應”。
4.
公共文明體現了城市的“素養”,需要多方面綜合提升。
社會文明和市民素質是壹個城市的基本“素質”。公共文明的質量是壹張活的城市名片。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離不開以道德素養為基礎的公共文明素質。深圳市民整體受教育水平較高,為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城市內部產業水平參差不齊,市民受教育程度和思想意識差異較大。要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定向幫扶和社會人文關懷,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真正成為了深圳市民,自覺接受市民的行為準則。
職業素養的培養也是公共文明建設的壹個重要方面。深圳在過去的40年裏創造了“深圳奇跡”。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速度令世界矚目。但是,快速的發展也造成了很多人急功近利,缺乏精益求精、嚴謹求實的職業精神。這不是深圳自身的問題,而是經濟起飛過程中各地區普遍存在的階段性現象。深圳要發揮社會主義第壹示範區的作用,突出社會主義的綜合優勢,不僅需要在經濟發展上有大的作為,在職業精神上也要在世界上意氣風發,培養尊崗愛業、不居高臨下、努力學習、精益求精、自律負責的精神。
誌願者文化和誌願者精神是城市公共文明的重要內容。作為壹個移民城市,深圳的移民身份決定了人們在精神上面臨著雙重處境。他們壹方面是城市經濟的創造者,但另壹方面又因情感敘事的缺失而急需精神追求。誌願者精神為他們提供了認同感和歸屬感。沒有口音和地域的差異,誌願者們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貢獻,為深圳的建設做出自己的努力,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此外,誌願者文化有助於通過誌願者的榜樣效應,引導全社會培養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營造無私和諧的社會。如今深圳重大活動期間,隨處可見誌願者的身影。誌願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播文明,傳承誌願者文化。未來,深圳政府應進壹步加大對誌願者文化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宣傳和號召,鼓勵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誌願服務,為全國誌願者文化的發展和推廣起到加速器和示範作用。
(徐德友:廣東省委黨校經濟系教授;趙子樂: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王:廣東省委黨校政治經濟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