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影視作品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是什麽?

影視作品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是什麽?

首先,視覺文化的傳播已經成為當代文化的主導力量。

(壹)視覺文化的傳播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當代社會。

在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中,信息的主流必然是圖像信息或視覺信息,或者說信息社會的壹個重要標誌是視覺文化的發展。這裏的視覺文化有兩層含義:從廣義上講,電視、網絡、廣告、電影等作為大眾傳媒都可以歸入這壹範疇;狹義的視覺文化僅限於文藝、娛樂、表演領域,其外延包括戲劇、歌舞、文藝演出、雜技、時裝秀等。本文指的是廣義的視覺文化概念。所謂視覺文化傳播,就是通過視聽媒體或視覺媒體來傳播信息而形成的壹種社會文化傳播現象。

總的來說,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發展呈現出這樣壹種趨勢:

第壹,視覺文化已經成為大眾文化中的主導力量,視覺文化的傳播在中國當代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第二,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視覺文化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傳播體系。

第三,視覺文化的傳播對中國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程度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第四,視覺文化已經成為社會群體尤其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二)視覺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視覺形象的含義

從口頭文化到書面文化和印刷文化是壹場文化傳播的革命,從印刷文化到視覺文化是當代文化傳播的革命。印刷文化中讓人“看”到的主要是文字和概念,以認知性、象征性、可理解性的內容訴諸於人的認知、想象和思維;視覺文化讓人“看見”的主要是“影像”,它是虛擬的、遊戲的、娛樂的,供人們觀看、參與和消費。此外,視覺文化還有另外壹層,即它是表演性的、儀式性的、公共性的。比如時下流行的互動電視綜藝節目,總是彌漫著濃厚的節日氣氛和宗教狂熱,與印刷文化時代帶有強烈私人性質的閱讀行為相去甚遠。

二,視覺文化傳播的缺失及問題分析

(壹)商業資本邏輯運作下追逐利潤目標的視覺文化——電視節目《真人秀》的文本透視

近年來,壹股“真人秀”的浪潮在全球電視屏幕上興起並蔓延。“真人秀”是由制作人制作,普通人錄制播出的電視競賽遊戲節目。

真人秀節目自出現以來,無論從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來看,都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在經濟效益上,收視率飆升,為歐美各大電視臺創造了巨額利潤。然而,真人秀的重點不是“真相”,而是“秀”,這幾乎是組委會導演的壹場遊戲。壹切準備都是為了構造矛盾,壹切“真實”都是為了更好更真實地“展現”。這種“秀”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了人們日常的觀看經驗和道德規則,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知識界的廣泛質疑和批評。這些批評集中在節目中殘酷的競爭、隱私和性展示。

西方的真人秀其實是實現商業資本增值的有效載體。電視正在成為壹種消費文化,而今天的消費文化是壹種快感文化,電視節目正在充分挖掘具有快感意義的資源。西方的壹些真人秀節目只是利用廉價的快感來迎合觀眾的潛在欲望,在觀看的過程中滿足他們的窺淫癖。而且西方真人秀是以商業節目和遊戲節目的形式出現的,所以人性的陰暗面、性等往往被禁忌的因素也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在節目中被極大地誇大,在淡化倫理譴責的同時迎合了觀眾的感官需求。

總的來說,真人秀是壹種遊戲節目,它無意關心人們的生活狀態,它不提出也更不可能回答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相反,他們只是挖掘壹些能牢牢抓住吸引觀眾的愉悅元素來提高收視率,獲得可觀的利潤回報。

中國在引進和制作真人秀節目時,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文化差異的考驗。如何在收視率和道德、娛樂和社會責任之間找到文化平衡,將是真人秀不可回避的問題。

(二)缺乏現實觀察和藝術精神的視覺文化——解讀央視春晚

不管屏幕有多忙,人們對春晚的期待和評價越來越低。春晚20多年來不斷改版創新,卻難以突破自身的既定模式,讓人感覺越來越“格式化”。隨著傳統節日儀式在現代社會漸行漸遠,現代通訊技術營造的“此時天涯* * *的氛圍,讓人們找到了與傳統儀式行為相似的最佳平臺。春晚從壹開始就與慶祝和儀式聯系在壹起。春晚之所以在“年年難做”的困境中前行,之所以成為各大媒體熱衷於揭示和追蹤的熱點,其實是因為在如此重要的國家節日裏,還沒有壹種具有儀式感的集體行為可以替代。

從1998到2003年,央視春晚收視率持續下降22個百分點。央視市場研究有限公司的調查結果顯示,收視率下降還與人們選擇出遊、親友聚會、頻道競爭激烈有關。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視覺文化擴張驅動下的頻道過度發展,造成了媒體過度和頻道資源浪費。究其根本,是藝術創新不足,沒有足夠的電視原創藝術。盡管春晚作為壹種“習俗”仍會成為大眾長期關註的對象,但春晚作為壹種“藝術”在人們的評論中勢必會失去以往的轟動效應。春晚對現實的不關註和藝術精神的缺失,成為視覺文化傳播陷入危機的旁證。

(C)充斥暴力、色情或心理因素的視覺文化----對青少年社會化的負面影響。

視覺文化傳播的壹個特點就是首先考慮吸引受眾的註意力。受眾對視覺文化符號的選擇取決於他們對視覺符號的“使用和滿足”,即受眾關註的根源在於他們的選擇心理,使用取決於他們的心理需求。人最底層的心理需求,也就是本能層面的需求,最有情色、暴力等感官內容。如果以收視率和商業利潤為目標,電視會如何發展是不言而喻的。

由於電視的傳播特性,電視文化對青少年的社會化並不是單壹的正面示範意義,但也確實存在令人擔憂的負面影響。電視文化傳播的特點是單向垂直傳播。另外,電視是壹個高技術、高投入的行業,所以電視文化具有明顯的商業行為。在傳播中,有時不可避免地要迎合和發泄人性中的醜惡因素,造成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社會化電視汙染。

1988期間,新加坡亞洲大眾傳播研究與信息中心對八個亞洲國家的電視節目進行了暴力監控。監控采用了更寬泛的定義:“使用體力或言語對某人或某些人造成心理或身體傷害,包括破壞財產和身體”。新加坡的研究結果是,即使美國采用相對寬松的暴力衡量標準,其暴力指數仍然高於亞洲節目的平均指數。目前,我國還沒有權威的電視暴力定義,也缺乏對電視暴力的專門調查和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媒體暴力事件屢見報端。1989電視劇《上海灘綁架怪案》播出後不久,陜西省韓城市壹名中學生模仿該劇情節,用斧頭將壹名14歲的男孩砍死並拋屍於屍井中,隨後向被害人家中發出兩封恐嚇信勒索錢財。2003年6月,165438+10月,29歲的犯罪嫌疑人黃在河南省平輿縣殺害17青年學生。經公安部批準,中央電視臺記者采訪了黃。先是小時候愛看殺人視頻,想當殺手,然後在網遊裏演武士,最後成了殺人犯。黃的經歷再次表明,媒介暴力作為壹種外部刺激,能夠引發和強化青少年的暴力行為。喜歡電視暴力節目的青少年,雖然沒有犯罪,但大多認同暴力,在日常生活中有攻擊傾向或行為。

(四)圖像沖擊與受眾理解矛盾狀態下的視覺文化——對某廣告公司自我形象平面廣告的探討

在這個視覺文化的時代,大眾對視覺快感的期待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還在繼續提高。為了更有效地推廣商品、服務或理念,廣告不應停留在壹般的審美趣味上,而必須提供非凡的視覺刺激。

在第七屆全國廣告展的參賽作品中,有壹幅廣告公司的自我形象系列平面廣告《創意沒有不方便的壹天》,五幅圖的背景色分別為鮮紅色、藍色、黃色、綠色和紫色。圖中間有壹條白色的女性專用衛生巾,上面寫著:“我怕妳不來”“我再也不怕了”“我不怕妳鬼混”“我來了就不漏”“我早晚等妳”。剛看到這組廣告的人還以為是衛生巾廣告。仔細看圖片下方的小字:“創意沒有不方便的壹天”——原來如此。此時,我們重新審視這組廣告,衛生巾的形象因為突破了“女性衛生用品”原有現實的束縛,重新獲得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但同時,觀眾的理解也受到影響。很多觀眾感到無所適從,想象力和理解力都很混亂。

在廣告的虛擬現實中,對視覺克制的超常追求導致了傳統圖像和相關規則的失效。從整體上看,視覺文化時代的圖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邏輯。廣告創意可以隨意打破這個邏輯嗎?廣告以打破這種邏輯為代價來獲得視覺沖擊可行嗎?這恐怕是壹個必須深入思考,謹慎對待的問題。

(五)虛擬世界顛覆現實身份的視覺文化——對現代電子媒介傳播技術神話的批判

1998結尾,湖北、遼寧兩省有影響的報紙刊登了題為《網上喪,哭為美》、《伊人去了,茶室溫暖如初》的《網絡新聞》,描述了壹個才華橫溢的少女,以極大的勇氣與病魔作鬥爭十余年,寫下了大量優美的古典詩詞,也成為了壹名熱情活躍的網民,擔任網上聊天專欄。這位名叫張清壹的少女最終死在了鍵盤前,全國網民對此深感悲痛。他們建立了“悼念清漪”網站,發表了500多首悼念詩。然而,當壹些媒體機構後來希望進壹步報道此事,采訪十幾歲女孩的“哥哥”時,卻發現自己的“哥哥”不知所蹤。經過壹系列的調查和核實,媒體發現所謂的少女張清壹是壹個虛構的人物。這些看似有新聞價值但來自互聯網的虛假信息,成為中國媒體因疏忽而損害報道真實性的典型案例。

大眾媒體在引用網絡信息源時陷入報道失實的困境,關鍵原因在於媒體的把關人忽視了互聯網的虛擬特性。計算機手段制造的虛幻世界及其網絡文化,形成了對虛幻世界的現實模擬和對現實世界的虛幻幻想。他們對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顛覆是最嚴重的。

從互聯網建設之初,就沒有有效的身份認證功能。這使得個體在網絡上表達自己時,不那麽在意社會規範的約束,也不必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值得註意的是,網絡傳播和交往與現實道德實踐的關系呈現出無序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社會道德水平下降;知識匱乏,文化倒退;道德相對主義盛行,無政府主義橫行;道德沖突和失範嚴重;道德人格扭曲。比如信息加工中的信息汙染和濫用;信息侵權和滲透;信息攻擊和破壞;信息詐騙和敲詐勒索。我們也註意到,網絡交往在主客體關系中對增強人的主體性、改善人的主觀狀況起到了明顯的積極作用,但網絡交往對主體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突出表現就是對人的主體性的侵蝕。

三、化解視覺文化傳播危機的思考與對策

(壹)視覺文化傳播中需要處理的關系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視覺文化傳播中暴露或隱含的問題,反映了壹些更深層次的矛盾。首先是視覺文化的商業化傾向與民族精神和意識形態的關系。視覺文化追求利潤最大化,必然導致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喪失,這是必須警惕的。二是視覺文化的感性形式與理性追求的關系。感性追求的膨脹必然導致批判理性的衰落,壹個不善於思考的民族或社會在發展進步的道路上就會缺乏動力,甚至迷失自我。第三,媒體擴張與社會利益和公共道德的關系。大眾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需要收視率來實現市場份額,必須追求熱點和焦點的曝光頻率,甚至把私生活公之於眾。第四是社會幹預與媒體協調的關系。媒體輿論監督也是壹把雙刃劍。對壹些社會現象和問題的批判要有分寸,要用動態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五是網絡傳播與人際傳播的關系。網絡交往的單壹必然導致人際交往的冷漠。要倡導人際交往和社會互動。網絡傳播中的非理性現象實際上是工具論無限膨脹和價值理性喪失的表現。網絡交往不能代替人際交往,但它是人際交往的拓展和補充。

(二)視覺文化傳播思維的健康發展

視聽媒體或視覺媒體形成的負面社會文化傳播現象,需要我們理性看待。有必要區分視覺文化傳播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在揚棄中促進視覺文化傳播的健康發展。

  • 上一篇:家庭裝飾的個性背景
  • 下一篇:把月亮的月亮和月亮的月亮融為壹個溫馨的愛情故事——精讀《有小星星的大月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