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國前,從臘月(臘月)開始,每個鄉鎮都要設專人加班。守望者除了敲鑼打鼓指示時間外,還喊著“小心蠟燭,看門”“清柴倉,灌滿水缸”。提醒人們註意防火防盜。在徐州城裏,乞丐們的頭上站出來,肩上扛著木頭牌子,上面貼著政府的告示,在街上走來走去,喊著“防火防盜”等警句。
(2)送出財神二十天後,乞丐們將財神的雕像送給當地居民。正月初五(農歷正月)前後,乞丐們拿著木板,到各家各戶版查證,要求拜年摸(過年蒸饅頭)。
(3)除塵在臘月下旬,家家戶戶都要“除塵”(俗稱“掃地”),即進行壹次比較徹底的室內外衛生和個人衛生大掃除。個人衛生壹般在除夕夜進行。除了洗澡,還必須理發,俗稱“隔年不離”。
(4)從臘月下半月開始,除了雞、魚、肉、蛋之外,準備壹些傳統食物,如糖、炒麻葉、炒水果、肉丸等。另外,剁餃子餡夠吃幾天,蒸饅頭夠吃十天。
(5)蒸饅頭(年糕)很講究,有實心、餡、棗等款式。有的吃它,有的祭祀祖先和神靈,有的送乞丐,甚至餵牲畜。饅頭因為蒸多了,放久了就變得幹裂,也就是俗稱的“笑”。意味著新的壹年衣食無憂,幸福美滿。
(6)送別禮物多在親戚間進行。不遲於新年前夕。節日禮物只是幾公斤的蛋糕。對於男性長輩,往往會加壹兩瓶酒。但新女婿,尤其是未婚女婿,對告別儀式很講究。活雞、鮮鯉魚、糕點、酒缺壹不可,每種至少需要四(袋),很多達到16(袋)。炫富的還要加煙加現金,女方只收壹半,另壹半。
(7)貼年畫和春聯春節前,人們應該買年畫來裝飾他們的房子。象征好運的公雞圖和象征富貴的鯉魚圖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而年輕女性則喜歡在臥室裏張貼“胖娃娃”年畫。
貼春聯多在除夕。用紅紙寫好後,貼在門上和門框上。另外,用紅紙剪成小方塊,壹角朝上,寫上“福”和“壽”,貼在家具和大型器皿上。門楣上貼著各種顏色的剪紙,祈求好運,所以俗稱“運珍(動)”。否則在門邊插上桃枝,大概是古代桃象征的象征。
(8)年夜飯結束,壹家人圍坐在火爐旁,吃著各種茶點和裹著點心(餃子),談舊談新。天亮前,註意放鞭炮。自從電視普及後,看電視變成了看電視,午夜燃放鞭炮。
(9)除夕夜,各家將蒸好的棗山、棗花饅頭加上“雜花”,與栗子、銀杏、紅棗、桂圓、核桃等五種水果壹起放在神軸(或觀音像,或關帝像、財神,視各自信仰而定)前的祭壇上,稱為“素祭”。在祭壇前放壹張八仙桌,桌上放壹盞點燃的銅燈和壹口青銅編鐘,八仙桌前放壹張拜墊。還有壹個房間供祖先神龕。神社前的祭壇上,擺放著雞、魚、肉、丸子、海鮮五種供品,俗稱“肉祭”。夜班(晚上8點)前後,全家人穿上新衣服,先在醫院燒松子,俗稱“忍老”。半夜祭神,設天地之桌,備三杯水果、平食、饅頭及適當的酒,通宵點蠟燭,上香燭,在香爐中插天地密碼,在桌前燒元寶(錫紙);然後,各個年齡段的人祭天、祭神、祭祖,同時放鞭炮,俗稱“迎神”(除夕夜神靈下界)。稍事休息後,全家人去祠堂跪拜。祭祖完畢,父母夫婦坐在椅子上,晚輩壹個個磕頭,再由晚輩壹個個給長輩磕頭,俗稱“歲末磕頭”。
(10)春節早上起床,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拜年。首先由父母帶領全家人給祖先拜年,然後全家人逐壹給父母、卑微者、長輩拜年。未成年人拜年可以拿到“壓歲錢”。全家人拜年後,他們出去給他們的親戚、朋友和鄰居的長輩拜年。這時,熟悉的人在路上相遇,會互相鞠躬,互相祝賀“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11)素食扁食春節,妳必須是素食扁食,不準吃肉餡(這個傳統習俗在10年前就被年輕人打破了)。有些扁平的食物用銅錢(後來變成了鎳幣)包著,誰吃了誰就代表新的壹年有福氣,壹切順利。有心計的家庭主婦,往往會把用錢包好的扁食做上記號,煮好後專門給老人小孩吃,以此來娛樂全家。俗話說“第壹天不動肉,第二天蹲在肉裏。”從第二天開始,大吃大喝,請人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