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線條之美
線條造型是中國造型藝術的傳統,無論繪畫、雕塑、建築等。它簡潔而概括,簡單而深刻。柔中有剛、剛柔並濟的線條是書法作品的基本元素,是視覺形象美的基礎。書法也是線條運動的藝術。生動的線條向人們展示了豐富的美,或寧靜渾厚,或流暢自然...本質上體現了書法家的精神特質。李澤厚在《美的歷程》壹書中曾把書法視為“有意味的形式”和“凈化的線條”。從形式上看,線條可分為粗細、連續、方圓、轉折、幹澀、流暢,但什麽樣的線條才是美的呢?
1.嫻熟而有力的筆法。
筆法是前人在長期用筆和審美實踐中不斷完善和豐富的。線條的好壞與用筆是否得當密切相關。蔡襄的音樂寫作,蘇軾的繪畫,黃庭堅的繪畫,米芾的毛筆字等等。,有不同的筆畫和風格。書法家能以各種形式寫出漂亮的筆畫。高質量的線條很細,但仍然是圓的、飽滿的、有力的,反之則是浮的、淺的。筆法嫻熟,運筆流暢,掌握了規律,手中的筆自然得心應手,得心應手。這樣寫出來的筆畫充滿了能量。粗短、敦實、笨拙;薄而強,堅而不僵;圓潤順滑自然又不失輕浮;彎曲、起伏而不生硬做作。
中心寫出來的筆畫立體、圓潤、立體,而側翼的效果則是尖而陡,充滿了開放的潛力。圓粗線條的效果主要體現在落筆、轉折、起筆、收筆。包青·陳石說過,“用筆的方法可以在繪畫的兩端找到”。前進後退、方圓、提挑都是方向過渡處的寫線技巧和方法。澀味是線條本身呈現給觀者的壹種感覺,主要在畫的中間。用筆要慢寫,可以增加用筆的凝重感。清代劉熙載說:“妳要做壹件事,如果妳有什麽事要拒絕,就盡力和它爭論,妳會出乎意料地被它弄得尷尬。”《斷釵》、《漏痕》、《錐畫沙》、《印印泥》都是對線條之美的生動概括。
2.協調性和多樣性。
講究合作就是要分清主次。劉熙載在《美術大綱》中說:“畫山者,必有主鋒,主鋒為峰巒所拱;寫字的人必有主筆,主筆由余筆拱起;主筆不佳,其余皆敗,故善書者必爭此筆。”註重主筆與從筆的配合,歷代書法家都很看重,比如顏真卿的腳踩,歐陽詢的長豎。楷書有句話叫“字無鉤”,隸書有句口訣叫“蠶不臥,燕不共飛”,因為也突出了主筆。註意協調,還要註意字裏行間的銜接、歡迎、環視、呼應。線條之間的連接就像人體的關節。過渡自然緊密,整個字嚴謹有力。字裏行間的問候和期待,既能使整個字流過,又能賦予臺詞本身壹種動態多變的狀態。古人非常重視線形的變化。比如五代楊凝式的《九華帖》,深邃無邊,點畫和繪畫有很多不同的趣味。變化是藝術的生命,王羲之說:“壹本書寫在壹張紙上,每個字的意思壹定不壹樣,相似點就不要做了。”孫也有同樣的看法:“幾幅畫同時施,其形各異,所列各點,彼此相同。”雖然漢字的基本筆畫不多,但每壹個基本筆畫都隨著字形和筆畫的不同組合而有許多變形。這樣就豐富了線條的整體造型,用墨的變化更增添了線條的美感。
2.人體美
清代馮班在《鈍詩略》中說:“書法無秘,唯用筆結耳”。結,又稱結、架,是指漢字的內部搭配,就像人的五官壹樣。只有大小合適,比例協調,位置合適,才能形成完美的臉型。文字本身就有章法之美,前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解釋字形結構的著作。書法表現出壹種抽象的形式美,卻不知造型之美,就像蓋房子沒有理想的藍圖,線條只是手邊壹堆無用的材料。書法結構美是以線條美為基礎的,是指漢字的結構既有變化又有呼應,既多樣又統壹。這不是機械拼湊。除了觀察文字的可懂度,還必須遵守對比統壹的原則,做到“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或者公平統壹,交替疏密;或回音回眸,展望人生;或者不均勻變化,斜右。
藝術來源於生活,書法也不例外。韓彩詠曰:“若坐而行,若飛而至,若臥而臥,若悲而喜,若食木葉,若劍長,若弓強箭硬,若水火,若雲,若日月可見,則得壹書。”這段話從壹個側面向我解釋了書法的美,這種美是基於人們對現實生活中各種事物的形態聯想。漢字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充實和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漢字最重要的特點是“以形表意”,它概括了自然形象的特點,用具有特定含義的線條來表達壹些抽象的含義,具有無與倫比的、變化多端的視覺形象。這是漢字的內在美,也是書法藝術產生並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因,為了適應社會實用的需要,書法的風格和字體也在不斷演變。自甲骨文和金文以來,出現了許多書法風格,如大篆、隸書、大寫字母、行書和草書。字形也在向由繁到簡,由象形到抽象的方向發展,但筆畫的形式越來越豐富。這既豐富了漢字的視覺形象,又增加了漢字的抽象意義,使書法成為直觀的視覺形象與抽象意義巧妙結合的藝術。書法家們深諳其中道理,始終將自然界的萬物與人的形象緊密聯系在壹起,造就了中國字體潛力的豐富性和多變性;同壹個詞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體態美,或端莊嚴謹,或瀟灑流暢...但無論如何千變萬化,都有不變的美的規律。
1.疏密是構成人物乃至作品整體美感的重要因素之壹。清代鄧說:“書畫疏可使馬去,密不使密不透風,常以白為黑,奇者出。”中國畫特別強調這壹點。只有疏而不密,顯得松散而沈悶,只有密而不疏,顯得沈悶而沈悶,沒有生命力。
2、到後面,也就是到對面,像兩個人在說話,比如顏真卿的豎畫;背靠背,像兩個人背靠背,像壹幅好的豎畫;從人物造型來看,左右結構的人物更能表現,可以使體態活潑大方。巧妙的運用可以避免線條的單調和結構的死板,增加筆觸的表現力和韻味,就像音樂中的高低音符,詩歌中詞語的平仄使作品具有節奏感。
3.鋸齒狀線段與字的組合部分之間要有鋸齒狀變化,要有錯落有致。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最禁以偶位寫字,有字必有收有放,必有靈聯。王獻之的書從來沒有左右之分,右軍就像壹只鳳凰,似乎無論如何都要靠著它。米菲說是千言萬語,有失偏頗,排列不均勻。長度復雜時,密度也是交替的。
4.正字組合也是正相關,單個字存在主輔筆問題。有規律有尊嚴,有偏見令人驚訝,但盲目積極容易平淡,“像個算子”,盲目偏見會導致無序。以偏補全,即以偏謀正,動靜相宜,使人物結構既穩又險。
5.開和關主要用於左右結構。開篇有舒展豪放之趣,收篇有疏密飽滿之感。恰當的開合可以使字體生動美觀。
6.借詞的筆畫和構成都采用了擴線、移置、穿插、減線的處理方式,避免了重復、松散和擁擠,使詞的各個組成部分形成了壹個相互依存、和諧、相互聯系的整體。在運用退讓關系時,要多關註身邊的借貸情況,這樣才能達到整體的平衡。
7.縱橫結構的詞和左右結構的詞也可以用縱橫法處理。或上下,或上下,或左右,或左右,使結構富於變化。
8.方圓的方形和圓形本身就給人不同的美感。圓的形狀軟潤,充滿血肉,方的形狀堅實僵硬,肌肉老而健康。方圓主要用於圍護結構。方圓的變化體現在兩個方面:外觀和筆。壹個字可以寫成正方形,也可以寫成圓形,有的字在正方形裏面有壹個圓,比較有意思。例如,鄭文公紀念碑以圓求方,而其他北方紀念碑以方求圓。
以上只是結構變化的基本規律和手段。壹個詞往往是各種規律的綜合運用。只有熟練掌握,才能在寫書時自然地調整和塑造美好的身體。比如鄭板橋的書法,字的密度、長短、大小,通過他們的巧思變化很大,手勢萬千;再比如黃山谷,把點畫誇張拉長,像用長槳劃船,陰影斜斜的。
三、筆韻墨趣
漢字作為壹種書面語言,具有表達情感的功能。它們通過筆的形狀、性格潛力、風格和意義的變化來反映寫作的思想、情感、個性、成就和心情,這就是為什麽“書是心的畫”的說法。隨著毛筆、墨紙等書寫工具的發明,書法藝術獲得了更合適的表達媒介。書法是壹種時間的藝術,因為線條不能隨著時間的節奏流動而反復疊加或修改和減少。筆尖的靈活,墨的厚重有光澤,非常巧妙地表現了書法家書寫過程的力度和節奏變化。通過人的直覺,它給人以豐富的美感,或飄逸瀟灑,或停滯起伏,或峰巒起伏,或藏針於織錦之中...簡而言之,在靜墨階段,它揭示了壹系列復雜的筆觸、轉折、倒影等等。書法家創作的時候,是在寫字,是在演戲。古人強調“心意為先”。動筆之前,作品的形象已經清晰地呈現在他的腦海裏,他對如何用筆用墨有了清晰的思路。王羲之說:“夫欲著書,先學墨,聚精會神,預料字號,下垂,直振,通筋通脈,先著書。”繪畫作為線條,將人的主觀性融入線條,客觀性往往掩蓋了主觀性;而書法則具有主觀性和隨意性(尤其是線條和草書),在壹定程度上掩蓋了線條的客觀性,最能凸顯人的精神面貌。如米菲的沈著,顏真卿的英氣,趙孟頫的嬌艷,等等。書法是線條和心靈的融合。正是因為書法線條的內在感染力,沖擊著視覺和心理感受。在秩序的破壞、尋找和重組中,我們的內心感受和心理節奏也隨著作品的運動而得到享受。
書法也是黑白結合的空間構成藝術。我中有妳,妳中有我。它的趣味表現在黑白的不同組合上,書法家在這種不同的黑白框架中賦予自己趣味,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古人雲,“白而不黑”,“書裏有筆墨的地方,書的美就在沒有筆墨的地方,只有符號的地方,有韻味的地方”。所謂神韻,就是壹種形象,就像齊白石畫蝦壹樣。紙上只有幾只栩栩如生的小蝦,但在白石先生和他的崇拜者眼裏,它們就是水裏的小蝦。書法家揮灑自如也是如此,是否有意留白是形成黑白趣味的關鍵。可以說,布白之美是具象與抽象的有機結合。就墨水而言,壹般以使用濃淡為宜。但由於書法家的習慣和風格不同,對墨的濃淡和幹澀也有不同的看法和選擇。蘇東坡主張墨厚而有光澤,墨色要“亮如孩童之眼”,黑而有光澤。歐陽詢主張濃淡相宜,認為“淡墨傷神,濃墨凝滯”。清代劉世安、王夢樓對墨色也有見解,有時被稱為“強墨丞相,淡墨探花”。明代董其昌的淡墨行書,猶如壹湖壹柳岸,有著取之不盡的新鮮感。王多山用墨,變化無窮。宋·姜夔在續書配樂中說:“草要幹要潤,潤才能得美,幹才能擔風險。”墨色幹潤得當,可有“秋風幹潤,春雨潤澤”的意境,兩者高低不平,相得益彰,濃妝總相宜。可見,水墨的濃淡,如果運用得當,在壹定程度上可以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
書法家歷來非常重視筆法和筆墨,強調筆墨的個性。當筆在紙上運行時,壹方面留下了字跡的墨相,另壹方面又裁出了不同意象的空白,兩者相映成趣,從而形成了整體意象,對書法家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樂趣。所謂筆韻墨趣,就包含了這種運動的力感和節奏感。從欣賞的角度,可以從筆畫線條、字勢、字線、墨色運用等方面來揣摩書法家的匠心。筆韻墨韻有著非常豐富的審美意義,比文字的形式美更微妙,更耐人尋味。
第四,構圖之美
“壹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的任何部分都沒有整體重要”(羅丹)。書法的構圖是壹幅作品的格局和表現,是書法作品各種元素的綜合。構圖,又稱字與字、行與整字之間的分布,是研究布局方法,從而表現出多樣性的統壹,“清水出芙蓉,天然雕琢”,從而表現出和諧多變的風格之美。書法的美取決於整體的美。人們常說“與其不知,不如怕”,“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足見書法的整體之美。
1.壹部和諧的作品應該力求重心穩定,動靜互補,密度對稱,脈動連貫。穩定的重心對真實作品來說是顯而易見的,但對草書作品可能會有異議。草書因為相互配合的需要,時而不平衡,但又在與相鄰線條的組合中形成新的平衡,尤其是草書,旨在營造壹種流動奔放的氣勢。這個詞在與周圍詞的組合中,或者在整體布局中,總是達到壹定的平衡。密密麻麻,也就是說文字的內外空間和黑白分布相對對稱。“疏而密,不通風”指的是線條和筆觸要緊密捆綁,舒展要灑脫。稀疏和密集之間的對比是為了建立視覺圖像的“對稱性”。壹幅成功的作品,從構思到創作,從書寫到收藏,用筆作墨如調兵遣將,從容不迫,舒展適度,放松有序,壹氣呵成,從而展現出書法作品的力度、韻致和精神。“壹言為定,壹言為定”,每壹個手勢都符合自然美的規律。
2.變化是藝術形式美的重要表現,書法的構圖也具有變化的特點。篆書、隸書、楷書、楷書、草書也是如此。如王羲之《蘭亭序》中的“之”字有20多個,每個字都有自己的形式,沒有壹個是相同的;《蘭亭序》的美不僅體現在每壹個字的美,更體現在整體視覺形象的美。從某種程度上說,書法之美是中國字體潛在美的延伸和拓寬。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書法家不僅在大小、整體、運動等方面尋求變化,而且為了尋求構圖的變化之美,使用了各種技法和生活積累。比如結構的新穎,可以通過筆法和墨色的變化來獲得,比如壹個字的裏裏外外和方圓的結合,比如各種書法風格的交織融合。最好的例子是清代鄧將隸書的筆法引入篆書。構圖的變化之美在草書中顯示出它的藝術魅力。
3.風格是人,是否有獨特的風格是衡量書法成就的顯著標誌。鮮明的風格是構圖美的重要表現之壹,古往今來所有的著名書法家都具有這種風格。構圖布局不是大雜燴,貫穿壹個主旋律,統壹協調的風格。然後在主旋律的指引下進行變化組合,就像音樂中的主旋律和變奏曲壹樣,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自然充滿魅力。比如張旭的《雨夾雪》構圖,董其昌的《蜀光》構圖,鄭板橋的《亂石鋪街》構圖...藝術是個性的表現,這些鮮明的風格使他的作品具有多樣、統壹、和諧的美感,讓人壹看就知道壹個書法家的作品。
書法作品的結構是線條對空間的分割所產生的形狀,具有充分的空間自由度,可以通過線條的位移和誇張形成整個作品的生命。書法作品的構圖講究節奏和旋律,要安排好字與行之間的造型,處理好整幅作品線條的平衡、連貫和變化。在選擇壹種形式時,除了要符合這種風格的壹般規律,如天地之隙、題跋、印章等。,字和行要借助字體大小、長短、疏密、對角線、伸縮、開合,甚至用筆順序來變化,這是承上啟下,從左到右調用,以白計黑,虛實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