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生爺爺很受歡迎。任何人想要定制壹個蛋糕,只需要提供面粉,他就會免費幫他們加工,讓他們吃到壹個香甜可口的蛋糕。每當有社戲的時候,她爺爺都會去那裏幫忙搭建舞臺,在舞臺上擺攤賣他的糕點。生意非常興隆。鄰近八鄉的戲迷們壹邊嚼著餅,壹邊聽著戲曲的故事,挺有意思的!
上世紀80年代初,我爺爺把手藝傳給了徐玉蘭的父親徐啟根。徐啟根選擇在浙江海寧嚴觀定居,那裏有他家的親戚。另壹個特殊的原因是,每年農歷八月十八遊客大量湧入,這是他們生意最好的時候。親戚們壹起過來幫忙打理生意。剛開始蛋糕賣5毛錢壹個,壹天銷量達到2000左右。就這樣,徐啟根在海寧待了5年,買了壹艘3噸的水泥船。
後來,徐其根為了打理家裏的六克頭(俗稱水田),把生意搬到了蘇州黃橋。此時的徐玉蘭是壹個17歲的苗條少女。她有空就幫爸爸打下手,放學就騎自行車,幫爸爸在學校、工廠、市區賣剩下的蛋糕。有壹次,她賣完所有的蛋糕,高高興興地騎馬回家。誰知,壹下車,她就傻眼了,錢全扔了,難過自責了好幾天,父親卻壹點都不怪她。女孩印象深刻,愛上了父親的手藝。居然偷了隔壁的攤子,還學會了做蘿蔔糕。
四年後,徐玉蘭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徐啟根看著這個和女兒青梅竹馬、精明踏實的毛腳女婿,準備教他祖傳的手藝。萬事平安,好事近。為了給寶貝女兒壹個幸福的愛巢,徐啟根在蘇州黃橋買了鋼筋,壹路搖著船回家。當他經過金家壩時,已經是半夜了。突然,壹艘三噸重的水泥船側翻,船上的鋼筋全部沈入河中。
那是臘月二十六,徐啟根剛穿上壹條短褲,下到河邊打撈鋼筋,但天已黑了,河水刺骨,體力漸漸耗盡。他擔心不了船上的食物——餅模,也不敢要。半夜,徐啟根和妻子硬著頭皮敲開了河邊那戶人家的家門。上帝保佑,我遇到了壹個好心人,讓他們壹起過夜。
二十多年過去了。2065438+2007年8月,徐玉蘭等人又重操舊業,在黎裏老街東如家橋正式開起了“許繼梅子餅”店,做的是又甜又香的糕點。
海棠糕在江南古鎮比較常見,梅子糕不太常見。海棠蛋糕是焦糖烤的,壹次烤七個。梅花糕屬於烘糕,壹次有十四塊。在烹飪的過程中,需要攪拌材料,過程稍微復雜壹點。敢於挑戰他們,雙管齊下,忙。
新鮮出爐的梅花糕,像盛開的梅花,真的很漂亮。“梅花”雖小,但黴菌相當重,常人難以想象,壹般能達到十幾斤。如果妳沒有壹個好的體力,那妳真的是無能。
四代傳下來的手藝,自然對品質有著特殊的要求。姬旭的原則是:第壹,選擇最好的面粉;第二,面粉發酵和熱量處理得當,切不可內生;第三,梅花糕的餡料采用傳統工藝制作。純種紅豆煮熟後,用紗布過濾成細豆沙餡,行話叫“純沙”,這樣口感細膩,不沾牙。然後,在煤爐裏煮5個小時左右,中間時間放棉花和白糖。豆瓣醬上出現壹層衣服的時候,就要不停的攪拌,直到豆瓣醬發粘。面粉和紅豆沙為主料;第四,輔料不馬虎。梅子蛋糕上點綴的紅絲、綠絲、黑芝麻、金桔、葡萄幹、瓜子也是精挑細選。
為了跟上時代的節奏,他們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和創新,使其口味符合現代人的飲食審美。上甜下焦,色香可口,深受遊客喜愛。當地人近水樓臺先得月。他們三天兩朝來訪,生意興隆。這真的是苦寒中來的梅花香。
互聯網+時代,徐玉蘭的寶貝女兒玩起了微信營銷,送貨上門。訂戶逐漸從胡芬擴展到蘇州,這真的很像當時騎自行車送貨的徐玉蘭。
做梅花糕的手藝是徐祖傳的謀生之道。在平實的詮釋中,我看到了中國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堅韌品格。徐玉蘭說:我們絕不能失去祖先的東西。這是壹份遺產,也是我們生活中的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