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最大、最熱鬧的古代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根據中國農歷,正月初壹是“年元,月元,時元”,是壹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從除夕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春節和年這兩個概念的原意來自農業。古代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合補:“年,谷熟”。春節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人們殺豬祭祀上帝,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在臉上塗上朱砂,用小鳥裝飾翅膀,載歌載舞。夏商時期,夏歷產生,以月亮的圓缺為月,壹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看不到月亮的那壹天為新月,正月初壹稱為壹年的開始,也稱為年。年號始於周朝,正式定於西漢,延續至今。然而,古代把正月初壹叫做“大年初壹”。直到近代中國辛亥革命勝利,為了順應農時,便於統計,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民間使用夏歷,機關、廠礦、學校、團體實行陽歷,陽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1日為春節。1949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上,采納了國際上使用公歷紀元,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公歷年;農歷正月初壹通常是在立春前後,所以農歷正月初壹被定為“春節”,俗稱農歷年。德州春節的習俗有:開鞭炮、拜年、聚財、占年、送禮物給神、添錢(加壇子)、開市等。
開門鞭炮:春節的早上,門開著的時候,德州人先放鞭炮,這叫“開門鞭炮”。鞭炮聲過後,滿地都是碎紅色,這就是所謂的“滿堂紅”此時,街上充滿了憤怒和歡樂。
拜年:大年初壹,當第壹聲雞鳴響起,或者新年鐘聲敲響的時候,街上鞭炮齊鳴,喧鬧聲此起彼伏。每個人都喜氣洋洋,新的壹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的服裝。壹是給家裏的長輩拜年,長輩也給孩子壓歲錢。天壹亮,人們就早早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祝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請幾個人拜年;有些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稱之為“群拜”。舊時拜年和拜年是有區別的:拜年是敲長輩;新年是同齡人相互祝賀的時候。德州拜年的習俗是在每月的第壹天拜父母、宗族、鄰居、單位領導、同事。第二天,我去了外婆家和舅舅家;第三天,拜訪了公公婆婆和姐姐家;後來我祭奠了其他親友。在德州,有壹些說法,比如“我奶奶初三看婆婆,初四初五看婆婆”,“我大年初七初八看婆婆,沒有豆腐也沒有渣滓”。拜年沒有超過正月十五。拜訪鄰居時,壹般不帶禮物,但家家都喜歡別人到家裏拜年,用各種瓜果點心和巖茶熱情款待。當妳拜訪妳的鄰居時,妳不會在每家停留很長時間,這被稱為“跑步年”。運行年有“漏壹村不如漏壹戶”的說法。去父母家過年要帶煙酒零食水果之類的禮物。去親戚家拜年,要按輩分向長輩拜年,同行的要互相握拳鞠躬,說“祝妳新年快樂”、“恭喜發財”。同時也接受親戚晚輩拜年,主人要給孩子壓歲錢。由於在家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精英和學者就用各種貼紙互相祝賀,從而發展出後來的“賀年卡”。建國後,國家規定春節為法定節假日,各行各業放假三天。各機關、學校、廠礦舉行了團拜、慰問、聯歡等多種慶祝活動。在農村,他們仍然遵循舊的習俗,但他們很少從事迷信活動,如崇拜上帝。大多數家庭中,晚輩只給長輩送上問候和祝福,不再磕頭。春節的傳統風俗習慣被大大簡化和淡化了。大多數家庭看電視節目,而不是觀察新年,並進行訪問,以表達他們的問候。時代色彩明顯增強,但歡樂氣氛在增加。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用以前的拜年方式,也開始通過禮節性電報、電話、短信等方式拜年。新年快樂:可以增進老少感情,消除隔閡,與鄰居和睦相處,免了舊賬,忘了舊賬,在新的壹年裏重歸於好。
聚財:據說正月初壹是掃帚的生日。這壹天不能用掃把,否則會掃掉運氣,毀了錢財,還會招來“掃把星”,帶來黴運。如果壹定要掃地,壹定要從外往裏掃。這壹天不能往垃圾上潑水,怕破財。時至今日,這壹習俗仍保留在許多地方。除夕下午打掃衛生。大年初壹,不放掃帚,不倒垃圾,準備壹個大桶裝廢水,免得那天濺到外面。
占據年:在過去,人們在春節的第壹個月的第壹天占據了天氣晴朗的這壹年。其理論始於東方朔的“年”,意思是年後八天,壹天是雞日,兩天是狗,三天是豬,四天是羊,五天是牛,六天是馬,七天是人,八天是谷。如果天氣晴朗,生物就會繁殖;天陰的時候,生的就是災難。後人沿襲其習慣,認為初壹至初十天氣晴朗,無風無雪為吉祥。德州人常說,“三十日晴天,人丁興旺,初壹高粱,初二小米,初三貓,初四狗,初五豬,初六羊,七谷八麥,九果十菜”。
送神:大年初二,天剛蒙蒙亮,周城的鞭炮又響了,送神的儀式開始了。送禮物給神靈的時候,在家堂的告白處端上幾碗鍋裏剛煮好的面條(德州有句話說:收了嬌子的神,就給了神靈禮物)。族長或老人帶領子女到家堂跪拜前,燒香燒紙,磕頭,說“爺爺奶奶回土山”。當他們起床時,他們下車。有人拿起門擋棍,在門口和院子裏燒些紙來表示。與此同時,家裏的女人收拾家,撤供品,掃院內的芝麻稈(掃錢)。隨後全家或代表到墳前,也在墳前擺放供品,燒紙燒香,跪拜磕頭,放鞭炮(此時墳前有許多鞭炮),送神儀式結束。
加錢(加缸):大年初二下午,每個男人都要把家裏的水缸加滿,即使缸裏還有水,這叫“加錢”。期待財源滾滾的壹年。
德州中秋節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這是秋天的中間,所以它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歷中,壹年分為四季,每個季節又分為孟、中、吉三個部分,所以中秋節也叫中秋節。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滿月更圓更亮,因此也被稱為“月夜”和“八月節”。在這壹夜,人們仰望天上如玉的明月,自然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機會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因此,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
古時候德州人民有“秋暮月暮”的習俗。晚上的月亮是為了祭拜月神。每年中秋之夜,都會有中秋節,家家都會燒糖(用糖燒模具,印各種圖案)。在對著月亮的院子裏,支起壹個大香案,擺放著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月下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稱月奶奶),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都是提前算好全家多少人,家裏多少人,外地多少人,都要算在壹起。它們不應該切得多或少,大小應該是壹樣的。全家人可以壹邊吃飯壹邊賞月,意在慶祝闔家團圓和豐收。
中秋節吃月餅的傳說始於元朝。當時朱元璋帶領漢人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八月十五日起義(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將紙條放在月餅裏傳達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賞月歷來受到歷代的重視。在這壹天,市區的所有餐館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綁上絲綢拱門,出售新開的好酒。店鋪裏都是新鮮水果,夜市熱鬧非凡,壹年難得壹見。達官貴人,富貴人家,亭臺月下,琴瑟鏗鏘。普通市民爭先恐後地占領餐廳,為的是先看到月光,安排家宴讓子女團聚。明清以來,人們更加重視中秋節。民間以月餅為傳承,取團圓之意。
如今,在月亮下玩耍的習俗遠沒有舊時代盛行。但在節前,帶著月餅、扒雞、酒走親訪友、設宴賞月、吃月餅等習俗仍很流行。人們在求月中飲酒,慶祝美好的生活,或祝願遠方的親人健康幸福,與家人有個“千裏之行”。
德州中秋節傳說:“嫦娥奔月”。相傳古時候天上同時有十天,莊稼幹枯,百姓苦不堪言。在阿英縣(德城區)和壹個貧困縣(平原區)的地方,有壹個叫後羿的英雄。他有無窮的力量。他同情苦難的人民,登上昆侖山之巔,拉開弓,壹口氣射下九個太陽,嚴格命令最後壹個按時升降,造福人民。
後羿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娶了壹位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除了打獵,後羿所有的時間都和妻子在壹起,人們羨慕這對美麗恩愛的夫婦。許多仁人誌士來此求學從師,別有用心的孟鵬也混了進來。
壹天,後羿去昆侖山訪友,求道。他碰巧遇到路過的王太後,向她要了壹包仙丹。據說吃了這種藥可以瞬間升天成仙。但後羿舍不得離開妻子,只好暫時把長生不老藥交給嫦娥。嫦娥把藥藏在梳妝臺的百寶箱裏,卻被反派孟鵬看到了。他想偷長生不老藥,讓自己長生不老。三天後,後羿帶領隨從外出打獵,別有用心的孟鵬裝病留下。後羿帶領眾人離開後不久,孟鵬手持寶劍闖入裏屋後院,威脅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她不是孟鵬的對手。危機時刻,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箱,取出仙丹,壹口吞下。嫦娥吞下藥,立即飄離地面,沖出窗外,飛向天空。因為嫦娥牽掛著丈夫,她飛到了最近的月亮上,變成了仙女。
晚上,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著訴說白天發生的事情。後羿又驚又怒,拔劍要殺小人。孟鵬很早就逃走了。後羿又氣又心碎,他仰望夜空,大聲呼喚著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有壹個搖曳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地追著月亮跑,可是他追了三步,月亮退了三步,他退了三步,月亮前進了三步,他無論如何也追不上。後羿無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來到嫦娥最喜歡的後花園,擺上香案,擺上她最喜歡的蜂蜜和鮮果,在月宮向依附他的嫦娥遙祭。聽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人們在月亮下支起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運和平安。從那時起,中秋節拜月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